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七夕”

 zqbxi 2025-06-21 发布于江西


      七夕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随着天文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七夕还有许多别称,如:双七,巧夕,香日,女节,小儿节,穿针节等。

      七夕节在我国有着悠久而浓厚的文化底蕴。《迢迢牵牛星》有诗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思神情;宋朝秦观有诗云:“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描绘出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观;唐朝权德舆有诗《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可看出当时就有穿针拜月的风俗。

       人们对于爱情的纯洁向往,压在了这个沉甸甸的节日上。认定了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中国的情人节与玫瑰无关,但与星月有关,与美好的传说有关,更与一个风流倜傥的皇帝有关。杨玉环与李隆基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试想一个皇帝妻妾成群,为什么偏爱杨玉环,为她催马摘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七月七日的夜晚,杨玉环与李隆基在长生殿牵手望月,感受爱情的美好。可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却给注入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让我们对他们的爱情充满欣喜。然而在江山与美人中,谁更重要?偏爱江山更有之。因为江山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马嵬坡,是谁把杨玉环的死当成解救自己获得军队谅解的筹码?让看似牢不可破的爱情却如纸一般脆弱不堪!

       对七夕的最初了解来源于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那时,不懂得爱情为何物。只是被严凤英优美的唱腔所吸引,被那些翻飞的七彩喜鹊以及它们搭桥的壮美场景所感动,为牛郎扁担两端箩筐里的小儿的命运而流泪。那一刻,便无端地憎恨起用簪一划成天河的王母。幼小的心灵记住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如今,对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了新解。人们把七夕看成国外的情人节,给情人发短信,给情人送花,甚至在二奶三奶面前海誓山盟。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七夕节的意义,只有在传说与传统文化里去寻找了。我认为:有无月光不重要,但要有喜鹊的欢唱;有无葡萄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双长久相握的手;不要为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悲叹,王母没有罪,有罪的是我们在爱情面前,自己给自己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天河。

        七夕已成爱情的一种慰藉!

闲话七夕——七夕闲话

       七夕朋友们相互问候,相互道声节日快乐,这也很有意义。但不少人把它与洋人的情人节联系起来,并声称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不说洋人的情人节是外国的七夕,偏要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呢?情人节多少年历史,七夕多少年历史?多少有点崇洋媚外,附庸风雅之意吧。

      再说,七夕与情人节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中国的节日与洋节不同,中国节日注重的是天地自然变化,洋节重视的是人和事。七夕是七月七日夜晚的意思,这时是过去的中国在外乘凉的日子,恰好此时银河正在头当顶,乘凉的人躺在凉席上,就能看到银河,恰恰银河的两边是二十八宿的牛宿(牛金牛)和女宿(女土蝠),正因为是牛女隔河相望,所以聪明的中国人就开始了美丽的联想,说牛宿就是牛郎,女宿就是织女,并因此而把牛宿称为牵牛星,女宿成了织女星,并由此演绎出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所以七夕的本意原来都是出自天文知识,与情人和爱情故事无关。不像西方的情人节,专为情人所设。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天文、季节、气候等天地自然变化而制订。每月的月日相同的日子多为节日,一月一日为元旦(现称春节),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三月三日蟠桃节,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六月六日剔贼头,七月七日为七夕,九月九日为重阳。初一、十五、三十等多为节日,一月一日为元旦,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六月十五馒头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一日鬼节,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二十四节气在过去都是节日,现在只过清明节。

       因为中国的节日多与天地自然气候天文历法有关,所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最大,为阳气最盛,故称太阳或老阳,而九月九日为两个太阳之数重合到一起,故称重阳。按照阴阳学说和易学理论,重阳必阴,所以从九月九日开始,就意味着天气由阳转阴。所谓天气的阴阳,就是指寒热。我们都知道一年之中寒热各半,冬寒夏热,春秋寒热各半,近冬时寒,近夏时热,但以何时为分界呢?重阳就是由热转寒的分界,重阳之前为阳为热,重阳之后,重阳必阴,就转为阴了,天气从此开始变寒。

       同样,二为阴数之最小,为阴气最盛,故称太阴或老阴,二月二日二阴相合则为重阴,重阴必阳,故二月二日为天气由寒转热的分界,从二月二日之后,天气由阴转阳,故天气从二月二日开始由寒变暖。冬天下蛰的动物亦在此时出辙,因为天气暖了,不需要下蛰了。又此时开始打雷,下蛰动物受到雷的震动而惊醒,因此而出蛰。易经称此时为震卦,震者动也,此时阳升雷动,蛰虫出蛰,故为震也。下蛰动物以龙为首,故称龙抬头。

       而西方的洋节日都是为人为事而设,为人者有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妇女节、老师节、护士节等,为事者有爱牙日、爱眼日、劳动节等,根本没有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样富于文化底蕴,我们大可不必附庸风雅,去过洋节日,更没必要把七夕说成中国的情人节来附庸老外。

       真洛书“七”五行属金,是用金人的幸运数字。在武打或者神怪小说里,炼丹练功什么的一般都是七七四十九天,吃童女童男什么的也都是要七七四十九个。《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来复"而复重生,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盈满。“七七”有着循环轮回,创生毁灭的神秘意味。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

     “七夕”起源于自然崇拜与妇女穿针乞巧,后加入了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调味剂便成了中国人一盘美味温馨的家庭料理。可以这么理解七夕的来源:人类先是看星星,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爱情;起先只是穿针引线,谁知道后来针脚把心儿也缝到了一起。

      据不知什么专家考证,“七夕”最早来源于中国先民对自然的崇拜。至少三、四千年前就有了牵牛、织女星的记载,当然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在地面上发展的天文学与纺织术。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所以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也算是星宿崇拜的痕迹。

闲话七夕——七夕闲话

    “七夕”也来源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崇拜。那个时候还没有《存在与时间》之类的书籍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论述时间,也没有《时间简史》之类的物理学通俗读本解说时间的起源和本质,老祖宗只能是以巫术或者类似文字游戏(诗?)的方式来理解时间的。“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老祖宗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开道场做法事超度亡魂需要“七七”。日语中还保留着以“七曜”计算的“星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为吉日。

     “七夕乞巧”的习俗大约起源于汉代。古代文献中所见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在诗的国度里,中国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常被以诗的方式提及,每每给人触手可及的即视感与穿越神游的无限遐想。如《古诗十九首》里的异地恋患者“迢迢牵牛星”与“皎皎河汉女”,是如何隔着那“盈盈一水间”,无可奈何地陷入“脉脉不得语”的境地;尤其是那位白臂的美少女人哭泣得比机杼更加持久而悲哀,既耽误了织布,又用泪水增加了银河的深度。又或是杜牧《秋夕》里被冷落的宫女握着与之共命运的轻罗小扇坐在夜色铺就的冰凉石台阶上,借着画屏后边透出的银烛昏暗的光亮,百无聊赖地逗弄着奄奄一息的萤火虫,而她们的身体比心灵更冷,比冷宫更空虚。

闲话七夕——七夕闲话
      秦观的《鹊桥仙》太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实等待和分离何其美好。情人间的分离增加了距离,延宕了时间,深化了幸福,让彼此更加珍惜,也平白多了些情趣。巴特的《恋人絮语》可就把情人间的等待写到了骨子里:“我正在恋爱?——是的,因为我在等待”。“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力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古老的消遣方式”。长久等待后对方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像佩里亚斯刚从地窟里冒出来,重新发现生活和蔷薇花香。”这一切是多么美好!而牛郎和织女要真是朝朝暮暮了,浪漫的故事是没的说了。两个人要是没情趣一点的,则终日柴米油盐,灰头土脸;有情趣一些的,以织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的手艺,牛郎决计难逃“铁杵磨成针”的命运。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热闹劲儿也不比这几天的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来的逊色。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种交通堵塞,物流瘫痪的盛况,现在倒也常见了。宋人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几乎不亚于春节。

闲话七夕——七夕闲话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后来才融入乞巧节的。民间的姑娘们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鹊桥会时,她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希望见证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如意郎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不过牛郎织女传说里有一个引发重大转折的情节需要注意,就是淳朴善良的牛郎勇敢地扶起了摔倒在地上的老牛。

       当然,人是挺复杂的。牛郎得到心爱的织女采用了老牛教给他的非常办法:趁仙女们洗澡,把她的红衣给藏了起来。如果不是他心地纯洁(本身也是仙女爱慕的对象),一定会被朝阳群众扭送公安机关的。因此单身goer们切勿盲目模仿。

      七夕夜还有少女们听悄悄话的习俗。说是少女们偷偷躲在茂盛的瓜棚或葡萄架下,侧耳倾听鸣奏的仙乐,以及牛郎和织女互诉相思之情。如果真听到了,那么待嫁的姑娘日后便能赢得幸福美满的爱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古人关于性启蒙的隐晦说法,反正住在公寓楼里的城里人,大概只能听到楼上床板的吱呀声吧。

       然而,不论什么浸透亲情、爱情、友情,蕴藉传统、历史、文化,登山赏菊,入水竞舟,观星乞巧,上坟祭祖,招魂见鬼,喝粥吃粽,张灯结彩,古今中外,高雅清新,超凡脱俗的节日,似乎都并没有什么用,它们都摆脱不了商业主义逻辑所能推导出的唯一结局:成为又一个买卖东西的市集日。既然是拦不住都要出来买东西,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对情人还是对家人,买束转瞬即谢的鲜花不如买颗平实隽永的白菜。与其用那些毫无用场的身外之物徒劳地企图堆满精神的空虚,不如与那个心爱的人一起做一桌好菜,做一场好爱。

闲话七夕——七夕闲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