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老师临床经验总结丨便秘 丨非但治标通便,更在调和阴阳、复其常度

 中医林佳明 2025-06-21 发布于广西

作者简介:林佳明,主任医师,工作21年,崇尚仲景经方医学,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

便秘定义及常见病机

定义:

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粪便干硬难排或排便不畅的状态。

常见病机:

实秘:

肠腑燥热:津液耗伤,大便干结(如吃辣、缺水)。

气机阻滞:情绪不畅,肠道蠕动慢(如压力大、生气)。

虚秘:

气虚:脾胃动力不足,排便无力(如久病、虚弱)。

血虚:津液亏少,肠道失润(如贫血、产后)。

阳虚:体内阳气不足,肠道推动无力(如体寒、老人)。

一、便秘的病机认识:六经辨证与气血津液

林老师认为便秘的病因涉及六经传变(少阳阳明→太阴→少阴)与气血津液失调(气滞、血瘀、痰饮、津亏、阳虚)。其核心病机可归纳为:

  1. 太阴脾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津液不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2. 阳明腑实: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如热秘、气秘)。



  3. 少阴阳虚:肾阳不足,蒸化无力(冷秘、虚秘)。



  4. 三焦气滞:气机升降失常,肠腑传导失司。


二、经方治疗体系与核心医案

1. 通腑泄热法:少阳阳明合病

代表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案例:66岁脑梗后患者,左侧肢体乏力、便秘3日一行、口干口苦、舌暗红苔黄。辨证属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瘀热互结。

予大柴胡汤(柴胡、黄芩、枳实、大黄)和解通腑,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配合大黄油桂冲服保持日行4-6次大便。7剂后腑气得通,口干口苦减。
《本经》药物解析

大黄(下品):“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柴胡(中品):“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 温阳化气法:太阴少阴并病

代表方:麻子仁丸合四逆汤

案例:71岁老年便秘,大便6日一行如羊屎、夜尿频、舌淡裂苔白腻。

初诊辨为脾约津亏(太阴),予麻子仁丸(火麻仁、白芍、枳实、厚朴、酒大黄)润肠通便,合生脉饮增液;

二诊见脉沉、乏力,加四逆汤(附子、干姜)温少阴阳气。

三诊大便日一行,加百合、地黄滋液固本。

《本经》药物解析

附子(下品):“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火麻仁(上品):“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
3. 益气升降法:太阴气陷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案例:35岁女性便秘2年伴痔疮出血、排便费力、脉沉细弱。

辨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太阴)。

予补中益气汤重白术60g、黄芪30g升提中气,加地榆、槐花止血。7剂后便血止,大便转软,再加肉苁蓉温肾润肠。

《本经》药物解析

黄芪(上品):“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白术(上品):“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4. 润燥养阴法:津亏肠燥

代表方:麻子仁丸合增液汤

案例:老年便秘伴口干、舌裂纹,林老师以麻子仁丸润燥通便,合沙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增液行舟,佐少量酒大黄通而不峻。
《本经》药物解析

麦冬(上品):“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当归(中品):“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三、特色用药与《神农本草经》药性诠释

药物《本经》功效林老师应用要点
生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重用60–120g,健运脾阳、布津润肠。
油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与大黄配伍,温通下焦、引火归元(温潜法)。
肉苁蓉“主五劳七伤,补中,养五脏”补肾阳、益精血,治虚冷便秘。
地龙“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通络化瘀,治痔疮便血。

四、治疗思想的核心:动态辨证与通养结合

  1. 传变观



    • 从少阳阳明(实)向太阴少阴(虚)的动态传变中,以舌象(黄苔→白腻)、脉象(弦滑→沉细)为转归标志。



  2. 攻补策略



    • 初诊通腑泄热(大黄、枳实)→中期化瘀通络(桃仁、地龙)→后期温补培本(附子、黄芪)。


  3. 剂量哲学



    • 蒸附片从30g递增至90g,体现“有故无殒”思想—阴寒痼疾需重剂破冰。


五、全面总结:经方治疗便秘的学术范式

林老师的便秘治疗体系深植于六经–气血津液–脏腑三重辨证逻辑,其精髓可概括为:

  1. 以“升降”为枢机



    • 升陷汤提大气(黄芪、升麻),大柴胡降腑气(枳实、大黄),恢复“脾升胃降”之常。



  2. 以“阳气”为根本



    • 少阴阳虚者必用附子破阴回阳,太阴脾弱则重白术健中化湿。



  3. 以“润通”为权变



    • 津亏者麻仁、麦冬润燥,血瘀者桃仁、地龙通络,忌一味峻下伤正。


    结语:林老师之经方治秘,融《伤寒》传变观与《本经》药性学于一炉。其案中可见“胃强脾弱”用麻子仁丸、“大气下陷”用升陷汤、“寒积冷秘”用四逆汤,皆以“病机–方药”的高度契合为要旨。

    此法非但治标通便,更在调和阴阳、复其常度,彰显中医“治病求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