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很多书法专家和“大师”,一味追求“创新”“与世界接轨”,写出来的字越来越背离传统,老百姓也越来越看不懂了。真正能令大众喜闻乐见的书法,是那些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美感十足,同时又气韵生动的作品。 ![]() 而在台北故宫,珍藏着一件被誉为“300年来最美小楷”的书法,此作便是黄钺的《滕王阁记》。黄钺,字左田,号壹斋、左庶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于芜湖(今安徽芜湖)一户书香门第。 ![]() 由于父母早亡,黄钺由祖父母照顾长大,他自幼博览群书,尤精书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二甲第六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其为人刚正不阿,不愿攀附和珅,于是告假回芜,掌教皖南北书院十载,这段时期他遍临古人碑帖,书艺大成。 ![]() 嘉庆即位后,重新起用黄钺,让他入直南书房,之后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并教导皇子书法。道光即位后,升黄钺为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黄钺的字被当时的士林学子视为“圭臬”,连嘉庆帝的立圣德神功碑文都由他撰写 ![]() 黄钺与大学士董浩并称“董黄二家”,继承魏晋以来历代名家笔法,尤其得王献之、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笔意,当代专家都没他两成功力。《滕王阁记》是黄钺奉敕所书,内容为唐代韩愈所写。 ![]() 此作为纸本册页,共8页,每页纵约8厘米、横约30厘米,共76行、500余字,字径大小约2厘米,字字典雅精致,兼有“欧楷”之险、“颜楷”之雄与“赵体”之妍。起收笔温润含蓄,少圭角锋芒,收笔微顿,笔画骨肉匀净,尽显帖学的温润如玉。 ![]() 提按变化细腻,节奏感隐于毫端,中锋立骨,偶用侧锋取势,锋芒内敛而力感十足,较馆阁体更见笔墨情致。结字端庄匀称、疏朗宽绰,中宫收紧而四周舒展,较文徵明小楷的紧密更多一份清贵之气。偶作欹侧,静中寓动,规整而不僵化,雅致而不媚俗。 ![]() 黄钺此作为后世提供“帖学小楷”的规范样本,如近代书家李瑞清所言“学小楷者,当从黄左田入,可免犷悍之病”,既满足文人日常书写的实用需求,又通过笔墨细节传递个人学养,将传统帖学的雅正推向极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