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在古代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诞生了六百多位状元,可以说,他们都是经过层层严格筛选的人中龙凤,其中的楷模更是以非凡的人品和才学,为国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专门聊聊历史上的楷模状元郎。 ![]() (一)坚持民族气节的状元郎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南宋朝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将。文天祥虽然身为文官,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决定投身军事,变卖了家产,招募士兵,购买军粮,组织抗元队伍。尽管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率领部队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元军俘虏。元军主帅多次劝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杀害他,但文天祥始终坚定立场,拒绝投降。他在狱中写下著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誓死不屈的决心。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今北京)后,元朝统治者试图通过物质诱惑和肉体折磨逼迫他投降,但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最终殉难。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行动上,更在于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和文章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文天祥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历代后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战斗。 刘春霖字润琴,河间府肃宁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擅长书法,尤其是以小楷最为著名。他书写的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誉。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数年间,日本人多次引诱他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他力辞不就。日伪当局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他保持晚节的崇高品质值得永远景仰。 ![]() (二)品行端庄的状元郎 大书法家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12岁便能做文章,元和三年(808年)参加戊子科考中状元。他历经七个皇帝,为官五十余年,其为人品格,正像他的书法风格一样,一丝不苟,字字严正。 唐穆宗喜欢玩乐,不认真处理政务。有天问柳公权如何把字写得好,柳公权乘机劝诫他,用笔在心,心正字正。皇帝懂起了,深受感动。唐文宗某天上朝,同时召见六位翰林学士,当谈论起汉文帝的勤俭美德时,唐文宗说自己也是个节约之人,身上的衣服都洗过多次了。那五个学士立即拍皇帝的马屁,只有柳公权一言不发。 事后,唐文宗问柳公权为啥保持沉默,柳公权说,君王应将主要精力用在勤政谋政的大事上,你穿洗过多次的衣服,于国家大计无补。唐文宗听后默然。第二天,柳公权继续给唐 文宗讲安邦治国之道,唐文宗听得有些不耐烦,旁边的大臣腿开始发抖,柳公权仍然侃侃而谈。 庄际昌(1577-1629年),初名梦岳,应试时改名际昌。他自幼聪颖,品行端庄,七岁便能赋诗作文。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会试、殿试均第一。魏忠贤掌权时他被贬。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被贬杀,重新起用庄际昌任右谕德。赴任途中,又被提升为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在职期间,他坚持正义,克勤克俭。每日黎明入朝理事,夜二更后才休息,顾不得自己劳累。庄际昌才思敏捷,提笔行文速度快,一手字也写得不错。曾游历武夷等名山,所到之处,皆有吟咏题刻。他注重发现和培养有用之才,凡读到写得好的文章,对作者必加赞扬,助其成名。后人赞誉他,知书达理,兴建公益,引掖后生。 ![]() (三)好做善事的状元郎 林召棠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读书,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粤西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担任陕甘主考时,因不愿贿赂当时掌权的军机大臣穆彰阿,愤而辞职。他回乡后在肇庆端溪书院讲学,长达十五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此期间,他有不少身为朝廷高官的旧同僚及门生,准备力荐他重返仕途。林召堂超凡脱俗,不贪图荣华富贵,矢志为国培养人才,一概辞谢举荐,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之志。 王广荫与他是同科探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皇帝召见王广荫,询问林召棠的家乡状况,准备重用他。王也乘机劝林再出山。林婉言辞谢。王素知林生活淡泊,又奏请朝廷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税补给他,林亦婉然辞谢!此款存于省府多年,后由同乡代交回朝廷。林在家乡首创“义仓”。他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做了不少善事。族中祭祖,所分给他的谷物,他每年都要拿出一半留在义仓,以备在灾荒里赈济灾民。 赵建大字嗣勋,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辛末科状元,入仕后,累官至工部尚书。当地的状元桥,因他出资造桥得名。 赵建大自幼聪颖伶俐,入过家乡县学,也到过临安(今杭州)入太学,他的家乡永嘉六都有个渡口,水深河面宽,经常发生沉船事故。有天正下着雨,赵建大准备在那里过渡,这时来了个头顶铁镬子的人也要过渡,由于船上人太多,赵建大叫其一同候下班船。 ![]() 后来传来不幸消息,那趟渡船在横渡途中沉没了。 过了几年,赵建大中状元后,心系家乡的他,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为桑梓捐资,在渡口建造9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美观,精巧坚固。家乡人朝野赞誉赵建大的桑梓情怀,遂将此桥命名为“状元桥”,永嘉六都改名为状元桥村。七百多年后,该桥于1983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