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部队的编制,都有相应的规定,即使不规定,也会根据部队的作战规模,进行相关的兵员以及武器装备配套。 比如《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一个团的编制,他缴获了很多战马,于是,他想配置一个骑兵营,这其实有些不符合规定,因为一个团一般是不会设立一个骑兵营的。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后,如果不是旅长硬打劫走了两个连,只给李云龙留下了一个骑兵连的装备,恐怕李云龙一个团真的就会成立一个骑兵营。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粟裕大将比李云龙的层次就高多了,他在部队编制以及配套的追求,一直具备更长远的战略眼光。 一、在我军的军事地图主要依靠老蒋发放的时候,粟裕已经成立测绘队打仗,地图就是眼睛,可以少一些枪支弹药,但绝对不能少了地图。没有地图,部队去哪儿?打哪儿?都不知道。 地图测绘是一项很需要专业功底的技术,我军初期,对于地图测绘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绝大部分我军所用的军事地图,都是抗日时候,老蒋发给我们的。后来皖南事变,老蒋啥都不给我们发了,自然也不会给我们军事地图了。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因此,后面我军没办法,自己要成立地图测绘队,这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活,要到大军区层次的机关,才有可能干得了。 但对于粟裕是一个例外,粟裕就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他一个师就敢成立测绘队,这是我军师一级的,第一支测绘队,而且是由粟裕亲自挑选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粟裕亲自手把手地培训他们,又亲自带领他们深入敌后地区,带他们调查当地地形,并绘制军用地图。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为什么粟裕打仗敢于大开大合,敢于大范围迂回包抄?就是粟裕对地图非常熟悉,他非常清晰每个地方的地形,善于利用地形的优势歼灭敌人。 二、在我军枪支弹药不足的时候,粟裕敢于成立了军工部按照一般的部队编制,作战部队成立一个军工部似乎不应该,因为成立军工部应该是后勤部门的事情。或者说是大军区建制所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后来东野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1945年10月在沈阳成立的军事工业部。 粟裕对于军火研制非常重视,因为新四军吃够了火力不足的亏。 新四军子弹很少,每人除了几发好子弹外,全是“翻过火底”的子弹,这种子弹外面是弹壳,里面却是土火药,有一半打不响,而且射击精度很低。轻机枪子弹则只有三梭,一梭好的,两梭坏的。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这样,大家还不敢把子弹全部打光,得留着几发肉搏拼刺时用,叫作“救命弹”。连发根本不能现实,只能像叉鱼一样地进行点射,因此,打起仗来通常束手束脚。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粟裕在新四军一师的时候,就敢于成立了军工部。 后面,新四军缴到了掷弹筒,粟裕十分高兴,为了增强新四军的火力覆盖能力,特地下令把掷弹筒调到师部,让军工部研究,以作为设计小型迫击炮的参考。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新四军在作战过程中,对于日军掩体后面的火力点,经常感到很头疼,因为手榴弹投不到,又没有平射炮,因此,粟裕又要求军工部弄出曲射火器。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这样,粟裕的军工部对于新四军的打仗胜利,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李云龙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天生的职业军人,他是典型的自学成才派,李云龙一直都不爱学习,因为他认为学习那些没什么用,自己不认字一样打胜仗,他想建立骑兵团,就是觉得骑兵在战场非常有用。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李云龙毕竟是虚拟人物,粟裕大将则是现实,他对战场有着天生的敏锐直觉,地图和武器,是作战胜利的两大法宝,粟裕高度重视,他也敢于突破部队编制的常规,一个师的规模,就敢于成立地图测绘队和军工部,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因此,《解放军报》在1994年2月发表了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的文章,写道:“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解放军官方媒体,称呼粟裕为战略家,也是对粟裕长远战略眼光的一种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