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的六经辨证(附:思维导图)

 新用户6492XJVX 2025-06-21 发布于山西

皮肤瘙痒在中医属“风瘙痒”“瘾疹”等范畴,其病机复杂,与六经气血失调密切相关。从六经辨证角度出发,瘙痒可因风寒郁表、阳明燥热、少阳枢机不利、太阴湿蕴、少阴血虚风燥、厥阴风火内动等不同病机引发。以下结合六经传变规律及经典方证,阐述皮肤瘙痒的六经辨证

一、太阳经证:风寒/风热郁表

病机:风寒或风邪客于肌表,营卫不和,腠理闭塞。

方证要点:瘙痒遇风加重,疹色淡红或苍白,可伴恶寒、脉浮

代表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风寒郁表兼营卫不和,见瘙痒伴汗出不畅、疹小微红。

  • 消风散(《外科正宗》):风热偏盛,疹色红、渗液,荆芥、防风配伍石膏、知母清透并重。

验案:明代《景岳全书》载麻黄桂枝汤治“风疹身痒”,强调微汗解表以祛风邪。

二、阳明经证:燥热内蕴

病机:阳明燥热内结或湿热外发,熏蒸肌肤。

方证要点:瘙痒剧烈、皮肤干燥或糜烂渗液,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代表方:

  •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气分热盛,见烦渴、燥痒无汗,石膏配人参清热生津。

  •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表里俱实,便秘溲赤,硝黄通腑泻热,荆防疏风止痒。

验方解析:清代《医宗金鉴》以黄连解毒汤合升降散治“热极生风”之痒,强调苦寒直折阳明火毒。

三、少阳经证:枢机不利

病机:少阳郁火夹湿,三焦水道失调,风火游走肌肤。

方证要点:瘙痒反复发作,部位游走,口苦咽干,脉弦

代表方:

  • 小柴胡汤加味(《伤寒论》):柴胡、黄芩疏解少阳,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少阳湿热见黄腻苔,青蒿透络,碧玉散利湿清热。

前贤论述:清代叶天士提出“少阳风火内动,宜清透和解”,推崇柴胡剂调和气血。

四、太阴经证:脾虚湿蕴

病机:太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溢肌肤。

方证要点:瘙痒缠绵,抓破渗液,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

代表方:

  • 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苍术、厚朴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治湿疹渗液。

  • 参苓白术散加味:脾虚湿盛久痒,加蒺藜、乌梢蛇扶正祛风。

验案:元代《丹溪心法》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以五苓散加减治太阴水湿发痒。

五、少阴经证:血虚风燥或阳虚寒凝

病机:少阴肾亏或血虚生风,肌肤失养。

方证要点:

1. 血虚型: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痒甚,舌淡脉细

  • 当归饮子(《证治准绳》):四物汤养血,荆防祛风,黄芪益气固表。

2. 阳虚型:瘙痒遇冷加重,畏寒肢冷。

  •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温阳透表,治少阴寒凝肌表之痒。

论述:明代《外科启玄》指出“血虚则风燥,风燥则痒”,推崇熟地、当归滋阴润燥。

六、厥阴经证:风火相搏或寒热错杂

病机:厥阴肝经风火内动,或上热下寒,气血逆乱。

方证要点:瘙痒伴情绪波动,或寒热错杂症状(如口干但下肢冷)。

代表方:

  • 乌梅丸(《伤寒论》):黄连、黄柏清热,附子、干姜温下,乌梅敛肝熄风,治寒热错杂之慢性荨麻疹。

  •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肝热化风见剧痒抽搐,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

验方解析:清代王清任以血府逐瘀汤治“瘀血发痒”,桃红活血,柴胡、枳壳疏肝调气。

七、辨证要点与临证加减

1. 六经合病:常见太阳少阳合病(如荨麻疹),选柴胡桂枝汤和解表里;太阴少阴合病(老年性瘙痒),用真武汤合四物汤温阳养血。

2. 引经药:太阳用羌活、防风;阳明用石膏、知母;少阴用蝉蜕、蛇蜕(取其“皮治皮”)。

3. 外治法:太阴湿盛用苦参、黄柏煎汤外洗;少阴血虚用当归、紫草油外涂。

八、可行性总结

中医六经辨证体系通过定位病机、分层论治,结合经方与时方,对皮肤瘙痒展现出显著优势

  • 个体化治疗:如太阳表实证与少阴里虚证治法迥异,避免西药抗组胺药的泛化使用

  • 整体调节:如少阳枢机不利者,调畅气机可阻断“风-湿-热”病理链条。

  • 经典支撑:历代医案验证了六经方药如麻黄剂、柴胡剂、乌梅丸等的确切疗效。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与本文的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只限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用,相关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时请务必标明出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本文涉及方药禁止简单套用,否则后果自负。文中广告由系统自动生成,内容与本号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