分享

时也,机也 ... ...

 十丈红尘客 2025-06-20 发布于广东

我们现代语境下常常说的“时机”,翻阅故纸堆,可以理解为“时也,机也”。也就是在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做什么事。写这篇感悟,是可以涉及很多行当、领域或者事务的,但不想聚焦某一个“具象
,就做一些“抽象的天马行空的杜撰吧。
物之机,时使物然。时使物然的概念,不久前聊到过的。“时使物然”是一个源自道家经典《鹖冠子·学问》的成语,其核心思想强调事物的价值、地位和规律会随着时间、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原文是:“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动之机,待时而动。《道德经》有云“动善时”,范蠡军事思想也有“待时而动”,引申推延开来,但凡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要看看“时”对不对。“待时而动”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成语,强调在时机未成熟时积蓄力量、隐忍等待,待条件具备时果断行动的智慧。《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变之机,与时迁移。司马迁在总结司马谈的黄老思想时提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此处“与时迁移”指道家思想需根据时代变迁调整实践方式,核心是“因时制宜”。“与时迁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理念,强调事物需随时间推移和条件变化而动态调整,其内涵融合了道家、儒家及黄老学派的智慧。
成之机,久久为功。《史记·礼书》:司马迁提出“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将“微末”与“恒久”结合,指出不放弃细节方能成就大事。“久久为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刻智慧的成语,强调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其内涵随历史演进不断丰富,并在当代被赋予新的实践意义。现在常常提到的“长期主义”,底层的思想支撑就是久久为功。而唯有是时间,给予了创造发生的一切条件。
我们得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时”?就前面的种种情形而言,一方面,就是时间火候;另一方面,是功夫火候;还有,从天时引申而来的客观规律。最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抽象的理解为:“时”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规律、并能分成时段、体现出反反复复的规律性。当把握了“规律”,就等于把握了“时机、火候”。反之,没有把握规律、火候,就算是蒸一锅馒头,也熟不了、吃不上。
任何人在任何事面前,都不得不思考的是:这事的时机成熟吗?这个是常识,但却不能够总成为指导。因为时机是否成熟不能等形成共识、一旦形成共识时,往往,又过了火候——过犹不及。只有很多人都不认为时机成熟的时机,才是有价值的时机;反之,所有人都认为成熟的时机,很快地就会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时机是很多事成败的密码,时也、机也、运也、数也,最后玄之又玄的归结为命也。“非运不能自通(达)”,不是骗人的鬼话,普普通通的人运气也很重要,甚至大过天赋。
“非运不能自通”出自北宋名臣吕蒙正的《破窑赋》(又名《寒窑赋》),原句为“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其核心含义是:即便一个人有直上云霄的志向和才能,若缺乏时运的加持,也难以实现目标。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刻认知,强调个人努力与命运机遇的辩证关系。
部分观点认为,《破窑赋》过度强调“宿命论”,可能削弱奋斗动力。但结合吕蒙正的生平(从寒门到宰相),其本意更倾向于:在承认命运局限性的同时,鼓励人在能力范围内积极作为。正如《寒窑赋》结尾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破窑赋》:“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其核心内涵是探讨人生际遇中“时代背景、个人机遇与命运轨迹”的复杂关系。
回到题目四个字上,“时也、机也”,如果想得到一些想要的“机会”,本质上却是“时”的规律在作用。万法归一,妙在时机。时变也,显象也,应对之,所以谓之“易”——变、不变、应变。若做归因,时机就是目标,而正确的目标会带来好运气。天机即天时,天时即运气,运气始于正确的目标。余下的,交给了时间岁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