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则阳》:别再清醒地活成累赘,庄子—“不疯魔,不成活”

 如水138 2025-06-21 发布于河南

人一到中年,容易犯一个大错:太想讲理。可《庄子·则阳》早就提醒我们:世上很多事,讲理的人最吃亏。

一、他疯了吗?他醒着呢!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突然“疯”了。

他蓬头垢面,满嘴胡话,见人就笑,逢官就唱。

家人羞得抬不起头,邻人躲得远远的。可庄子看见了他,却肃然起敬。

《庄子·则阳》:别再清醒地活成累赘,庄子—“不疯魔,不成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个“疯子”,叫接舆——楚国旧臣,早年隐退,看透了天下大势,不愿参与权力游戏,索性装疯。

《则阳》里庄子借老聃(老子)之口,讲接舆的故事,不是讲他怪,而是讲他“通”。

他不是真疯,是装疯;不是糊涂,是太清醒。

他明白,聪明人太爱争,争到最后反而陷入局中;而装傻的人,看似“躺平”,其实早早脱身。

人到中年,你必须决定一件事:你是想赢个道理,还是想安个晚年?

二、讲道理,不如懂人情

《则阳》整篇,说的都是“应对人世”的智慧。

它不讲修身养性,不谈齐家治国,而是问你一个问题:

“当这个世界已经不讲理,你还要讲理吗?”

庄子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黄帝都得归隐山林,何况你我?

这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概就是:就算你做到了天子级别,也斗不过时代、权势、流俗。

《庄子·则阳》:别再清醒地活成累赘,庄子—“不疯魔,不成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所以,要想不被环境反噬,就要学会“装疯”“应世”。不是让你不做事,而是让你别太较真。

——有人事事都要争“对错”,最后落得孤家寡人;

——有人明知对方不讲理,还要硬刚,最后气坏了自己。

庄子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赢了逻辑,而是赢得了退路。

三、你可以不疯,但不能太真

接舆选择装疯,是为了“避祸”;庄子选择隐居,是为了“保命”;

你呢?在生活的围城里,是不是还执着于“有理就要辩到底”?

《庄子·则阳》:别再清醒地活成累赘,庄子—“不疯魔,不成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则阳》用极端的例子告诉你一个极朴素的道理:

人在世,最难的不是聪明,而是装糊涂;不是出头,而是藏锋。

一个人一旦懂得“假痴不癫,混同世俗”,他反而能活得轻松一些。

中年人最该学的,不是咄咄逼人,而是“装疯卖傻”,少言多活。

——别动不动就较劲;

——别每句话都要赢;

——别每次都想纠正别人。

这个时代,什么都快,唯独“清醒”这个词,值得慢慢体会。

四、装疯,并不妨碍你清醒地活

庄子在《则阳》里写到:“彼其狂者乎?其狂也得!彼其佯者乎?其佯也中!”

意思是:你以为他疯了,其实他活得最通透。你以为他装傻,其实他正中红心。

《庄子·则阳》:别再清醒地活成累赘,庄子—“不疯魔,不成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那些“退休了还天天钓鱼、跳广场舞、不掺和家长里短”的老人,也挺贴切。

——他们看似没用,其实内心安然;

——他们看似不争,其实无败;

——他们不再为“身份”“地位”奔波,却比年轻人活得自在。

这不是“认命”,是“识时务”;

不是“躺平”,是“高卧”。

人一旦放下了“非得要别人认同”的执念,活得就开始有味道了。

五、结语:不争,才是真赢

《庄子·则阳》不是劝人消极,而是教人识时务、藏锋芒。

装疯,是一种策略;不争,是一种姿态;

不声不响地活好自己,不让别人的烂事变成你的内耗,才是真正的中年通透法则。

《庄子·则阳》:别再清醒地活成累赘,庄子—“不疯魔,不成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所以,老庄从不教你“争赢”,而是教你“安身”。

你可以努力,但别“逞强”;

你可以清醒,但别“逞能”;

你可以有理,但别“较真”。

——中年之后,能糊涂点,反而多活几年。


以前我老觉得,理该说清楚。现在才明白,很多人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不想听你讲。

人到了一定年纪,真不能事事争个对错了……你怎么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