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拈痛汤,拓展应用于“脓疱疮、皮下脂肪瘤、脂溢性皮炎”等的经验

 彼案 2025-06-21 发布于四川
中医书友会第427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作者把《医学启源》的当归拈痛汤突破传统内科应用,被拓展用于外科及皮肤科湿热实证。本文通过四则病例——脓疱疮、脂肪瘤、脂溢性皮炎、睾丸鞘膜积液,论证其清热利湿、祛风散结之效,其核心机制在于宣通湿热、升清降浊。古方新用为外科、皮肤科诸疾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约2200字,预计阅读6分钟—
图片

当归拈痛汤的外科应用

作者/曾广盛 石卫人
本文摘自 《中医杂志》(1983)
介绍:曾广盛(1932-2012)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主任医师,第二批国家名老中医,衡阳市名老中医。家传七代中医世家,十二岁即随父亲曾谅卿学习家传医技秘药,1945年随叔父曾巨卿先生来衡阳市在江东挂牌行医。后又参师徐顺生、肖云霞等。1952年参加中南地区卫生局统考,取得中医师合格证书。1953年任职衡阳地区医药公司人事科副科长,1958年任职衡阳市卫生学校中医教员兼教导主任。1959年在江西庐山云中书院参加全国经络针灸高级班研修半年。著有《务中药性释注》《临床实用炼丹术》,撰有论文40余篇。

图片

当归拈痛汤原载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下,由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苦参、黄芩、知母、茵陈、当归、甘草、猪苓、泽泻、人参组成。

全方以清热、利湿、祛风,配合扶正,俾湿热之邪得以宣通、外泄。方书主治湿热相搏之肢节烦痛、脚腿生疮、脓水不绝、肩背沉重、脚气肿痛、脉滑数等。推广用治外科、皮肤科诸病也有一定效果,兹介绍于下。

例1

曾××,女,3岁,1981年12月8日初诊。

母代诉:头顶部脓痂、流脓1月余。1个月前,先左耳部流脓,以后逐渐蔓延整个头顶部,曾在××医院治疗,服西药,注射青霉素等不效。查:整个头顶部有脓痂及流脓液。

诊断:黄水疮(脓疱疮),方以当归拈痛汤加味

处方:当归、羌活、防风、升麻、茵陈各3克,苍术、白术、葛根、泽泻各5克,黄芩、云苓、苦参各7克,白花蛇舌草、公英各10克。5剂。

服药好转,脓液明显减少,苔黄,指纹淡紫。续服5剂,痂皮干燥脱落,长出新嫩皮。再服上方5剂告愈。随访一切良好,未见复发。

例2

雷××,男,46岁,1981年3月30日诊。

主诉:左肩背肿块3年余。肿块不痛、不胀,亦不红,无自觉症状,近期来觉肿块较前有所增大。查:左肩胛下方扪及5×5厘米大肿块,边缘清楚,皮色不变,不紧不宽,按之柔软如绵,无压痛,紧压根部时表面有分叶状。脉细,舌苔白。

诊断:肉瘤(皮下脂肪瘤)。痰湿阻滞肌肤,治拟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方以当归拈痛汤加味。

处方:当归20克,羌活、防风、升麻、猪苓、茵陈、黄芩、泽泻、白芥子、夏枯草各10克,苍白术各15克,葛根30克。

服药15剂,肿块缩小三分之二,觉神疲,有自汗。原方加党参益气。再连服20剂,肿块消失获临床痊愈。近访未见复发。

例3

谢×,男,19岁,1981年4月7日初诊。

主诉:面部瘙痒1月余。1个月前出现面部瘙痒,且游走不定,一直未治。查:面部前额红色粟粒样丘疹,呈油腻状,部分糠秕。面潮红,脉细,舌苔薄白。

诊断:面游风(脂溢性皮炎)。拟用当归拈痛汤加味,清热利湿祛风。

处方:苦参、葛根各30克,当归、防风、刺蒺藜各15克,升麻12克,猪苓、泽泻、苍术、白术、黄芩、蝉衣、羌活、白芷各10克。5剂。

药后痒减,脉细弦,苔薄黄。再进上方10剂,痒止、丘疹消失获愈。

例4

李×,男,6岁,1981年4月13日初诊。

母代诉:左侧阴囊肿大三周,无痛感,纳食一般,大小便可。查:左侧阴囊肿大如鸡卵,皮色正常。卧位时阴囊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舌苔薄白,脉细。

诊断: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前医拟行气、利水散结之法,药用猪苓、车前子、黄芪、白术、枳壳、小茴香、泽泻、桂枝、橘核、荔核、赤小豆等。服药14剂,病情如故,转来我科改用当归拈痛汤加味治疗。

处方:羌活、防风、猪苓、茵陈各5克,苍术、白术、葫芦巴、升麻各10克,苦参、泽泻、黄柏、当归各7克。5剂。

药后病症有好转,阴囊肿渐退。再服7剂,阴囊肿大明显减退,透光试验转阴。共服药19剂,阴囊肿大完全消失,嘱服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根据临床实践体会,当归拈痛汤具有除湿、清热、止痛、祛风止痒、消肿、升提、散结、宣通经脉之功。其适应症应该是:湿热相搏的肩背、四肢关节作痛,全身性疮疡、溃烂、流脓水,全身性瘙痒,疝气,脚气,筋痹,肉瘤,结肿,苔薄黄,脉濡或滑数或弦。大多脉证不明显的四肢关节作痛,也常是理想的适应证。

临床可应用于各种皮肤、皮下感染,丹毒,湿疹,脂溢性皮炎及脱发,手、足、头癣或已并感染,银屑病,坐骨神经痛,皮下囊肿,脂肪瘤,腱鞘、肌腱炎,滑囊炎,风湿性、急性关节炎,肩周炎,腰部劳损,腹股沟斜疝,睾丸鞘膜积液;还可用于沙眼等。

图片

在应用时,除按原方主治湿热下注外,如用于头面部湿热,则加重羌、独、升、葛诸药用量,以祛风升阳

如例1、例3,都加重了风药的比例。方中苦参一味,不仅清热利湿,且能止痒,故在瘙痒症甚时宜重用,如例3。对水疝一证,本方有升清降浊作用,故用于例4也有效。例2肉瘤为痰湿郁滞所致,故在原方基础上加上白芥子、夏枯草以化痰清肝解郁。我们还曾用治沙眼属湿热者,可见本方应用广泛,值得推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