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故事可以载入灵璧史册

 灵璧家园 2025-06-20 发布于安徽
图片

灵璧革命故事集 

文/马香俊


之一、两把火炬


   一把火炬:戴文生在灵璧县南部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

   19287月,灵城西小吴家农民戴文生因为家境贫寒、负债累累,到宿县花庄一带贩盐糊口。其间,他认识了宿县的地下党员徐继业、闵现久等。在中共宿县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戴文生同志于19281127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三个月的预备期考察,戴文生转为正式党员,随即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原籍灵璧县开展地下活动。

    戴文生同志回来后,积极开展建党工作。经过三个月的秘密活动,发展了刘庙庄的徐兆凤、灵城西关的田恒修、凤凰山南小王庄的王子奎三名新党员,于19295月正式建立了灵璧县第一个党小组,戴文生任小组长。然后,四名党员分头活动发展了七位贫苦农民入党。192912月,灵璧县第一个党支部——小吴家党支部正式成立,11名党员推选戴文生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小吴家党支部隶属宿县地下党组织领导。小吴家党支部成立后,向党员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严守党的秘密,对于党组织的活动不得向任何人吐露,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二是要积极交朋友,培养对象,发展党员,壮大组织;三是要广泛联络穷苦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其觉悟,为今后斗争奠定基础。1930年又发展了20多名党员,先后建立了张巷、彭家、磙子张、沱北四个党支部。1931年,已经建立的五个党支部在濉河以南

、沱河以北开展了十分活跃的工作,在四十多个村庄发展了100多名党员。先后建立了十三个党支部。到193110月已经建立起十八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10多名。

     随着灵璧县南部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共长淮特委于193110月批准成立灵璧县独立区委(县级),书记戴文生,委员田恒修(兼区长)、王子奎(宣传部长)、徐兆凤(组织部长)、马明坤、彭玉生、郭朝雨、王现臣和候补委员吴明中(负责共青团工作)。并且于193111月在灵璧县城西南二十多里白塘湖(现在娄庄镇大山村磙子张自然庄土地上)的芦苇丛中召开了灵璧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70多人,代表210多名党员。中共灵璧独立区委成立和灵璧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灵璧县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期。

   另一把火炬:张树实在灵璧县北部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

   19311月,江苏省睢宁县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徐怀恒同志到灵璧县九顶山区开展地下工作。他的舅舅住在九顶山下的京渠庄,把他引荐到京渠小学教书,结识了家住本村的两名教员张树实和崔玉籓。徐怀恒同他俩谈个人志向和远大理想、谈对时局的认识和对社会的看法,进行革命思想启迪教育,宣传共产党为穷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主张。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和考察,19312月底,徐怀恒在京渠发展了第一名党员张树实,3月又发展了第二名党员崔玉籓。之后,这两名党员发挥本地人的优势,利用晚上时间到贫苦农民中间宣传“穷人为什么穷”的道理,培养和团结了王克明等七、八名青年积极分子。其中王克明给地主家扛长工,苦大仇深,就先把他吸收到党组织内。19319月,灵璧县北部第一个党支部——京渠党支部正式建立,张树实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隶属睢宁县党组织领导。

   中共京渠党支部建立以后,通过教唱革命歌谣,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精神。如教唱“我们红军救穷人,打倒地主和豪绅,谁家无钱来分分,谁家无地来均均。”党员们在教唱革命歌谣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讲解歌词的道理,以此激发穷苦百姓对于地主劣绅的反抗精神。京渠党支部组建起一支60多人参加的农民队伍。因为这支队伍没有枪支,又都是穷苦百姓,所以人们说是“光蛋会”。

   从此,在灵璧县西南部大山附近的白塘湖和东北部九顶山下的京渠庄,点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灵璧人民闹革命的两把火炬,在灵璧大地上播下了红色革命的火种。也为后来我党在大山和九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之二、烽火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的灵璧县,其境南到淮河,北抵双沟,南北长约300华里,东西宽约70华里。周边与五河县、泗县、睢宁县、铜山县、萧县、宿县交界。日本侵略军占领灵璧县城和重要集镇以及交通要道,在县境内建立日伪据点30多处,兵力达万余人。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和地方武装也不遗余力地争夺、抢占地盘,给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为了扭转这种形势,决定先从外围开辟,尔后向内部深入,逐步建立起灵璧抗日根据地。

一、中共灵睢县委开辟九顶山周围地区。

19406月,中共灵(灵璧)睢(睢宁县)县委,利用九顶山区的地形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敌伪据点少等有利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抗日游击区的创建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及地方武装向北活动到海郑公路以北;向东活动到岚山、陈集;向南活动到大李集、渔沟;向西活动到郑楼、陆村,方圆近160平方公里。至当年年底,以九顶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初具规模。在这一区域内建立了九顶区、路北区、大李集区以及京渠乡、桃园乡、贯山乡等六、七个乡的抗日民主乡政府。县队武装也由40多人枪,发展到200多人抢。

     二、中共泗五灵凤县委开辟灵璧南部地区。

1940年底,中共泗(泗县)五(五河县)灵(灵璧县)凤(凤阳县)县委,派遣杨瑞堂同志二下灵南。他以宣传发动和广交朋友,培养骨干,发展抗日力量,建立了有30多人枪的灵南大队。为了加强开辟灵南游击区的力量,县委又派一部分干部到灵南,配合灵南大队在龙岗、藕庄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并对这一带的敌伪基层政权进行分化瓦解和打击,致使这一带的村庄基本上为共产党所控制。19413月建立了藕庄乡、龙岗乡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秋,中共泗五灵凤县委令沱北区队、灵南大队积极配合新四军一部,一举拔除了晏路口日伪据点。晏路口袭击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我党控制区迅速扩大。19424月建立了灵南区,在已有龙岗乡、藕庄乡的基础上,又陆续建立了单圩乡、王集乡、院寺乡、韦集乡、砂坝乡,共七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

     三、中共宿东县委开辟灵北西部地区。

宿东县在宿灵公路以北的宿县境内,西抵津浦铁路,东与灵璧县西部交界。1941年下半年,中共宿东县委派宿东游击支队一部,进入杨疃西部和娄庄北部麻湖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尔后,以一里王村为中心建立了四圩乡抗日民主政府。不久又在杨疃附近建立了五个抗日游击村。1942年春,中共宿东县委决定正式建立杨疃区,当时称为宿东县七区。到年底建立了胡圩乡、梁圩乡、刘圩乡、郑庙乡、杨疃乡,加上四圩乡共六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区队武装发展到100多人枪。

在杨疃区得到初步发展巩固的基础上,中共宿东县委决定向北发展,开辟尹集一带。由宿东游击支队长兼政委张太生同志率部到尹集一带开展武装打击敌伪斗争,铲除了部分敌伪基层政权,于19423月间建立了尹集区。当时称为宿东八区。这时候,宿东游击支队留下一个连,在连长汪洋同志的带领下,与尹集区委、区政府一起开辟新区。在几个月时间内先后建立了韦疃乡、尹集乡、菠林乡、尹西乡、尹楼乡、张集乡等六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区队武装也发展到100多人枪。

四、中共宿灵县委开辟灵璧西南部地区。

194210月,中共宿灵县委正式成立宿灵县抗日民主政府,沱北区和大山区共十四个联庄分会更名为乡抗日民主政府。大山区把吴塘乡、任庙乡归还给沱北区。

五、中共萧铜县委开辟灵璧西北部地区。

19422月,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署专员马馨亭带两个连的兵力由津浦路西来到灵北,潜伏在古城(现属下楼镇),与盘踞在这一带的国民党军第17纵队司令许志远、国民党灵璧县县长赵觉民一起策划,召开了萧、灵、宿、铜、睢五个县的县长会议,宣布成立五县联防指挥部,作出了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围剿这一地区抗日革命力量的部署,企图建立反共基地。

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这一企图,尽快开辟萧宿铜灵边区,决定派韦国清(时任新四军四师九旅旅长)率九旅的两个半团的兵力,由泗县北部长途奔袭百余里,在萧铜独立团的配合下,37日向国民党灵璧县政府及五县联防指挥部所在地——张小圩子(现属下楼镇)发起进攻,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攻破该据点,毙俘守军近400人,活捉了许志远和赵觉民等人。住在古城的马馨亭闻讯而逃。

新四军张小圩子战役胜利之后,中共萧(萧县)铜(铜山县)县委抓住有利时机,决定恢复灵五区。灵五区区委、区政府在建立区队武装的同时,进行了乡、村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工作。至年底,先后建立了王集乡、洛涧乡、梅山乡、马圩乡、杨山乡等五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

六、中共泗灵睢县委开辟灵北东部地区。

泗灵睢县辖灵璧境内的高楼、冯庙、陈埝以东地区。1942年秋,中共泗(泗县)灵(灵璧县)睢(睢宁县)县委,派遣丁汝琛等一批干部分别到灵璧东部濉河南北两边活动。丁汝琛同志进入濉河南部以后,首先向在冯庙一带影响较大的安青帮头子王雨辰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王雨辰同大汉奸雷杰三的矛盾,争取了王雨辰,成功地化敌为友。王雨辰不仅愿意为我方提供敌伪的情报,还允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在其家立足食宿。这就大大地方便了共产党及其军队在这一带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1943年春,根据王雨辰提供的情报,新四军11旅一部和泗灵睢县大队,一举拔除了曹场曹老五日伪据点,并且摧垮了雷杰三在冯庙一带的势力。战斗胜利之后,中共泗灵睢县委决定:在濉河以南灵璧、泗县交界处的边缘区域建立灵泗区。灵泗区委、区政府经过两个多月的活动,在灵璧境内建立了张集乡、冯东乡、陈埝乡等三个乡的抗日民主政府。19435月,又在濉河以北的大李集、高楼一带建立了濉北区,其中辖灵璧县境内的大庙

乡和沙滩乡的抗日民主政府。

七、中共灵北县委居中拓展,抗日烽火在灵璧燎原。

19435月,中共宿东地委决定建立灵北县,把宿东县的第七区、第八区划归灵北县,同时更名为杨疃区、尹集区;把萧铜县的第五区划归灵北县,并将第五区分设为两个区:朱集区、大路区。灵北县建立以后,又向南北开辟拓展,陆续建立了土山区、禅堂区、娄庄区、渔沟区。至194411月,灵北县拥有八个区、1300多平方公里面积(约占灵璧县国土总面积60%)。再加上几个边区县委开辟的灵南区、大山区、沱北区、九顶区和灵泗区、濉北区等,灵璧县的绝大部分土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抗日烽火在灵璧大地已成燎原之势。 

之三、肃日驱蒋


194412月,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淮北军区为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设立了灵北中心县委,领导宿灵、宿东、灵北三个县。李任之同志担任中共灵北中心县委书记兼灵北县委书记。中共灵北中心县委在建设抗日根据地工作中取得了很大发展,为下一步彻底扫除日伪顽敌,解放灵璧全境,做好了思想、物资、军事武装等方面的准备。

一、肃清日伪顽敌,解放灵璧农村

1945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灵璧抗日根据地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土地,县境内的日伪顽敌盘踞在灵城、固镇、游集、高楼等地。淮北三分区决定首先拔除游集日伪据点。根据内线共产党员蔡铁群同志提供的情报,采取里应外合攻克之。

194528日,担任主攻任务的淮北三分区二团在张太生同志的指挥下,秘密抵近游集伪据点。9日凌晨2时半,分区二团与内线人员暗号联络后,即隐蔽地通过胡士远(蔡铁群争取过来的伪第三中队长)安排的哨位,进入第三中队所住的宅院。然后,由胡士远、蔡铁群各领一路,直捕伪团部和各大队的住地。大部分敌人还在梦中便作了俘虏。整个战斗只用了三个多小时,便攻下了这个坚固的日伪据点。生俘刘夫庭(游集日伪维持会大队长)以下官兵1500余人。我方仅伤亡20余人,以小代价取得了大胜利。至此,游集一带人民获得了解放,中共灵北县委随即建立了游集区。

19454月,淮北三分区主力挥师南下,429日夜在灵南大队配合下,首先攻克虞姬墓伪据点,全歼守敌,生俘伪大队长以下120余人。29日拂晓,分区独立二团一举拔除灵城东关外的三关庙和北关外的关帝庙两个伪据点。尔后又乘胜前进攻下了灵城制高点凤凰山伪据点。四个伪据点被拔除之后,为后来解放灵璧县城扫清了障碍。

然后,三分区主力又挥师北上,于59日攻克卓圩伪据点,10日再克卓海伪据点,生俘睢宁县伪保安团团长以下官兵900余人,毙伤100余人。卓圩、卓海两个据点攻克之后,盘踞在高楼的国民党33师一部感到固守待援无望,便于515日夜强行突围,向西北方向逃窜。高楼一带宣告解放,灵北县委即将大路区改为高楼区。高楼解放以后,三分区主力转往外线作战,灵北县委组织地方武装和基干民兵,在九顶山区相继摧垮了国民党十四纵队司令唐广金部和国民党睢宁县常备旅设在这里的顽据点,使九顶山区基本为我方控制;在禅堂以南、灵泗公路以北地区内,敌伪基层政权也全部被我方摧除,6月建立了虞姬区。7月,戴文生指挥大山区队,通过内线配合,一举攻克晏路伪据点。815日,三分区主力攻克双沟(现属江苏省睢宁县)敌据点,在张庄子(朝阳集北)的唐广金和小高家(下楼集东)的赵觉民(国民党灵璧县县长)两部十分惊慌,便强行突围,经徐州绕道逃往固镇。至此,灵璧县境内仅剩下灵璧县城和固镇两地仍为敌方占领,广大农村已经全部解放。

二、驱除蒋派大员,解放灵璧县城

19458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蒋介石马上调兵遣将抢夺胜利果实,派出接收大员分赴全国各地。820日,国民党接收大员许公达抢先到达灵璧县城。当时城内日军已经全部撤走,仅有国民党顽军2000人左右兵力。许公达企图凭借坚固的城防,进行了兵力部署负隅顽抗。

灵璧县城是一座五百多年的古城,近20米宽的护城河绕城一周,城墙既高又厚,加上日伪在灵城七年的修筑,城防尤其坚固。根据灵城内的兵力和城防设施,我军作了充分的攻城准备。8月底,淮北路东军分区命令分区独立二团进至沱河一带,阻击固镇出援之敌;分区独立一团、三团围困灵城。灵北县武装和大山区队也同时赶来助战。我军出于和平解放灵城的愿望,战前三天我方向城内敌人喊话,宣传我军对投诚人员的优待政策,希望他们放下武器,献出城池。在城内之敌拒不接受我方劝告的情况下,我军于94日开始强攻。固镇顽军得知后,即出动700余人,配备一个机枪连,乘夜北上驰援灵城之敌。当援敌进至沱河时,遇到我军分区二团二营指战员的顽强阻击,从凌晨两点一直打到中午,援敌因损伤过重而退回固镇。这时候灵城攻坚战在紧张地进行着。在主攻西门和北门未能奏效之后,即转而攻打南门和东门,5日凌晨二时许,南门首先被打开,经过激烈地巷战,5日上午战斗胜利结束,俘虏敌人1000多人。国民党接收大员许公达混在乱军中逃脱。

灵璧县城解放之后,中共灵北县委和县政府进入灵城,宣布成立中共灵璧县委和县政府。县委书记李任之,副书记陈立祥;县长农超谋,副县长江祥斋。同时宣布成立灵城市,市委书记曹健,市长尤祥云。至此,灵璧县境内只剩下固镇一处仍为国民党顽军占领,其余全部解放!

之四、 腥风血雨


灵璧人民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那次腥风血雨的东撤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事件,由此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吧!

1946626日,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国共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凭借着800万军队和美式先进武器,气势汹汹地向各解放区发起全面的进攻,妄图在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因而再次把全国人民推入战火之中。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仅有100多万兵力,武器装备也大大落后于国民党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实行战略转移,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原在苏皖边区的人民军队主力部队,向山东省沂蒙山区转移。电影《南征北战》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战略背景。

    19467188时,国民党军171师向灵城逼近,先后占领了凤凰山和灵城北关、西关外围,包围了灵璧县城。灵城被包围之后,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和县总队的干部、战士,以与灵城共存亡的决心,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直至720日夜,我守城部队接到华中七地委、七分区的电报指示撤退时,才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当夜零时,我党政军各部从东关撤出灵城,经虞姬墓转移到灵北浍沟、冯庙一带,继续开展对敌游击战斗。尔后,在泗灵睢边区坚持斗争两个多月,终因敌强我弱无法立足,灵璧县党政军人员1000多人,于11月初向东撤退到泗县北部大庄一带,与泗县、五河、睢宁等县撤退到这一地区的党政军人员汇合。1122日,华中七地委通知泗灵睢工委,集中各县人员向洪泽湖西岸高楼方向靠拢。

    灵璧和泗县、五河、睢宁等县的党政军人员2000多人向东南方向撤退,经过三天时间的边打边退,于1125日到达位于洪泽湖畔的泗洪县金锁镇,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围困。我党政军人员奋勇突围,大部分人员被打死打伤,造成淮北路东解放区革命力量最惨重的损失。其中,灵璧县副县长江祥斋同志指挥担负掩护任务的战士们,用机枪集中火力打开一条血路,然后高喊:同志们,为了人们解放,冲啊!和战士们一起努力扩大突破口。就在这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胸膛,44岁的江祥斋同志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兼县长农超谋、副书记陈立祥突围以后,于12月初欲渡运河寻找主力部队,在途中被泗阳县曹庙乡顽保长陈同树逮捕。陈同树对这两位共产党的大官恨之入骨,竟然丧心病狂地把两个人活埋在一个坑里。牺牲时农超谋同志32岁,陈立祥同志29岁。县武装副总队长张维献突围后转至小杨庄,敌人又把小杨庄包围起来。张维献率领一个半连的兵力再一次突围,仅剩下80余人,被敌人挤至洪泽湖边。为了摆脱敌人的追歼,他们涉水渡湖,由于饥寒交迫,除了少数人逃出去以外,大多数人冻僵在湖边水里,被敌人用船俘去。张维献同志被捕入狱绝食牺牲,年仅28岁。还有区委书记薛全凯、副书记蒲洪贵、区长李化民、县民政科长王普跃、县公安局副局长常明等同志也在这次撤退中遇难。洪泽湖水悲泣呜咽,要为牺牲的烈士唱挽歌;洪泽湖畔青松垂首,要为逝去的英雄致默哀!

中共党政军人员撤离灵璧县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疯狂反扑。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赵觉民、县长唐克南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由固镇返回灵璧,重建了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县参议会、县三青团总部和县警察局等。并且在农村建立了区、乡、保公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镇压革命力量,一方面建立了还乡团夜袭队黑杀队等反动武装,另一方面还建立了调查统计室社会服务处肃奸中心组等特务组织。这些国民党武装和警特人员横行城乡、为非作歹、草菅人命,对于没有撤走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民兵及其家属和进步群众进行残酷迫害。其手段有枪杀、砍头、剥皮、分尸、活埋等,真是惨无人道,无所不用其极!国民党顽固派还乡以后,对广大平民百姓进行敲诈勒索、派粮逼款、抓丁拉夫。各地土匪也趁机作乱,打黑枪、抢财物、拉肉票(绑架人质)。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殷切地盼望共产党的人民军队早日打回灵璧来!

之五、深入敌后 


1946年下半年,淮北路东12个县城相继被国民党军队攻克并且占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淮北人民,为了给死难的烈士报仇,决定组织力量重返淮北,收复失地,夺回淮北路东这块战略要地。抽调九纵77团、81团和骑兵团两个大队以及原淮北路东部分地方干部,组成淮北挺进支队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于1947118日强渡运河,重返淮北,拉开了深入敌后收复失地的序幕。

我主力部队战略转移之后,灵璧县被国民党一个师的重兵占领,致使我党政军人员难以在此立足。在这种情况下,淮北工委和挺进支队积极开辟洪泽湖周边各县,同时派出少量干部和小股武装向西渗透,在泗灵睢边区秘密迂回,时进时出,开展游击斗争。通过开展游击斗争,一是向国民党顽固派表明中国共产党收复失地的决心;二是深入敌后秘密发动群众,建立联络点,为再次解放灵璧县储备革命力量;三是侦探了解敌情,伺机歼灭敌人,以扩大我军的影响。

   194729日至13日,淮北挺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王凤舞和77团政委孙朝旭率挺进支队一部进抵灵璧。从灵北冯庙、大庙之间向西经浍沟、许闸、王集(位于杨疃西,属埇桥区)、宣圩、娄庄、沈家(灵城南)等地,绕灵城一圈。途中采取突然袭击的动作,摧毁了国民党的一些基层政权和据点,镇压和惩治了三个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三天后,他们又转入灵璧县东北部,在大路、大庙、下街、朝阳、京渠、独谷堆、砖山、张营等地,与国民党军队周旋了七八天,伺机打掉了国民党的五个乡公所。529日至618日,王凤舞和孙朝旭两同志率队伍再度进抵灵北,在濉河两岸跳跃迂回,避强打弱,先后袭击了大庙、大路、下街、曹场、胡场、浍沟、田路、渔沟、尹集等地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和据点。歼敌百余人,俘敌数十人。并且与我方东撤时隐蔽下来的一些区、乡干部接上了关系,安排马西勤、马梦章、彭立友、魏友春、刚广云等中共党员和地方干部在当地做情报联络工作。在秘密工作中,原冯庙区农救会主任彭立友同志,因坏人告密而不幸被捕,于194795日被敌人分尸五块壮烈牺牲!

    1947年下半年,华东野战军一部由北向南越过陇海铁路抵达淮北地区,协助地方党政军开辟新区。其中华东野战军三纵队进入淮北以后,于1011日夜攻克灵璧县城,歼敌一部,俘敌100余人。驻灵城的国民党军队和县政府部分人员逃窜。12日,淮北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和王凤舞两同志率挺进支队一部赶到灵城与三纵队汇合。14日,国民党军28师自西向东运动,企图夺回灵城。我华东野战军三纵队即出师界沟迎头痛击敌人。之后,三纵队和挺进支队主动撤离灵城,转战泗灵睢边区,连续摧毁了高楼、卓圩、大李集等地的国民党据点。11月中旬,淮北挺进支队副司令员赵汇川同志,由泗县北部进入灵璧北部,一举拔除了冯庙敌据点,歼敌一部,俘敌20余人。

1947年里,华东野战军和淮北挺进支队两部分武装,多次进入灵璧县境内进行游击式的军事行动,不但表明了共产党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威力,给敌占区人民群众以鼓舞;而且摧垮了国民党的部分基层政权和据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震慑,为下一开辟灵璧解放区奠定了基础

之六、开辟新区


194787日至27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的序幕。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在此形势下,淮北挺进支队在洪泽湖周围积极开辟新的解放区。到1947年底,收复了三分之一的失地,解放了100多万人民,建立了九个县的民主政权。中共淮北地委于19471226日决定,以泗县、睢宁县为依托,向西发展开辟灵璧,并指派吴云培同志负责。

194814日,吴云培带领冯希仁、石玉玺、许则贤、陈乃胜、薛圣贤等12名干部,进入灵北。挺进支队和地委为开辟灵璧,派81团和一个骑兵大队进入灵璧县、泗县边区,向盘踞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攻势。8日首克国民党高集乡(属泗县)公所,全歼正副乡长以下30余人。13日乘胜攻克禅堂东南大冉家国民党据点,击毙40余人,俘敌125人。高集、大冉家两次战斗胜利之后,淮北地委决定正式建立灵璧县民主政权,任命吴云培同志为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兼县长。

    原在东撤时被打散的灵璧籍干部刘焕位、邱朝刚、姜德传等10余人,也相继回到本县与县委接上了关系。干部力量增加了,县委又搭起冯庙、高楼、尹集、朱集四个区的架子,还组建起30多人的县大队武装。122日,县大队配合81团兵分三路向游集、渔沟一带的国民党政权和据点发起进攻,歼灭国民党游集、刘寨两个乡公所的全部和渔沟乡公所的大部分,共歼、俘敌人200多人。使四个区的共产党政权有了落脚点,各个区的干部才能逐步向各自区域内渗透发展。

淮北挺进支队在灵璧两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使敌人极为不安。国民党纠集四个团和一个大队共4000余人兵力,合围进剿灵璧共军。我挺进支队77团避其锋芒,跳出包围圈,在敌背后打击敌人。194827日攻打张大路,一举歼敌两个连,击溃一个连。紧接着又在二郎庙击溃敌563团一部。尔后,挺进支队和地委决定采取避广打土,避强打弱的战术,派60多名干部和30多名武装人员,共100多人组成敌后武工队,在灵璧境内时聚时散,机动灵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221日,武工队袭击国民党冯庙乡公所,活捉顽乡长,歼敌24人。312日,武工队配合挺进支队一部远道奔袭国民党禅堂据点,击毙10余人,俘虏30余人。328日,淮北挺进支队改为淮北军区独立旅。独立旅一部在灵璧北部,从416日开始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接连拔除了国民党军设在大路、大车头、张营等处据点,消灭敌人500余众。经过四个多月的战斗锻炼,中共灵璧县委领导的县大队也由3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扩编为县总队下辖三个连。

1948529日,淮北、淮南合并成立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军区。江淮军区34旅在各县武装的配合下,在津浦铁路以东,睢宁县、泗县以西,宿泗公路以北,海郑公路(现为104国道)以南的范围内组织了宿东战役。计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1800余人。其中618日至20日,在灵北的张大路、卓海、张营、胡集(现属睢宁县)一带发起的卓海战斗,共毙、伤、俘敌人792人。在我主力部队对敌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灵璧县中共地方武装于1948年第三季度里,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出击,横扫残敌余匪以彻底摧垮国民党的基层势力。县武装从8月中旬到9月中旬一个月时间作战15次,以伤、亡各一人的代价,毙、伤、俘敌人146人。与此同时,各区、乡队也坚持就地作战,积极打击国民党的乡、保公所。其中杨疃区队十天三捷,冯庙区队两天三捷。曾经一度活跃在宿东县的中共地方武装也连战连捷,相继歼灭了国民党大山联防大队的全部和灵西联防大队的一部,还歼灭了逃窜到金圩子的国民党泗县保安队和泗县联防二大队一部。

之七、解放灵璧


   19467月至194810月,灵城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灵璧县的政治、军事中心。194810月,灵城驻扎着国民党第12238师三个团5000余众,师长徐有成。加上国民党地方武装灵北、灵西、灵南三个联防大队900余人,计有6000人兵力。龟缩在灵城内的国民党党政人员和军队,为了逃脱覆灭的命运,加紧构筑各种工事设施,城墙内外明暗火力点星罗棋布;地堡和火器掩体遍布城墙;暗沟地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城墙上、大街上、巷口内两步一岗,五步一哨,并配有各种防御工事。同时,灵城守敌还频繁地与徐州、宿州、蚌埠之敌进行联系,企图凭借坚固工事和相互之援而顽抗固守。

    随着伟大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948116日至22日)歼灭黄伯韬兵团的胜利,我江淮军区独立旅和34旅在灵璧县中共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19481119日攻占了灵城西北的凤凰山和城北的馍馍山以及城东、城南地区,对龟缩在灵城内的敌人形成了合围之势。23日,华东野战军13纵队奉命赶来协同江淮军区攻打灵城,并进入灵西地区接替了江淮军区的部分防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为了取得胜利,对灵城敌军的火力布置作了详细地侦查,并且针对敌情作了精密地攻城兵力部署:华东野战军13纵队的37师全部和39师一部担负主攻任务,由西门攻击。37师的109团在左,111团在右,从西门南侧并肩突破,110团为预备队;39师的117团在左,115团在右,从西门北侧并肩突破;38师为预备队,其113团在城南附近地区策应攻城并阻止可能逃窜之敌,116团在城西南一带担负阻击固镇援敌任务。江淮军区独立旅和34旅,分别担负北门、东门、南门的攻击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共投入13纵队的七个团和江淮军区的两个旅为攻城部队,以绝对优势兵力,决心一举拿下灵城!

    19481123日黄昏,攻城各部队进入阵地。241755分,炮击开始。3710913连,于1830分打开通路架好浮桥。111班战士迅速冲过浮桥,登上云梯。战士们登上城墙后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19时,西南角城墙打开缺口(就是后来人们说的突破口),攻城成功之后1091营指战员全部投入巷战。但是,由于39师的115团、117团架桥未成,攻击受阻;37师的11139连在城西南角也架桥失败,7连涉水爆破遭敌人火力攻击而受阻。因此,战斗非常艰苦,损失较大。随即,37师命令11131连从109团突破口进城,沿着城墙向南攻击,策应3营登城。21时,109团全部进入巷战,并继续向东和东北方向推进。2130分,1113营登上城墙,也投入了巷战,并协同1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起进攻。2营和指挥所相继登城并打退了敌人的反击,投入了巷战。22时,纵队命令115团和117团也由109团的突破口入城,沿着城墙向北进攻,策应后续部队登城,其中一部向北门发展。此时,37110团也全部投入了战斗。25630分,解放军已经将东西大街的敌人包围歼灭,并策应江淮军区34旅从东门进入城内。此时,国民党238师已经是四面楚歌,无力抵抗,不敢恋战,师长只好带着卫士连从城东南角突围出城,被我38113团包围,除徐有成带着少数人逃窜而漏网外,其余人被迫缴械投降。这时候江淮军区独立旅也从北门进入城内。258时,解放灵城的战斗胜利结束,除击毙者外,俘敌4460人。至此,灵璧县境内已经解放了城关镇和朱集、尹集、冯庙、下街、九顶、古城、大山、娄庄、灵南、虞姬十个区,共104个乡、726个村,总人口576015人,总地亩1876018亩。

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解放灵璧县城的战斗,从194811241755分炮击开始,到258时结束,持续14小时05分时间,攻城之艰难,巷战之激烈,损失之惨重,难以想象。让我们永远记住灵璧县解放的日子——19481125日,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们为了解放灵璧县的劳苦大众而英勇献身的丰功伟绩!灵璧县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的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之八、支援前线


1948年秋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进入了大决战阶段,先后发起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淮海战役最艰苦、最激烈,伤亡也最重。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于1949110日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尔后,我野战军经过短期休整,又挥师南下,于1949420日夜晚和21日,百万大军在西起湖口、东到靖江的千里长线上横渡长江,4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此期间,中共灵璧县委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支援淮海战役前线

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共灵璧县委为了做好支援前线工作,于194811月上旬就成立了灵璧县支前办事处,县委书记吴献贤同志兼任办事处政委,县长谢楠同志兼任办事处主任。全县10个区1个镇成立了支前大队部104个乡成立了支前中队部。同时,还成立了前方支队,县长谢楠兼任支队长,跟随着我军作战部队到前线做好支援前线各项工作。

健全支前组织机构后,县委本着后方多吃一点苦,减少部队一分困难,增加前线一分胜利的精神进行了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号召全县人民为了支援前线,而节约一个铜板、一个鸡蛋、一粒粮食和一针一线。饱受国民党统治之苦的灵璧人民怀着宁愿自己吃大苦,也不让前线战士饿肚肠的深厚感情,积极出人力、出粮食、出柴草、出牲畜、出车船,迅速掀起了支援前线的高潮。在66天的淮海战役中,灵璧县共筹集小麦100多万斤、杂粮650多万斤、柴草1227万斤、马料600万斤。还发动妇女手工制作了8000双军鞋。并且调集大车3960辆、小车2300辆、船50艘和11070头拉车用的牲畜,以确保把支前物资及时运输到前线。

   同时,县支前办事处还在全县动员21000多人和筹集900余副担架,组成支援前线民工队伍,奔赴前线,抢救伤病员,运送军需物资,抢修铁路、公路和桥梁。1112日,中共地方武装灵璧县总队,奉命赶到睢宁县王集以东地区,阻击国民党军3000余人西进,为我主力部队赶来迫敌全部投降争取了时间,受到了野战军指挥部的通令嘉奖。之后,我县总队乘胜南下,配合华东野战军13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解放灵璧县城。然后,县总队又奉命赶赴津浦铁路线,有效地阻击了蚌埠北援之敌。

 二、支援渡江战役前线

为了确保渡江战役全胜,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以支援大军渡江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中共灵璧县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执行皖北区党委关于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部署,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支援渡江前线高潮。

1949110日,淮海战役刚刚胜利结束,为了修复津浦铁路,宿县军分区分配给灵璧县8000根枕木任务,并且限令在120日之前完成。我县发动灵南、大山、娄庄、界沟四个区,一鼓作气完成14000根。与此同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抢修县境内六条全长400多公里的交通干线公路和30余座桥梁大地方便了南下大军的通行和军需物资的运送。

在筹集渡江战役物资中,虽然面临严重的春荒,但是我县人民仍然像支援淮海战役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节衣缩食,捐献物资。仅在2月下旬全县就筹集了油粮138石,烧锅柴草和牲畜饲草200万斤,军鞋6800双。19492月,县委根据宿县军分区下达的命令,从全县选拔青壮年650人,组成支前运输营,下设三个担架连和一个运输连。218日跟随南下大军出发,转战蚌埠、滁县、浦口等地,历时三个月。

在两次支援前线中,我县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仅在支援淮海战役中,就在支前民工中火线发展了70多名共产党员,提拔了121名干部,为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民主政权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

之九、迎接新中国 


19481125日,灵城解放以后,即成立了灵城军事管制委员会,对灵城实行军事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建立革命秩序,以保障灵城解放以后的安全。此时,中共灵璧县委和县政府,在抓好支援前线工作的同时,领导全县人民医治战争创伤,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改善生产生活,暖民心

面对青黄不接的严重春荒,1949225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生产自救工作指令性计划,要求各区、乡政府及早动手,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春季生产中种子、牲畜不足的困难。并且对全县粮食余缺情况进行调查和摸底,拨出385万斤粮食,救济已经断炊或者即将断炊的军工烈属和贫苦农民。还根据全县各地资源情况,制定了副业生产计划,指令各区、乡尽快把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各项副业生产。

    194974日到8日,灵璧县境内连降暴雨,河水漫堤,平地水深盈尺。全县被淹粮田1296万亩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大水冲倒房屋3027间,伤25人。面对灵璧县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75日,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抢险救灾为当前头等重要任务的紧急指示,要求能够参加救灾的人员要全部参加,能够使用的救灾物资要全部用上。为了加强对抢险救灾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濉河防汛指挥部,实行现场办公,靠前指挥。各区成立防汛指挥所,各乡成立护河队。要求各级干部到防汛第一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吃住在险工险段,日夜坚守在防汛工地上。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水势下降以后,县委、县政府即领导全县人民转入生产自救运动,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集中力量筑堰围田,抢种芝麻、绿豆、荞麦、胡萝卜等晚秋农作物。并组织全县能工巧匠开展打席、卷烟、运输、烧窑、织布、捕鱼等副业生产。

    战胜水灾之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和下面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将原来的五:分租改为三五六五分租。即地主分35%,农民分65%;包租一律实行二五分租,即减去25%在减息方面,对陈年日久的高利贷,凡利过本的停利还本利倍本的本利全停。同时还给大领、长工、短工增加工资,使所有做工的人员收入较前有所提高。通过采取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里感到共产党的温暖,认识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从而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二、肃清残敌余匪,稳民心。

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于自己的灭亡,向解放区派遣大批特务,利用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勾结地主恶霸和反动道会门,采取制造谣言、组织暴动、暗杀抢劫等手段,阴谋破坏我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有三股残敌余匪在灵璧县兴风作浪。一是原国民党军统少将特务李华堂,潜伏到宿县、灵璧南部边区,组织起中国人民自救军,利用反动道会门组织发展道众300多人。李华堂指挥反动骨干攻打我宋河、土楼两个乡政府,并阴谋与匪首乔以荣合力攻打我固镇政权机关。二是原国民党13纵队司令唐光金,潜伏下来组织起苏鲁豫皖人民自卫军,自任总指挥,下设三个纵队,经常窜到宿县、灵璧北部边境进行袭扰破坏活动。三是匪首宋其远、陈绍文等在泗县、灵璧、睢宁三县交界地区,利用道会门结拜把兄弟等手段,活动了800多人,在冯庙、李集等地四处抢劫,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安定。

针对残余匪特的猖獗活动,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清剿工作委员会,调动全县武装、民兵和公安干警,在宿县军分区部队的支持下,对残余匪特进行了清剿。根据匪特假扮冒充、昼伏夜出、昼散夜聚以及在边界地区活动频繁的特点,我方武装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追剿、围剿、游剿。在具体方法上,实行武装围剿股匪;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并清剿散匪;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匪徒孤立匪首。全县共破获大小土匪21股,俘匪首48人,匪徒112人,击毙8人;捕获道会门会首14人,争取瓦解会众641人;俘特务头子11人,特务分子37人。经过剿匪反特斗争,匪患初步得到平息,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形成了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安定的新局面。

三、改造基层政权,顺民心。

灵璧县解放初期,虽然中共的县级政权已经初步完善,但是乡、村政权中还有一部分被过去的顽保长、保丁、甲长充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县委、县政府提出村级政权一律取消保甲制,然后区别不同情况建立村级民主政权。对于群众基础比较好的老解放区内,由群众选举阶级觉悟较高、减租减息运动中的骨干分子等,并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担任村领导,掌握村级政权;对于新解放区内,那些群众尚未发动起来,封建势力比较顽固的地方,村级领导直接由上级委派干部担任;对于一些自己无法选举产生,而上级又无干部派去的村,暂时由群众公推的评理小组或者公道小组代替,实行过渡,待该村选举条件成熟时进行民主选举村领导。

在对旧的基层政权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干部实行三级管理。即县管理到区、乡、村三级;区管理到乡、村、组三级;乡干部的升降调迁,由区上报到县,县再上报到专署审批。通过政权改造,使全县基层民主政权得到了初步纯洁,干部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因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让一部分原来有不满情绪的群众,心平气顺了。从而密切了基层的干群关系,缓和了人民内部矛盾。

19481125日灵璧县城解放,到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由于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人民群众的紧密团结、奋力拼搏,使得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灵璧县,呈现出百废俱兴、各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翻了身的灵璧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图片
图片


马香俊

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