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宣作品 奶奶的女儿 文/邵明宣 奶奶娘家姓苏,她和爷爷有4个儿子,40岁时又生一个女儿,名叫苏云。我父亲是老大,我1941年生,云姑只比我大7岁。我6岁时云姑已经13岁了,跟在爷爷开的私塾馆里读书。她苹果似的脸儿,大眼晴,玉管鼻子,樱桃小嘴巴,甜甜的笑声,是爷爷奶奶的银铃。儿子聪明,女儿伶俐,儿女双全,爷爷奶奶每天都笑着过日子,心里乐开了花。那时我老三已经三岁,我们姑侄4人一起玩游戏,每天开心快乐,姑姑想点子带我们玩,有时我们弟三个磨牙(吵嘴)了,云姑像个法官,批评这个,哄哄那个,她批评合情合理,有错就批评,做对了就夸奖,我们很尊重姑姑。 时间静好,日月天长。1947年的秋天,那天傍晚奶奶让我们剥毛豆,姑姑带着我们一时就剥了一大盘子。奶奶说够了,烀好晚上葱姜麻油凉拌,一道好菜。 夜里秋风习习,明月皎洁,一切充满祥和的氛围。就在那个平安的夜晚,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安的事情:姑姑得了重病,经抢救无效,第二天上午她无声无息地走了,她去了那个没有纷争的神秘世界。 爷爷在学馆里教书,一天到晚,忙于学生的课业,他失去爱女的痛楚,在工作的忙碌中渐渐被冲淡。那时三叔在解放军部队里,父亲、二叔和小叔常是以泪洗面,干农活的时候,一想起他们活泼可爱的妹妹就会泪洒焦土,有时竟会放下手中的农活跑到姑姑的坟上大哭一场,一解忧伤。 我们要去姑姑的坟地看看,大人总是教训我们:小孩子家趁什么热闹,你姑姑走亲戚去了,过几天就会回来。我知道大人是在哄我们,父亲他们几个烧头七纸的时候,我们远远地跟在后面看。终于知道姑姑葬在庄子北一里多的地方,那块地叫北小湖,靠地南头路边的一座新坟,家族里有族规:未成年的少亡人不能进祖坟,况且姑姑还是个女孩子。 那天傍晚,我带着四岁的老二、三岁的老三去找姑姑。一到姑姑的坟上,两个弟弟就用手扒土,说要把姑姑扒出来。我制止道:姑姑有病死了,扒出来也不能话了,来!我们一起给姑姑做小饭吃。 于是,我们在大人烧纸的地方,拔来野菜,为姑姑做饭吃,做着做着我放声大哭起来,两个弟弟也哭得很伤心,涕泪横流,拔起野菜擦鼻涕。几只云雀看见我们哭得伤情,它们一齐飞起,叽叽溜溜地叫着,是唱悼歌,还是哭丧?也许兼有之。我们此地人管这种鸟叫做叽蹓子,只见它们一个劲地往上飞窜,一直钻到云眼里看不见,所以,叽蹓的学名叫云雀。大抵它们是到天国见云姑去了。 太阳落山了,暮色苍茫,几多神秘的神话传说,让我们看到远方黑黢黢的庄村树木,越发毛孔悚然。我搀着老三,跌跌爬爬来到家里,妈妈在做晚饭,奶奶坐在灶前烧锅,她眼里含着泪水问道:“你几个跑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 我一下子扑到奶奶的怀里大哭起来。奶奶赶忙追问:“怎么了?哭什么?” 我抽咽着说:“去到姑姑坟上做小饭给她吃了″。 奶奶听了放声大哭起来,一下子把我们三个搂在怀里。锅底火灭了,妈妈正下着面条,哭泣着催奶奶烧锅,不然面条就成一锅粥了。那时都手擀面,不奈汤易断条。 姑姑走后,一家子最心痛的人是奶奶。三叔在部队里南征北战,后来又编入志愿军部队抗美援朝,奶奶挂念三叔,经常哭泣,眼睛哭坏了,还得了胃痛病,这次姑姑早逝,奶奶又不断地哭泣,身体渐渐消瘦虚弱。 奶奶是大家闺秀,娘家是地主,她没上过学,但自学能认许多字,会画小画子。她的针线箧里订了几十页白图纸,剪花、针线、绣花的丝线,都夹在里面,合起来边上有两个扣子能扣上,夹在里面的东西不会掉出。姑姑经常打开奶奶的针线箧给我们看,那里面有奶奶画的荷花、花草、树木、小鸟等小画子,画得很好。在奶奶的影响下,姑姑也喜欢画画,她偷用奶奶画画的颜色,有时画出的小画子很像奶奶的画作,放在一起大可以假乱真。有一次,姑姑偷偷打开奶奶的针线箧,在图纸上照着奶奶的画,摩仿画出一幅很像的荷花图。当后来的一天,奶奶打开针线箧时,一看多了一幅荷花图,好容易才找出那幅假冒的画作。奶奶叫来了姑姑,眉开眼笑地把姑姑夸奖了一番。 姑姑学习成绩很好,每年春节前,爷爷给庄上人写春联时,姑姑和小叔总会争着帮助写些小件,如:门楣、水缸、牛棚等小对联、配条等。 姑姑走后,每年清明节等节日父亲他们都去给她送纸钱。我们长大后,扫墓祭祀姑姑的事都由我们去做了。每次做完后给奶奶回报,奶奶总是说:“好啊,云子有你们这些孝顺的侄子,好…″ 十多年前,姑姑的坟被平坟运动推平了,找不到了。自那以后,就再也无法去祭奠姑姑,有时只能在那路边焚点纸钱…… 姑姑要是活到现在,该是90多岁了。 姑姑:您在天国现在还好吗?侄儿们想念您! 孝侄 明宣 叩拜 2025.06.19 ![]() 本文作者抱璞斋主,原名邵明宣,1941年生人,为灵璧向阳中学优秀退休教师,灵璧家园网超级版主,【磬乡文苑】版块版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