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世纶经方医案:幻听医案

 彼案 2025-06-20 发布于四川

听是指没有外部声刺激听觉器官的情况下,而本人非常确定听到声音的一种病症,是幻觉的一种表现形式。幻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觉障碍,与内耳或外耳损害无关。幻听会对人体产生多种危害,易出现烦躁、情绪激动等异常的改变,导致性情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影响注意力幻听还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听觉障碍,导致不能有效地听到外界正常的声音。

有幸跟诊首都名医冯世纶教授现分享一例老师治疗此经验,以供大家学习。

某男,25岁2025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幻听月余。

现病史:(家长代述)国外留学受了刺激,自觉被监控行为不受控制,脑海里有声音(幻听),已1个多月,易怒,自言自语,厌恶噪音,嗜睡,不爱说话,发呆,反应迟钝,自卑,恐惧感,容易伤感,对于未来迷茫,经常觉得脖子后不舒服。(患者自己补充)回国前两周有点焦虑

刻下症:幻听,嗜睡,不喜说话,发呆,反应迟钝,容易伤感,恐惧感,厌恶噪音,易怒,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口干,纳可,大便日12行。苔白脉沉细弦。

【辨证分析】

先辨六经:

1.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辨为太阳病

2.容易伤感自卑脉弦,是少阳病表现。

3.幻听厌恶噪音口干易怒,为里热表现,辨为阳明病。

4.嗜睡不喜说话发呆反应迟钝脉沉,此为里虚,辨为太阴病。

故整体辨六经为三阳太阴合病。

继辨方证

1.幻听厌恶噪音口干易怒,为里热津伤,结合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的太阳表证《伤寒论》第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的桂甘龙牡汤方证

2.嗜睡不喜说话容易伤感自卑,脉沉细弦,大便日12行,少阳里虚水饮,应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因无胸胁苦满所以去枳实,因为里虚寒故去泽泻,加远志、石菖蒲、合欢皮解郁定志。

综上所述辨方证为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加远菖汤证

辩六经:三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加远菖汤证

 方: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柴胡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桂枝10g 苍术10g   远志10g   菖蒲10g

合欢皮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关于“经方逍遥散”在2023年8月25日《失眠,有一个常用经方》一文中冯老进行答疑,转录如下。

老师答疑:这个逍遥散,“归芍苓术柴”这么记,柴胡炙甘草,就这几味药,其它川芎不用,泽泻不用,逍遥散定下来了,有时候根据病情加减,睡不好觉,加枣仁、远志、菖蒲,这叫做定志丸,加人参嘛,定志丸......逍遥散实际上就是当归芍药散变来的,加上柴胡甘草就完了,大概这么记忆吧,根据临床上症状来变动,它虽然用点柴胡吧,但主要是太阴病吧,血虚水盛,菖蒲、远志啊这些,可用可不用,但是它治疗一些虚损病吧,经常用。

2025年3月31日二诊:(本次患者自述)精神改善,幻听基本已,眠可,害怕已,现在没什么不舒服的,口中和,大便正常,日1~2次,肩颈不适。患者家属补充道:各方面都好很多,没那么疲乏了。

刻下症:精神好转,幻听已,睡眠减,无恐惧感,大便如常,大便日1~2行。苔白脉细弦。

 方:上方去合欢皮加郁金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证鉴别】

1.桂甘龙牡汤证与桂枝龙骨牡蛎汤区别

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类疾病可见于六经病且常兼夹血虚、血瘀、水饮等病理产物。本案首诊有厌恶噪口干易怒,为里热“烦躁者”阳明病表现,结合颈后不舒服出汗不多辨为太阳阳明合病的桂甘龙牡汤方证,需桂枝龙骨牡蛎汤区别两者六经归都属于太阳阳明合病,但桂枝龙牡汤偏于太阳表虚证,而桂甘龙牡汤偏于阳明证桂甘龙牡汤方中无芍药、生姜、大枣,身疼痛不明显,解表力量相对弱。

2.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汤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两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一类的精神疾患,两方均为柴胡剂,六经辨证皆为三阳太阴合病;但逍遥散合桂甘龙牡汤证以太阴为主,血虚饮盛,气逆气郁,虚热上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在少阳阳明为主,兼太阳太阴,热盛扰神更突出,故症见烦、惊、谵语失眠。冯老提示:若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可用此方治疗。因兼顾治疗里虚的药物较少,所以本案用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

【药证鉴别】

二诊时老师去合欢皮郁金。郁金:《新修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本草备要》:“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治血气心腹诸痛。”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合欢皮:《神农本草经》:“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生山谷。”这两味药都有解郁的作用,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合欢皮解郁安神。本案患者眠可,颈肩不适比较久,考虑有血瘀情况,第二诊时两相对比用郁金。

临证体会

幻听属神经、精神类症状,在学习伤寒论中也发现书中对此类疾病多有描述,如气上冲、奔豚、发狂、喜忘、如狂、烦躁、谵语、喜悲伤欲哭、默默、心烦、心气不定等。涉及到的方证也比较多,如:

方证

六经

条文

桂枝汤方证

太阳病

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桂枝甘草汤方证

太阳病

64条: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安,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

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

太阳阳明合病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

太阳阳明合病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证

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112条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却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防己地黄汤方证

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第3附: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

少阴病

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真武汤方证

少阴太阴合病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证

阳明病

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百合地黄汤方证

阳明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附:百合病症状:“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风引汤方证

太阳阳明合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附方:除热瘫痫。

桃核承气汤方证

太阳阳明合病

106条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证

阳明病

215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泻心汤方证

阳明病

《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 第17心气不足,《千金》为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白虎汤方证

阳明病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抵当汤方证

阳明病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

甘草干姜汤方证

太阴病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茯苓四逆汤方证

太阴病

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证

太阴病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6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证

太阴病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小柴胡汤方证

少阳病

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证

少阳阳明合病

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奔豚汤方证

少阳病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证

厥阴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第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乌梅丸方证

厥阴病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以上方证众多怎样使用?使人迷茫,有幸结识冯世纶老师,通过学习胡冯经方理论体系使笔者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在临床诊疗中要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选方精准,才能疗效神奇。

本案诊辨为经方逍遥散合桂甘龙牡加远菖证,仔细体会此方证发现其中奥妙:1.此为三阳合病,三阳同治,不同于“三阳合病治从少阳”;2.方含苓术,再加石菖蒲远志,以加强祛饮,老师有时加半夏,即解表同时祛饮,此乃胡老强调的“定法”之一3.方含当归等,即取当归芍药散之意,为血水同治,双管齐下,正如《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4.本方证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神韵,但相较之阳明里热不明显,反而是太阴里虚水饮严重,两方证对比,寒热虚实立判。

本案“据证”活用经方即根据症状有无,或减药,或加药,合方,以切合临床实际,大大扩张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其加减、合方的依据,是“六经——八纲——方证”理论,不同于脏腑辨证。

整理者任会钊(河南平顶山第32期传承班学员)吴灿叶达明孙健

推荐:冯世纶经方医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二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