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瑾山月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百家讲坛》的赵玉平老师,曾谈过一个自己的观察。 他接触过很多社会上高层次的人,发现这些人都是“幕后高手”。 他们很少公开露面,总能巧妙地避开很多是非。 他们也不太关注外界的声音,无论别人对他们作何评价,他们也从不理会。 就这样躲在幕后,专注地为自己的人生出谋划策。 最后,抵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境界。 赵玉平老师总结说:这个社会层次高的人,身上都有结界。 结界越强,越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干扰一旦少了,脚下的路就能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长远。 01 情绪结界 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过一项社会实验。 他让一个笑容满面的人与一个愁容满面的人同处一室,并观察两人的情绪变化。 结果,不到20分钟这个笑容满面的人就如同换了脸,满面愁容。 他由此得出结论:不良情绪就像病毒,有明显的人传人迹象,且传播速度惊人。 《乔布斯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乔布斯手下有一支明星团队,都是又年轻又有本事的人。 其中,有个叫伯勒尔·史密斯的工程师,能力尤为突出。 但就一点不好,史密斯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比如,有人抱怨加班太多,他也会跟着生闷气;有人焦虑公司前景,他也变得忧心忡忡。 团队那么多人,这个发牢骚那个叹气,总是搞得史密斯心绪起伏很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得知此事乔布斯找他谈话,很严肃地告诉他:在这里工作,首先要学会处理情绪。 被领导一“警告”,史密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先是申请把工位换到角落,刻意与其他人保持距离;后又克制自己,少听同事们闲聊,只集中精力做事。 慢慢地,他在心里为自己建起了一道“情绪结界”,将外界的负能量统统屏蔽掉。 他把全部精力转化为对电子工程学的热情,为公司完成了许多出色的设计。 最终,成了团队里数一数二的高手。 作家卢熠翎在《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中说:“层次越低的人,越会被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不能掌控的人控制情绪。” 而高层次的人,往往是驾驭情绪的高手。 攀岩健将亚历克斯·霍诺德,能在没有任何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徒手爬上3000英尺的岩壁。 有人问他攀岩的诀窍,他说:“只要你不理会周围人的哭喊,就行了。” 还有人为他做脑电波测试,发现无论别人传递什么不良情绪,他的脑电波都没有任何变化。 他内心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征服这座山。 你会发现,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就是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们只会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02 评价结界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别人说你能力不行,你就拼命自证;说你问题挺多,你就陷入自责。 每句话都听进耳朵里,你不内耗谁内耗呢? 倒不如活得迟钝一点。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才能心无旁骛地经营自己。 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在外人眼里是个怪人。 他从小就与众不同,不爱在学校读书,就喜欢在田野里撒欢儿。 观察树木、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农民、渔夫为伴,每天都脏兮兮地回家。 众人笑他顽劣、粗鲁,不务正业,父母也经常指责他是不懂事的“野孩子”。 但无论别人怎么说,大卫就像聋了一样,从不放在心上。 他坚持对自然界的探索,尤其痴迷于对海洋生物的分类。 他在各大海域潜水、捕鱼,而后做分析,写报告,整理鱼类档案。 差不多10年时间,他发现了上千种鱼类,为生物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34岁这年他以科学家的身份,被斯坦福大学董事会聘任为校长,用实力回击了所有“古怪”的流言蜚语。 正如《挪威的森林》里写的:“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不论全世界所有人怎么看,你都不该因此打乱自己的节奏。” 有人问罗振宇:与人相处,是应该适应别人呢,还是保持自我? 罗振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一个比喻:“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 意思是,稳固的自我,从不依赖别人而存在。 如同果实有核一样,稳固的自我价值,就是一个人的内核。 内核越稳的人,越不容易内耗,越能聚焦自我的能量。 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才是顶尖高手的常态。 03 烂事结界 阿泰斯特原本是美国最有潜力的篮球运动员。 却因为一场比赛中,有人朝他扔塑料瓶,而前途尽毁。 那场比赛,他被这人激怒,为了给对方一点教训,竟跳到观众席进行反击。 最终,阿泰斯特被禁赛73场,篮球事业自此一落千丈。 生活中,被人找茬,遭受挑衅,再寻常不过。 若是难以克制,与之纠缠,结果往往是引火烧身。 倒不如不予理会,任由外界的恶意之火,自生自灭。 余秋雨曾担任节目《千禧之旅》的主持人,然而节目播出后,叫骂之声却铺天盖地袭来。 有人抨击余秋雨是个沽名钓誉之辈,根本不入流。 还有人故意带节奏说:“21世纪的文人圈有两件事是正确的,一是好好挣钱,二是骂余秋雨。” 此番恶意,远比扔向阿泰斯特的塑料瓶大得多。 但不似阿泰斯特般暴跳如雷,余秋雨只是很淡然地回应了一句: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他潇洒地转身,走回自己的世界里,继续看书写作。 正因为这份超乎常人的定力,才使得余秋雨佳作频出,终成当代文坛巨匠。 《自律点亮人生》中有句话:“对付烂事的方法不是解决,而是远离。” 在巷子里遇到一只狂吠之犬,你的最优选择是尽快远离,而非与之撕咬。 聪明人都懂得“幸福避让”,没必要凝视深渊,也没必要与恶龙缠斗。 04 磁场结界 量子力学上,有个观点:万物的本质是能量,而能量是有频率的。 每个人的能量频率不同,与之接触,就形成了一种“磁场效应”。 靠近磁场混乱的人,不免被其耗损能量,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而精神层次高的人,都很有边界意识,懂得为自己预留一块独处之地。 他们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深入思考,专注做事,滋养身心。 电视剧《功勋》中,屠呦呦给我印象最深。 她从来不去凑热闹,各种聚会、应酬,从不见她的身影。 她就喜欢一个人躲在实验室,研究数据,攻克难题,写学术报告。 其实,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牛人,都有自己的独处结界。 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常年来基本上不参加饭局,时间压缩得非常紧凑; 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大师王澍说自己的灵感,大多源于独处时光; “双料影帝”陈道明,从影40年来,再受追捧也坚持“不往人群里走”。 他们都太明白,与其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说着不痛不痒的话,不如静下心来做更有意义的事。 《内向思考》的作者迈克尔·欧文认为: “真正的独处,不仅仅意味着远离人群或走进自然,还是一种将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思维隔绝、独立思考的心境。” 一个人越是远离无意义的社交,就越能抵达丰盈的精神世界。 内心层次高,才是这个社会真正高层次的人。 ▽ 丘吉尔被誉为“影响20世纪世界格局的人”,他有一项癖好——垒砖墙。 每当遇到难题或者想一个人待着时,他就会一边抽雪茄,一边垒砖墙。 然后躲在里面,或静坐冥想,或看书思考,谁来找也假装自己不在。 时至今日,他所建的“砖墙结界”,已成为著名旅游打卡地。 很多拜访者在参观后都意识到,人若想成就自己,必须有一方专属自己的净土。 或是找一个僻静之地,或是在内心建立无形的结界,总要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建立一道屏障。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躲过万千烦忧,高度专注地做好该做的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