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听是指没有外部声刺激听觉器官的情况下,而本人非常确定听到声音的一种病症,是幻觉的一种表现形式。幻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觉障碍,与内耳或外耳损害无关。幻听会对人体产生多种危害,易出现烦躁、情绪激动等异常的改变,导致性情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影响注意力。幻听还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听觉障碍,导致不能有效地听到外界正常的声音。 有幸跟诊首都名医冯世纶教授,现分享一例老师治疗此病经验,以供大家学习。 某男,25岁,2025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幻听月余。 现病史:(家长代述)国外留学受了刺激,自觉被监控行为不受控制,脑海里有声音(幻听),已1个多月,易怒,自言自语,厌恶噪音,嗜睡,不爱说话,发呆,反应迟钝,自卑,恐惧感,容易伤感,对于未来迷茫,经常觉得脖子后不舒服。(患者自己补充)“回国前两周有点焦虑” 刻下症:幻听,嗜睡,不喜说话,发呆,反应迟钝,容易伤感,恐惧感,厌恶噪音,易怒,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口干,纳可,大便日1~2行。苔白,脉沉细弦。 【辨证分析】 先辨六经: 1.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辨为太阳病。 2.容易伤感、自卑、脉弦,是少阳病表现。 3.幻听、厌恶噪音、口干、易怒,为里热表现,辨为阳明病。 4.嗜睡、不喜说话、发呆、反应迟钝,脉沉,此为里虚,辨为太阴病。 故整体辨六经为三阳太阴合病。 继辨方证: 1.幻听、厌恶噪音、口干、易怒,为里热津伤,结合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的太阳表证,应为《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的桂甘龙牡汤方证。 2.嗜睡、不喜说话、容易伤感、自卑,脉沉细弦,大便日1~2行,为少阳病兼里虚水饮,应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因无胸胁苦满所以去枳实,因为里虚寒故去泽泻,加远志、石菖蒲、合欢皮解郁定志。 综上所述,辨方证为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加芎远菖合汤证 辩六经:三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加芎远菖合汤证 处 方: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柴胡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桂枝10g 苍术10g 远志10g 菖蒲10g 合欢皮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关于“经方逍遥散”在2023年8月25日《失眠,有一个常用经方》一文中冯老进行答疑,转录如下。 老师答疑:这个逍遥散,“归芍苓术柴”这么记,柴胡炙甘草,就这几味药,其它川芎不用,泽泻不用,逍遥散定下来了,有时候根据病情加减,睡不好觉,加枣仁、远志、菖蒲,这叫做定志丸,加人参嘛,定志丸......逍遥散实际上就是当归芍药散变来的,加上柴胡甘草就完了,大概这么记忆吧,根据临床上症状来变动,它虽然用点柴胡吧,但主要是太阴病吧,血虚水盛,菖蒲、远志啊这些,可用可不用,但是它治疗一些虚损病吧,经常用。 2025年3月31日二诊:(本次为患者自述)精神改善,幻听基本已,眠可,害怕已,“现在没什么不舒服的”,口中和,大便正常,日1~2次,肩颈不适。患者家属补充说道:“各方面都好很多,没那么疲乏了。” 刻下症:精神好转,幻听已,睡眠减,无恐惧感,大便如常,大便日1~2行。苔白,脉细弦。 处 方:上方去合欢皮,加郁金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证鉴别】 1.桂甘龙牡汤证与桂枝龙骨牡蛎汤证区别 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类疾病可见于六经病,且常兼夹血虚、血瘀、水饮等病理产物。本案首诊有厌恶噪、口干、易怒,为里热“烦躁者”阳明病表现,结合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辨为太阳阳明合病的桂甘龙牡汤方证,需与桂枝龙骨牡蛎汤区别。两者六经归都属于太阳阳明合病,但桂枝龙牡汤偏于太阳表虚证,而桂甘龙牡汤偏于阳明证。因桂甘龙牡汤方中无芍药、生姜、大枣,身疼痛不明显,解表力量相对弱。 2.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汤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两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一类的精神疾患,两方均为柴胡剂,六经辨证皆为三阳太阴合病;但逍遥散合桂甘龙牡汤证以太阴为主,血虚饮盛,气逆气郁,虚热上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在少阳阳明为主,兼太阳太阴,热盛扰神更突出,故症见烦、惊、谵语、失眠。冯老提示:若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可用此方治疗。因兼顾治疗里虚的药物较少,所以本案用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汤。 【药证鉴别】 二诊时老师去合欢皮,加郁金。郁金:《新修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本草备要》:“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治血气心腹诸痛。”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合欢皮:《神农本草经》:“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生山谷。”这两味药都有解郁的作用,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合欢皮解郁安神。本案患者眠可,颈肩不适比较久,考虑有血瘀情况,第二诊时两相对比,用郁金。 【临证体会】 幻听属神经、精神类症状,在学习《伤寒论》中也发现书中对此类疾病多有描述,如气上冲、奔豚、发狂、喜忘、如狂、烦躁、谵语、喜悲伤欲哭、默默、心烦、心气不定等。涉及到的方证也比较多,如:
以上方证众多怎样使用?使人迷茫,有幸结识冯世纶老师,通过学习胡冯经方理论体系,使笔者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在临床诊疗中要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选方精准,才能疗效神奇。 本案首诊辨为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加芎远菖合汤证,仔细体会此方证发现其中奥妙:1.此为三阳合病,三阳同治,不同于“三阳合病治从少阳”;2.方含苓术,再加石菖蒲远志,以加强祛饮,老师有时加半夏,即解表同时祛饮,此乃胡老强调的“定法”之一;3.方含当归等,即取当归芍药散之意,为血水同治,双管齐下,正如《金匮要略》曰“血不利则为水”;4.本方证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神韵,但相较之阳明里热不明显,反而是太阴里虚水饮严重,两方证对比,寒热虚实立判。 本案“据证”活用经方,即根据症状之有无,或减药,或加药,或合方,以切合临床实际,大大扩张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其加减、合方的依据,是“六经——八纲——方证”理论,不同于脏腑辨证。 整理者任会钊(河南平顶山第32期传承班学员)、吴灿、叶达明、孙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