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兰文汇||易正权/刀光鬓影里的时光年轮—— 剃头业到理发业文化转型回顾

 元辰1948 2025-06-21 发布于湖北
对1780名订阅者负责,期盼切近人生的好稿,期待作者关注,期待读者回应
图片
图片

易正权,笔名:默然。夷陵人,退休教师。学生时代曾创作、发表相声《追击》和对口词《玛瑙河变成乌云川》等文艺作品。2000年后在《散文》、《湖北社区矫正》、《中国人口报》、《湖北日报》、《三峡商报》和《新三峡》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分别发表《镜头里的精彩》、《把我送回老家》和《心灵的彩虹》等小说、散文等。其中,《悲情凤凰观》荣获2024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前后共两次受邀到北京参加颁奖大会等。出版文集《晚饭》

刀光鬓影里的时光年轮

—— 剃头业到理发业文化转型回顾 

/易正权

一、刀光里的时光切片

晨光以45 度角斜切过理发店的钢化玻璃门,金属风铃发出清越的叮咚声。老人佝偻的身影裹着旧时光的尘埃,融入满室草莓香氛里。他浑浊的目光掠过海报上蓝紫色挑染的模特,最终定格在镜前翻飞的银色剪刀 —— 二十岁左右的刘师傅,正用那把带 LED 灯的电推剪,为顾客雕琢泛着极光色的渐变发型。

“小姑娘,能给我剃个头吗?” 老人的喉结在松弛的颈纹间滚动,褪色中山装的下摆扫过锃亮的防滑瓷砖。

“大爷,您说的是剪发吧?”刘师傅握着纳米陶瓷电推剪的手顿了顿,指腹在智能调档键上悬停。当她递过菊花茶时,珍珠耳坠晃出细碎的光,她鬓角挑染的克莱因蓝发丝,恰好拂过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背。后排条椅上突然爆出年轻人的窃笑: 

“这词儿比我爷爷的熊猫牌收音机还古董!”

穿潮牌卫衣的男孩举着折叠屏手机录像,发梢的荧光绿随动作划出闪电般的弧线。戴金丝眼镜的中年人推了推钛合金镜框,目光掠过老人开裂的手工布鞋:

“九十年代前人们习惯说'剃头’,后来才改称'理发’。” 

话音落处,空气骤然凝结。我望着老人磨损的鞋跟,恍惚看见六、七十年代乡村的剃头场景—— 竹椅支在老柳树裂开的躯干下,铜盆里浮着碎银般的天光,手推剪 “咔嗒咔嗒” 咬着头发,混着蝉鸣,与店内重低音炮的电子鼓点形成荒诞的时空叠印。

二、剃头佬与乡土中国的记忆碎片 

1958 年元月,我出生于夷陵农村。那时大队里有两位剃头佬:三生产队的王群财与二生产队的邹兆祥,他们按农历年份轮换承包各队的剃发事务。王剃头佬首次承包我们四队。 

王剃头佬约四十岁,四方脸膛被汉江风吹成古铜色,操着豫西南口音。村里老少都喊他“王剃头佬”,他总是笑出满脸褶子,常从木工具箱里摸出油纸包的麦芽糖哄孩子。

某日清晨,我见他挑着枣木担子穿过结霜的田埂:一头是紫铜小火炉、荷花纹铜盆和柏木水桶,另一头是带雕花抽屉的樟木柜,里面躺着木篦子、青钢手推剪、鱼鳞纹刮脸刀等锃亮的工具。

记得有次到谭家湾,恰逢村民挑栏粪歇脚,他立刻卸担生火,先给汗湿蓝布衫的青壮年社员剃头,等他们开工后,再为倚着草垛的老人孩童服务。王家小儿子总怕剃头,母亲便哄他:

“王爷爷会飞檐走壁,不听话就送你去少林寺。”孩子挂着泪疙瘩,却乖乖坐上了枣木凳。 

“去哪打了香油呀?给我称一斤?” 王剃头佬凑到他耳边笑问。

孩子嘟囔着“妈说今年不卖”。他便从围裙兜里变戏法似的掏出麦芽糖,待孩子含着糖块眉眼舒展,才拿出浆洗得发硬的白布围裙系上。 

只见他抽出剃头刀在白色荡刀布上来回荡磨后,一手按住后脑,一手推剪“吱吱” 作响,时而轻掰头颅左转,时而微倾面庞右斜。剪完后,他用土法皂角在头皮上打圈,清水洗净后,剃刀 “咣咣” 划过青石板般的头皮,转眼便完成修面。末了还掏出几块芝麻饼干塞进孩子手里。 —— 那时剃个头记两分工分,孩子母亲在皱巴巴的工分票账本上画个墨勾,便是计划经济年代特有的交易凭证。

六、七十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 时期,木匠、篾匠等手艺人都被编入公社手工业联社。

“我爹和邹师傅曾在公社农具厂隔壁土墙房里剃过头。” 王群财的小女儿黄西会在电话里告诉笔者,“但他总偷偷藏着那把祖传剃刀,说机器刮不出'人味儿’。”

而我最难忘的是他“转耳朵” 绝活 —— 右手四指夹住木刀柄,从左至右,如搓麻绳般转动,刀尖在耳道内轻旋,酥麻感如春日猫爪轻拍,这触感至今仍刻在记忆褶皱里六十余年,如今去连锁理发店,我仍会叮嘱其做这道 “古法工序”。 

三、剃头担子上的人情世态

那个年代的剃头工具简单却浸着岁月包浆:黄杨木柄剃刀、土法皂角、铸铁手推剪,却能完成剪发、洗头和掏耳的全套服务。剃头不仅是打理仪容,更像一场生活仪式—— 剃头佬会依顾客头型、身份剃出陆军平头、光葫芦头或光头等,边操持边唠家常:“二婶家的早稻该扬花了”,或“三小子考上县一中啦”等。 

洗头时,他五指沾着肥皂沫在头皮上反复揉搓,酥麻感从发根窜至尾椎;刮脸前,先在荡刀布上正反磨剃刀七七四十九下,用热毛巾捂住嘴上下约一分钟后,再涂上绵密的肥皂泡沫,刀锋挂过后,胡茬和泡沫甩在地上;最后用竹制耳勺轻掏耳道,整套流程如老派京剧般程式考究。

我们队较小,个把星期剃完后,就到另一个生产队去了。一般一个月左右来一次。费用从壹角到贰角不等。对老人孩童,还会额外修鼻毛、洗眼睛—— 这些带着皂沫温度的细节,藏着手艺人的温厚,也织就了农耕社会的情感经纬。 

“有次我随口说插苕藤还差三、五十根。” 社员陈女士摩挲着褪色的工分簿回忆,“哪知第二天清晨,王剃头佬挑着剃头担子,箱子上还放着一大把带泥的苕藤。”

像这样帮社员代称食盐、打煤油,或捎带供销社生活物资的事,他干了无数次,社员们夸他是“编外送货郎”。 

“我爹从 15 岁拜汉口师傅学艺,挑着担子走到宜昌,并了家,直到 2001 年 73 岁时去世,整整干了 58 年。”她的小女儿黄西会抚摸着父亲遗留的工具箱补充道,“他临终前还攥着那把剃刀,说'刀没钝,是世道变快了’。”

四、从“剃头”到“理发”:行业嬗变与记忆锚点 

1978 年春,我到县城师范读书,第一次走进集体理发店(现区政府对面那一带)时愣住了:水磨石地面的大厅里,十多位穿白大褂的女师傅在电镀转椅间穿梭,墙上的石英钟滴答作响。 

“有男师傅吗?” 我红着脸问。领班指着公告栏说唯一的男师傅去武汉进修烫发技术了。

那时我还固守“男人头女人腰不能摸” 的旧俗,却不得不接受了女性理发师的服务 —— 这竟是 “剃头” 向 “理发” 转型的微观注脚。

如今,“剃头” 二字已沉入方言底层,取而代之的是 “美容美发店”、“造型美学馆”和“头皮护理中心” 等招牌。店铺装修采用极简工业风,货架上陈列着氨基酸洗发水等;静音电推剪取代了铸铁手推剪,纳米陶瓷剃刀替换了木柄剃刀;可升降洗头床取代了铜盆;还有香薰 SPA、头部按摩成为标准服务。行业格局彻底重构:女性从业者占比超 92%,无论是农村,还是商业街,再难见到挑着枣木担子下乡的手艺人。

但老槐树下铜盆里晃荡的碎银月光、荡刀布上沙沙的磨剪声、工分票画勾时的墨痕,仍牢牢嵌在三代人的记忆年轮里。当刘师傅为老人围上印着复古花纹的围布时,我忽然读懂:从“剃头” 到 “理发”,变的是工具迭代与称谓演变,不变的是手艺人与生活的温情联结 —— 那些沾着皂角沫的岁月,终究在时光长河里凝成了文化琥珀,在智能理发器的嗡鸣中,折射出农耕文明最后的粼粼波光。 

五、年轮新圈:手艺的现代重生与冲突

但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训和鼓励农村“九佬十八匠”,通过创新和市场化运作,使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又可做篾货啦!” 年近古稀、已停业数年的篾匠付明弟,攥着青竹篾条对围观的孩童们笑得满脸皱纹。他身后的竹器作坊里,新扎的鱼篓在阳光下泛着青碧光泽,与墙上悬挂的 “非遗传承人” 证书相映成趣。

然而在剃头行业,传承之路却充满矛盾。王群财的儿子继承父业,曾到三峡坝区开“美容美发店”;孙子王磊曾在抖音直播间展示祖传的 “转耳朵” 手艺,百万点击量背后,是传统剃头术从谋生手段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当代蜕变。但他最终还是关掉了工作室,“爷爷的剃刀能刮出老茧,却刮不开房租账单。” 这个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苦笑,“我现在给网红做造型,收入是爷爷当年的三百倍。”

“磨剪子来,戗菜刀……” 的吆喝声,拖着长腔穿过青石板路;铁器打磨的 “沙沙” 声,与电动磨刀机的嗡鸣交织;墓碑铺里,錾子 “咔咔” 凿刻着碑文,老师傅指尖的老茧蹭过 “福禄寿” 的烫金刻痕;铁匠铺中,“叮当,叮当” 的锤击声随火星溅出红炉,新打的工具在油石上磨出冷冽的光 —— 这些曾被时代浪潮淹没的声响,正以 “非遗工坊”和“手作体验馆” 的新形态,重新编织进乡村生活的肌理。 当王群财遗留的剃刀被陈列在区博物馆时,展签上写着 “农耕文明的活态见证”。而在百里之外的美发学院,学生们正在 VR 模拟器上练习 “古法剃刀修面”。这种时空错位的传承图景,恰如诗中 “刀光皎处鬓如丝” 的岁月刻画 —— 那些带着时光刻痕的老物件,在智能屏幕的光线下折射出新的光泽,让百年手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也让我们在电推剪的嗡鸣中,听见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回声。 

后记

在撰写《刀光鬓影里的时光年轮—— 剃头业到理发业文化转型

回顾》一文期间,我通过电话采访了王先生的几位至亲。其中,他的小女儿黄西会女士告诉我,他父亲已于2001 年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争分夺秒地完成了此文,以此纪念他逝世 24 周年,祈愿他在天堂安息。在此,我要真诚地向王先生致以深切的歉意:我曾在私下里多次称呼他为 “王剃头佬”。

王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剃头技艺,他的手艺和敬业精神为乡村生活增添了温暖和人情味。他不仅是一位剃头佬,更是农耕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手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但像王先生这样的手艺人,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让我们在缅怀他们的同时,也珍惜和保护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

元辰文苑《金兰文汇》接受师友赐稿,来稿须未在其它微公号发表,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

为对1780名订阅者负责,期盼切近人生的好稿,期待关注与评论。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元辰文苑为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