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椰子菌。 一位95后成长型博主,正在通过写作记录每天都很新鲜的生活。 不读书的人,价值观被 “三公里生活圈” 绑架。 我22岁大学刚毕业就被家里催着相亲,频繁见不同的男生、重复介绍自己并没有什么亮点的过去,经历了数次初见后断了联系、过于担心自己成为亲戚嘴里的“剩女”而陷入焦虑失眠。 直到我开始读书,沉浸在书中的时间能够屏蔽外界嘈杂的声音,只跟着文字跃动思绪,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主人公塔拉踏入校园,在写作课上挖掘自己,意识到她并非只能被原生家庭定义,还有选择成为何种人的权利。书中“你可以成为任何样子”的观点震撼到我,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原来是我以往的认知来源太过单一,正如心理学中“信息茧房效应”,当我们长期接触的信息类型相似,就会误以为世界仅限于眼前所见。 《认知觉醒》中说:“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才能超越它们。”所以我要继续大量读书,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 读书的多重价值 《认知觉醒》中说:“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读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书籍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启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读书看见世界的多样性 这便是读书赋予人的底气,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能有自己的判断,不被外界轻易左右。 ![]() 如何读书实现认知跃迁? 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读书不能只是打卡任务,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提升认知的途径。 远离阅读快餐,警惕伪阅读陷阱 曾经我为了尽快知晓书中的知识点,各种“讲书”“听书”的课程都学过,却还是听完就忘。 直到我加入朋友主理的读书会,亲自阅读那些以前望而却步的干货书籍,在经历了碎片化篇章组合起来的《人生护城河》,再经过一起讨论思考题的《深度工作》,还有充满故事性篇章的《遗愿清单》。 与同频的小伙伴们一起读书,写下几千字的读书笔记,讨论碰撞出将书中干货运用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案,经历那种密集读书的痛并快乐的阅读过程,大脑才会真正生长出新神经连接,实现自我提升。 读书会长期开放中,感兴趣的可以扫码加入 打造专属书单 按 “当前困惑+未来目标” 选书,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搭建专属书单的方式,因为与实际问题结合是最好的将书中方法论运用实践的途径,经历过实操验证的方法论、最容易记住。 比如想摆脱焦虑就读《被讨厌的勇气》,想转型自由职业就读《用一年时间重生:如何从0到1开启个人事业》,想练习写作就读《写作这回事》,想了解理财方面思维就读《穷爸爸富爸爸》…… 如果你当下没有什么人生困惑,还有一种书单推荐:40%自身专业领域书籍 +30%兴趣爱好拓展类书籍+20%人文社科经典+10%随机探索类书籍。 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那专业书籍能助力你在技术的道路上精进;再搭配一些关于科技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趣味读物,拓宽你的思维边界; 《万历十五年》这类人文经典,能让你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当下,培养宏观视野;剩下的10%,可以随意选择一本自己从未涉猎领域的书,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 读以致用,输出倒逼输入 ![]() 写在最后 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说:“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信息茧房最可怕的不是封闭,而是让你误以为眼前的井口就是整个天空。别让你的大脑成为别人观点的“跑马场”,你要用书本的栅栏,圈出属于自己的认知草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读一本书最好的时间是昨天,其次是此刻。 从今天开始,每天抽出半小时,静下心来读几页书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