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五首“三伏天”古诗:惊风梧叶常疑雨,窥户薇花不是春

 老沔城人 2025-06-21 发布于湖北
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传统文化】

五首“三伏天”古诗:
惊风梧叶常疑雨,窥户薇花不是春


  —01—

  第一首释道济的《九里松》,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幅酷暑中的清凉小景,于平凡中发现不凡,展现了禅意与生机。


《九里松》

南宋·释道济

九里松阴路,青泉映白沙。
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僧人释道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活佛”所作。诗题“九里松”点明了地点,这是一条长达九里、两旁栽满松树的道路。首句“九里松阴路”,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凉的所在。夏日炎炎,松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浓密的松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色屏障,将火辣辣的阳光隔绝在外。走在这条路上,暑气顿消,迎面而来的是松针散发的淡淡清香。“阴”字用得极好,点出了松树的遮蔽效果,也暗示了此处的荫凉宜人。这与下文将要提到的“三伏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宁静避暑的氛围。

  第二句“青泉映白沙”,紧承上一句的“松阴路”,进一步描绘了这路旁的景致。在松阴的庇护下,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青泉”二字,色彩鲜明,青色是泉水深邃纯净的颜色,也暗示了泉水的清凉。泉水静静地流淌,水面倒映着周围的景物,而泉边则是洁白的沙滩。“白沙”不仅在视觉上与“青泉”形成清爽的对比,也让人联想到沙子的细腻洁净。这一句纯用白描,不加任何雕饰,却将一幅清幽明净的山水小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松阴、清泉、白沙,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远离尘嚣、清凉幽静的所在,读之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难得的凉意。

  第三句“谁知三伏暑”,笔锋一转,点出了时令背景。“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暑气逼人,令人烦躁不堪。“谁知”二字,带有几分反诘的意味,似乎在说,有谁能想到,在这样酷热难当的三伏天里,竟然还有如此清凉幽静的去处呢?这既是对前两句所描绘景色的赞叹,也暗示了这种清凉景致的难得与珍贵。它与外界的炎热世界形成强烈反差,更突出了九里松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同时,“谁知”也可能暗含着一种惊喜的发现,仿佛是诗人偶然来到此地,才发现了这片酷暑中的“绿洲”。

  末句“小草有幽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情感与哲思的升华。在这样人迹罕至、松阴覆盖、泉水滋养的地方,即便是卑微的小草,也默默地开出了“幽花”。“幽”字用得极妙,它既指花朵开在僻静之处,不为人所注意,也指花朵本身形态小巧、颜色淡雅,不事张扬。这小小的幽花,在酷暑中顽强地绽放生命,显示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诗人从这细微之处发现了美,发现了生机。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也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美好与坚韧。对于一位僧人来说,这或许也体现了一种禅意:于平凡细微处见真谛,于寂静无声处悟大道。

  这首《九里松》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宁静。它通过对九里松阴、青泉白沙的描绘,营造了一个与三伏酷暑截然不同的清凉世界,并在对小草幽花的发现中,寄寓了对生命力的赞叹和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02—

  第二首徐居正的《三伏·其二》,则细腻地描绘了文人雅士在酷暑中追求身心安宁、享受闲适生活的具体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趣。


《三伏·其二》

明·徐居正

一碗香茶小点冰,啜来端可洗烦蒸。
闲凭竹枕眠初稳,客至敲门百不应。

  首句“一碗香茶小点冰”,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消暑的佳品。在炎热的三伏天,没有什么比一碗清香的茶更解渴提神了。诗人特意强调是“香茶”,可见其对茶的品质有所讲究,这符合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更妙的是,这碗香茶还“小点冰”,即稍微加了一点冰块。这一点冰,在酷暑之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能让茶水更加冰凉爽口,也增添了一份奢侈的享受感。“小点”二字用得恰到好处,说明冰块不多,既能迅速降温,又不至于过寒伤身,体现了诗人生活的精致与审慎。

  第二句“啜来端可洗烦蒸”,进一步写饮茶的感受。“啜”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动词,指小口饮、细细品味。这个动作本身就带有一种悠闲、享受的意味。饮下这加了冰的香茶,感觉如何呢?诗人用“端可洗烦蒸”来形容。“端可”是确实可以、实在能够的意思。“烦蒸”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三伏天那种既闷热又潮湿,如同置身蒸笼一般令人烦躁难耐的感觉。而这一碗冰镇香茶,仿佛能将这股郁结在胸中的烦闷暑气一洗而空,让人从内到外都感到清爽舒畅。

  第三句“闲凭竹枕眠初稳”,写的是饮茶之后的身心状态。暑气已消,心神安定,诗人便“闲凭竹枕”准备入睡。“闲”字点出了诗人此时的悠然心态,没有俗务缠身,可以尽情享受这份宁静。“竹枕”是夏天常用的寝具,竹子性凉,能带来一丝清凉感,有助于睡眠。诗人斜靠在竹枕上,睡意渐渐袭来,“眠初稳”,说明刚刚进入安稳的睡眠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俱泰的境界,没有了外界暑热的侵扰,也没有内心的烦躁,只有宁静和放松。

  末句“客至敲门百不应”,将诗人的这种“懒散”和“自得其乐”推向了极致。正当诗人享受着这份清凉与安稳的初眠时,忽然有客人来访,敲门声打破了宁静。然而,诗人却“百不应”,即怎么敲门都不回应,假装没听见或者不在家。这看似有些失礼,但恰恰反映了诗人此刻不愿被打扰,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那份执拗与可爱。他宁愿放弃社交,也要保全这份难得的清净和舒适。这“百不应”的背后,是一种对闲适生活的珍视,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避世心态。这也从侧面烘托出三伏天的酷热,使得诗人连基本的社交礼仪都暂时抛诸脑后了。

  徐居正的这首《三伏·其二》,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文人消夏图。从一杯冰镇香茶的清爽,到竹枕初眠的安稳,再到拒客不应的“任性”,无不透露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03—

  第三首袁枚的《三伏》,则通过描写隐居生活的自在和治学不辍的勤勉,表达了诗人在酷暑中保持内心宁静、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态度。


《三伏》

清·袁  枚

炎帝代辞客,幽人得自如。
门无朱鬣马,家有白云车。
雨久荷花密,风高杨柳疏。
年年三伏日,添著几行书。

  这首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作。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随园老人,是性灵派诗歌的倡导者。他辞官后在南京购筑随园,过着悠游林下、著书立说的生活。这首《三伏》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体现了他在炎热夏季中的一份独特心境。

  首联“炎帝代辞客,幽人得自如。”开篇便点出三伏天的特点,并巧妙地将其与人事联系起来。“炎帝”通常指神农氏,这里借指炎热的夏天,或者说,是火神祝融,总之是掌管夏天炎热的神祇。诗人幽默地说,炎热的夏天代替我辞退了那些前来拜访的客人。因为天气太热,人们不愿出门,客访自然就少了。“代辞客”三字,既写实,又带有一种诙谐的意味,仿佛是炎帝帮了诗人的忙。正因为客人少了,清静了,“幽人得自如”,像诗人这样喜欢清静独处的人(幽人),反而因此得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颔联“门无朱鬣(liè)马,家有白云车。”进一步描绘这种清净自在的生活。“朱鬣”指红色的马鬃毛,代指权贵们乘坐的华丽马车。门前没有权贵们的车马喧嚣,意味着诗人远离了官场应酬,生活宁静。“家有白云车”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对句。“白云车”并非实指,而是比喻诗人的精神世界。他虽然没有显赫的物质生活,但他的思想可以像白云一样自由飘荡,他的精神可以驾驭“白云车”遨游于广阔的天地。这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崇尚精神自由的高洁情怀。

  颈联“雨久荷花密,风高杨柳疏。”转而描写三伏天中的自然景物变化,观察细致入微。夏天雨水多,“雨久”之后,池塘中的荷花会因为雨水的滋养而生长得更加繁茂密集,“荷花密”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当大风刮起时,“风高”,杨柳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叶子可能会被吹落,显得比平时稀疏一些,“杨柳疏”。这一联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夏季雨水和风的特点,也通过荷花的“密”与杨柳的“疏”的对比,描绘出特定时节的自然景象。

  尾联“年年三伏日,添著几行书。”点明了诗人在三伏天里的主要活动。尽管天气炎热,尽管生活清闲,但诗人并没有虚度光阴。每年到了三伏天这段比较清静的日子,他都会坚持读书写作,“添著几行书”,笔耕不辍。这“几行书”可以是自己新写的著作,也可以是读书的批注心得。这体现了袁枚作为一位学者型文人,即使在酷暑难耐的时节,依然保持着勤奋治学的习惯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与开头的“得自如”相呼应,他的自在并非无所事事的空虚,而是有充实内容的精神享受。

  袁枚的这首《三伏》,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闲远。诗人将三伏天的炎热巧妙地转化为避客的理由,从而获得一份难得的清静与自在。在这种自在中,他观察自然,享受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荒废时光,而是将这段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全诗展现了一位隐逸文人在酷暑中的从容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有对物质喧嚣的疏离,也有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其“性灵说”所主张的真情实感与个性抒发。

  —04—

  第四首文徵明的《伏日》,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诗人在三伏天里因病避暑的困顿、对清凉的渴望以及在病中寻求雅致生活的情景,情感更为复杂细腻。


《伏日》

明·文徵明

九衢三伏涨黄尘,病发萧萧挂葛巾。
正好关门消永日,可堪曳履见时人。
惊风梧叶常疑雨,窥户薇花不是春。
睡起北窗修茗供,月团香细石泉新。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所作。文徵明以其品行高洁、诗文书画俱佳而闻名于世。这首《伏日》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在三伏酷暑中,又恰逢疾病缠身时的生活状态和复杂心境。

  首联“九衢三伏涨黄尘,病发萧萧挂葛巾。”开篇即点出环境的恶劣与自身的病况。“九衢”指四通八达的京都大道,这里泛指热闹的城市街道。在三伏酷暑时节,这些平日里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黄尘弥漫,热浪滚滚,“涨”字用得极形象,仿佛尘土和热气都要溢出来一般,足见暑气之盛,环境之差。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诗人不幸“病发”,疾病的到来更增添了夏日的烦躁。“萧萧”二字,可以理解为头发稀疏的样子,也可能指精神不振、身体虚弱的状态。他头上随意地“挂”着葛巾,葛巾是古人夏季常用的便帽,质地轻薄透气,但也显得不那么正式,暗示了诗人因病而疏于修饰,以及寻求一丝舒适的无奈。“挂”字也带有些许随意和疲惫感。

  颔联“正好关门消永日,可堪曳履见时人。”写诗人在病中的选择与感受。既然天气炎热又生了病,那“正好关门消永日”,索性闭门不出,以此来度过漫长而难熬的夏日。“正好”二字,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带有几分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消永日”点出了夏日昼长,时光难挨之感。紧接着诗人反问“可堪曳履见时人?”“曳履”是拖着鞋子走路,形容步履艰难,精神不济的样子。“时人”可以指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人,也可以泛指一般的访客。诗人自问,以我现在这病弱之躯,又怎能有精神去应酬那些世俗之人呢?这既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顾虑,也流露出一种不愿与俗人为伍的清高和对虚伪应酬的厌倦。

  颈联“惊风梧叶常疑雨,窥户薇花不是春。”此联写景,却充满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微妙心理。“惊风梧叶常疑雨”,一阵风吹过,庭院中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诗人常常会误以为是下雨了。这“疑雨”的心态,正反映了他对清凉甘霖的极度渴望。梧桐叶大,风吹声响,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句写出了久旱盼雨的焦灼心情,也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干燥。“窥户薇花不是春”,窗外的蔷薇花(薇花)悄悄地探入门内,虽然美丽,但诗人却感到它“不是春”。这并非说蔷薇不是春天开花(蔷薇花期较长,夏季亦开),而是指诗人此刻的心境。春天的花代表着生机、喜悦,而眼前的薇花虽然也美,但在病中、在酷暑中,诗人无心欣赏,或者说,这夏日的花无法给他带来春天那样的愉悦感受。

  尾联“睡起北窗修茗供,月团香细石泉新。”写诗人病中的一点生活情趣和自我调适。午睡醒来,诗人选择在相对凉爽的北窗下,亲自准备茶水。“修茗供”即整治茶具,冲泡香茗。这是一种雅致的消遣,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泡的是“月团”,即团茶,宋明时期流行的一种茶饼,形状如月。“香细”描绘出茶香的清幽淡雅。“石泉新”则指用来烹茶的水是新汲取的清冽山泉水。在病中,在酷暑中,能有这样一杯用新泉冲泡的香茗,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既是对物质享受的讲究,也反映了文人雅士在困境中依然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慰藉的心态。这一点点清雅的享受,为沉闷压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

  文徵明的这首《伏日》,不仅仅是写三伏天的炎热,也是写诗人在炎热与疾病双重困扰下的复杂心境——有对恶劣环境的无奈,有对世俗应酬的厌倦,有对清凉的渴望,也有在困境中寻求雅致生活、自我慰藉的努力。全诗格律谨严,意境深沉,展现了一位品格高尚的文人在逆境中的真实状态。

  —05—

  第五首韩琦的《初伏柳溪》,则描绘了北宋名臣在初伏时节,于优美环境中与同僚宴饮避暑的盛况,既有对清凉景致的欣赏,也融入了身居高位者的闲适与心系天下的情怀。


《初伏柳溪》

北宋·韩  琦

万柳笼溪借碧涟,涤烦高会喜僚贤。
人间酷暑病庚伏,世外清风有洞天。
一枕易醒西峤雨,满筵思醉北池莲。
棠阴讼阒边烽静,谁信榆关作地仙。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所作。韩琦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备受倚重的一代名相。此诗作于1053年,即皇祐五年,当时韩琦可能在地方或边关任职。诗题点明了时间是“初伏”,地点是“柳溪”,记录了他在初伏时节的一次避暑活动和心境。

  首联“万柳笼溪借碧涟,涤烦高会喜僚贤。”开篇即描绘出一幅清凉优美的避暑胜景。“万柳笼溪”,成千上万的柳树环绕着溪水,浓密的柳荫覆盖在水面之上,形成天然的凉棚。“借碧涟”,柳影倒映在清澈碧绿的溪水中,水波荡漾(涟),景色如画。这样的环境本身就足以“涤烦”,洗去夏日的烦闷暑气。在如此佳境中,诗人举行了一场“高会”,即盛大而雅致的宴集。他为此感到欣喜,不仅因为景美,更因为有“僚贤”,即贤能的同僚们一同参与。这句点出了宴会的性质和诗人的愉悦心情,也暗示了与会者皆为一时俊彦,氛围融洽。

  颔联“人间酷暑病庚伏,世外清风有洞天。”将宴饮之地与酷热的凡俗世界作对比。“人间酷暑病庚伏”,“庚伏”即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诗人说,凡俗的人世间正苦于三伏的酷热,人们仿佛生了病一样难受。“病”字用得传神,将酷暑对人的折磨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所在的柳溪却像是“世外清风有洞天”。这里清风阵阵,凉爽宜人,仿佛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与外界的炎热隔绝。

  颈联“一枕易醒西峤)雨,满筵思醉北池莲。”描写宴饮中的具体情景与感受。“一枕易醒西峤雨”,可能是指在宴会间隙小憩,或指宴后休憩,睡得很浅,很容易被西边山岭(峤)飘来的阵雨惊醒。这“易醒”或许暗示了诗人虽在休娱,但心中仍有牵挂,不敢沉睡。也可能单纯指夏日午后雷雨来得快,人容易被惊醒。雨的到来,更增添了清凉之意。“满筵思醉北池莲”,宴席上,众人开怀畅饮,诗人也兴致盎然,想要在北池的荷花丛中痛饮至醉。莲花是夏季的代表性花卉,清雅高洁,也常与清凉意境相联系。

  尾联“棠阴讼阒边烽静,谁信榆关作地仙。”将笔锋从眼前的宴乐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抱负。“棠阴讼阒”用的是召伯听讼于甘棠树下的典故,比喻地方治理得好,诉讼稀少,百姓安居乐业。“边烽静”则指边境安宁,没有战事警报。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

  最后一句“谁信榆关作地仙”,榆关,即山海关,是重要的边防关隘,通常与艰苦、紧张的边塞生活联系在一起。诗人却说,谁能相信在榆关这样的地方,也能过上如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呢?这既是对柳溪优美环境的再次赞叹,也可能暗示诗人虽身处边地(如果当时在榆关附近任职),却能通过有效的治理,营造出一方乐土,享受片刻的“地仙”之乐。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韩琦的这首《初伏柳溪》,格调开阔,气象不凡。它不仅描绘了初伏时节避暑宴饮的清凉与欢乐,更将个人的闲适与治下的安宁、边境的平静联系起来,体现了作为一位高级官员的责任感与胸怀。


  这五首古诗,释道济于松阴下发现幽花的小确幸,徐居正闭门啜饮冰茶的自在,袁枚借酷暑清净治学的勤勉,文徵明病中品茗的雅致,韩琦与同僚在柳溪共享洞天之乐的豪情,无不展现了古人顺应自然、调适身心的智慧。炎炎夏日虽同,而诗人笔下的情致各异,皆成消暑佳篇,为后人留下无尽余韵。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