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到处可见的它,全身都是宝!别错过这个养生宝藏

 ljyone 2025-06-21 发布于浙江

中医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湖的荷花开了,莲叶荷花妆点了西湖,也铺开了杭城的诗画江南。江南采莲,莲既是江南的风骨诗韵,也是江南民众日常饮食茶食不可或缺的佳品。

沿街叫卖的莲蓬,菜市场铺陈的莲藕,可观可食,可亲可爱,夏季采莲子、荷叶,秋冬采莲藕,这些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即“药食同源”。此外,荷梗、莲房、莲须及相关炭制品亦属于中药,莲的花、叶、种子、根茎皆可入药,春、夏、秋、冬四季均可采收,观之可爱,食之有益。

值此西湖荷花季

让我们看看莲相关的

有哪些中药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荷叶

图片
图片

图源:图源创意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片。

性味归经:荷叶味苦、涩,性平;归肝、脾、胃经。

荷叶·功效

清暑利湿

升发清阳

凉血止血

清暑利湿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荷叶不惧暑热最为茂盛,药用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荷叶常配伍其他中药,治疗夏季暑湿外感出现的烦躁怕热、口渴、泄泻等病症,如后面介绍的清络饮以鲜荷叶边、西瓜翠衣、金银花等组成,可以治疗外感暑热导致的身热口渴,头目不清。

升发清阳

《爱莲说》提到荷梗“中空外直,不蔓不枝”,其上荷叶亭亭如举,中医讲取象比类,即可以根据药物形态生长联系到它的作用,荷叶亭亭如托举之态,药用可升发清阳。清代医家张锡纯提到“荷叶禀初阳上升之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清火之药上至头面,且其气清郁,更能解毒逐秽”。

此外,荷叶升清化湿,使清气升浊气降,《本草拾遗》中提到荷叶“久食令人瘦”,对于痰湿阻滞,形体肥胖者,常可以用荷叶配伍使用轻身降脂。

凉血止血

荷叶可用于治疗血热吐血等多种出血病症。将荷叶炮制的荷叶炭则有收涩止血的功能,此外,莲类中药多有炭类制品,以增加止血功效,如藕节炭、莲房炭。

使

煎服,3~10g。

《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体质虚弱、阴虚的人慎用。

清络饮

出自《温病条辨》,来自清朝的清暑茶饮。

鲜荷叶边、丝瓜皮、西瓜翠衣(西瓜皮)、鲜扁豆花、鲜竹叶各6克,鲜金银花9g。

功效:祛暑清热。主治暑热外感导致的头目不清、身热口渴,以及预防暑病。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慎用,暑热夹湿、暑湿下注者不宜。

碧玉荷叶粥

食材:大米100克、新鲜荷叶1张、冰糖适量。

制作:将荷叶洗净,取大米洗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将荷叶撕碎,覆盖于粥面上,待粥呈淡绿色,去荷叶,也可提前准备荷叶榨汁,在粥中直接放入荷叶汁,再加入适量冰糖,搅匀,加热至冰糖溶解,取出即可食用。

功效:清暑利湿。

介绍完荷叶

接下来就是其他两位老朋友

——莲子和藕

图片

莲子

图片
图片

图源:图源创意

要说诗坛中莲类一员,除了荷花、荷叶,常提的就是莲子,音似“怜子”,又因莲心苦而暗喻愁思。食用来讲,鲜采莲子清甜爽脆,一嚼清冰一咽霜;药用莲子则秋季采收,为晒干制品。

性味归经: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

莲子·功效

益肾固精

补脾止泻

止带

养心安神

莲子味涩,中医讲酸涩之味有收敛的特性,莲子既可补肾又可健脾,因此对于脾肾不足导致的男性遗精滑精、女性白带量多、大便不成形均有助益,另外像山药、芡实也有类似功效,临床常一起组方。

莲子还可养心血,益肾气,与酸枣仁、茯神等合用可治疗失眠。

使

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莲子百合汤

组成:莲子50g,百合30g,冰糖适量。

功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源:图源创意

藕是莲的肥大根茎,味甘,性寒。归心、肝、脾、胃经。可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止血。主治热病烦躁口渴及出血病证。捣汁鲜用。《本草汇言》:“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

五汁饮

出自《温病条辨》,“百年传承”夏秋佳饮。

组成:梨汁、荸荠汁、藕汁、鲜苇根汁、麦冬汁,合而成饮。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止渴,可以治疗夏季多汗伤津导致的口干口渴,或者秋季肺燥干咳。

图片

其他莲相关中药一览

图片
图片

莲子心

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味苦,性寒,功效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

图片

莲须

莲花中的雄蕊。味甘、涩,性平。功效固肾涩精。

图片

莲房

莲的成熟花托。味苦、涩,性温。功效止血化瘀。

图片

荷梗

莲的叶柄及花柄。味苦,性平。功效通气宽胸,和胃安胎。

图片

藕节

藕的节部。味甘,涩,平。归肝、肺、胃经。功效收敛止血。

可见莲一身皆是宝

药用部位不同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均有所差异

当然具体使用还需医生

四诊合参,辨证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能让大家对莲类药材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夏天做好养身保健

清爽度夏~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来源:邵逸夫医院 中医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