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茶圈里常见的“玄学词”;弄懂他们,你会发现,真正懂茶,不一定要懂“行话”。 ![]() 你有没有遇到过:去买茶/喝茶时,会听到“岩韵足”、“茶气猛”、“水路细”、“喉韵悠长”等等,一些听着专业,却不知所指的词语! 试喝时感受不到,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懂茶。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 所谓“玄学词”,是指那些听起来玄妙、难以解释,但又常用于评价茶叶好坏的词汇。这些词大多无法精确量化,有的源于传统经验,有的则更像茶圈“黑话”。 比如,“茶气”、“岩韵”、“喉韵”、“山场气”、“观音韵”……很多时候,它们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含义却模糊不清,很难在科学层面验证。 但玄学词并不等于伪科学。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 我选了几个代表性词汇,简单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来源以及如何在营销中被使用。 意思:喝完茶后身体发热、出汗、四肢发软或心跳加速等感觉。 来源:部分人认为是茶中咖啡因、茶多酚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能量感或“气场”或“力量”。科学依据并不明确。不同人体质反应差异大,有人明显感受茶气,有人几乎无感,因此带有很强主观色彩。 营销用法:常见于古树普洱、老班章等高价茶,强调“气场强”、“能量足”,让消费者产生“这茶不简单”的心理暗示。 意思:这类词汇强调的是某种“只此一家”的综合风味。例如武夷岩茶讲“岩骨花香”的岩韵,安溪铁观音讲“空谷幽兰”的观音韵,都试图描述一款茶所独有的香气与滋味融合带来的整体感受。
意思:指茶叶因生长于特定山头或茶区而带有的独特风味与气息,例如老曼峨的苦、牛栏坑的火功花香等。这类表达强调的是“风土差异”带来的“个性化口感”。
意思:喉韵与茶气类似,都是一种表达体感的词汇,喉韵描述的是,茶汤入喉后,喉咙处有清凉、回甘或舒适的感觉。 来源:可能与茶中的香气成分或口腔刺激有关,但个体差异大,每个人的能感受到程度都不一样。
意思:“回甘”是指茶汤下咽后,口中逐渐泛起清甜感;“生津”是指饮茶后舌下或两颊不断分泌唾液的现象。常一起出现,用来描述好茶喝后带来的清甜、润口体验。 来源:部分有生理基础。例如茶多酚、氨基酸、糖类等成分会影响口腔感觉,苦涩物质刺激后唾液分泌增加,也可能引发“对比效应”让人更明显感知甜感。但具体强弱仍因人而异,且无统一测量标准。 ![]() 这些“玄学词”一些资深茶友在用,还有一些刚入门不久但很会说的人,也在用。 为什么这些词会被这么多人挂在嘴边?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这些词不好解释,但说出来显得很懂。 模糊又高深的表达,正好制造知识权威感。即使喝茶的人不一定感受到了这些“韵”、“气”;也往往不会直接质疑或追问,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一种“不懂也别说你不懂”的圈内通行证。 在茶桌上,如果你说“这茶有明显的喉韵回甘,山场气出来了”,往往比说“好喝”的人更容易被当成“圈内人”。 必须承认,很多老茶人确实是多年经验总结,他们无法准确解释的词汇,但是真的能感知并细说背后的依据。 但有的人仅仅只是“词背得熟,感受模糊”,只为撑起一个“懂茶人设”。 有一类人,把一些词汇当作“表演型语言”反复使用,甚至在不明确理解含义的情况下“套用格式”,说一口流利术语,实际感知却很模糊。 任何知识型圈层都有类似的“术语装置”——说法听着高级,但说的人和听的人,往往都处在半懂不懂的状态中。 茶无千味,人有万心。 一盏入口,或甘、或苦、或清、或烈,皆在饮者意中耳。 ![]() 玄学词不是原罪,问题在于“怎么用、用来干嘛”。它可以是经验,也可以是表达工具,但当它变成“人设道具”,反而可能让喝茶这件本该轻松的事,变得有些沉重。 真正会喝茶的人,不一定说得多,但一定喝得明白。 用内容提升认知 拒绝废话 只讲干货 |
|
来自: 培训班背包 > 《茶道 瓷器 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