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简介】我们的人生面临各种挑战,阳明、慧能、老子、克氏等心学大师为我们揭示了心灵运作的障碍,提供了心灵转变的方法,给了我们应对挑战的智慧。 《坛经》的核心内容,在于教弟子及其他修行者见自性、修自性、用自性,从而达至佛的境界。这个问题在“大心学29”中已作了概述。 见自性、修自性、用自性三者中,“见自性”是根本,没有这一点,修自性、用自性,无从谈起。《坛经》中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五祖弘忍传位于慧能,是因为他“悟本性”,没有传位于神秀是因为他“入门未得,不见自性”。本文专门就“见自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自性”?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出的清净心,就是人的自性(本心本性)。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提到,“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意思是说,面对万物,不应心被染著,住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若是心住于六尘之中,生出的心就是被污染的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面对万物,心不染著,不住于六尘之中,心无所住,生出的心就是清净的心。 2.为什么世人见不到 “自性”? 慧能在《坛经》“忏悔品第六”中说,“世人性本清净”,“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 慧能告诉我们: ·世人性本清净,如天常清,日月常明。“常清”,指的是本心,本来清净;“常明”,指的是本心具备的觉性,一心不动,觉性常灵。 ·世人见不到自性,是因为“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即是说,世人身入万境,知见万物,因心被染着,便生起妄念,这些妄念会覆盖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本性“不得明朗”,犹如是浮云覆盖日月,使日月不得明朗。 ·世人要见自性,须“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即是说,要在大师的示导下,借助“正法”,去除覆盖自性的妄念,使自己的本性变得“明朗”。 自除迷妄,能使自己“内外明彻”,内在的“明彻”,即自性清净明彻,没有妄念的覆盖,没有心灵的障碍;外在的“明彻”,指智慧观照,无染无杂,六门清净。内外明彻,可心含万物,在自性中万物皆现。 3.如何见“自性”? 如何见自性?应记住慧能传法给陈惠明时说的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摒息诸缘,一念不生。 五祖弘忍传位给慧能后,有一个僧人陈惠明找到慧能求法,慧能先是对他说,“摒息诸缘,勿生一念”,紧接着又对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后,“言下大悟”。 ·“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当你的心灵处于“摒息诸缘,一念不生”的状态时,你的心灵是清净的,这时候的心就是你的本心。 ·“不思善不思恶”: 如何让心灵处于“摒息诸缘,一念不生”的状态?关键在于止息思虑,不思善不思恶。 ·“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时候,那颗心就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明上座”,是对陈惠明的称呼,“本来面目”即是自性。 综合起来说,慧能告诉陈惠明,当你的心止息思虑,不思善不思恶,处于“摒息诸缘,一念不生”的状态时,这个时候的心,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的心的本来面目。 换句话说,你能止息思虑,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就能见到自性,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止息思虑: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即是止息思虑。世人已经形成的习惯是思虑不断,“念念相续不断”,停不下来,平息不下来。这个时候,“自性”被各式各样的念头所覆盖,是见不到的。只有当自己止息思虑,安静下来,各式各样的念头都消失时,才能见到自性。 ·摒息诸缘:能止息思虑,也就摒息了诸缘。当你的思虑未能止息时,过去事,现在事,未来事,一件接一件。这些过去事,现在事,未来事,即是“诸缘”。当你的思虑止息时,过去事,现在事,未来事,都消失了,“诸缘”也就摒息了。 ·一念不生:能摒息诸缘,也就一念不生。世人见物而生念,当过去事,现在事,未来事都消失时,前念、今念、后念自然都消失了,这个时候,即是一念不生。这个时候,你见到的那颗一念不生的清净心,即是你的本心。 王阳明示导弟子见自性,要领也是“止息思虑,摒息诸缘,一念不生”。王阳明教弟子“静坐,息思虑”, 他对陆澄讲,“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失,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即是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王阳明所说的“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失”,即是慧能所说的“摒息诸缘,一念不生”。 克氏(克里希那穆提)示导弟子见自性,要领同样是“止息思虑,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克氏对正在参与讨论的弟子说,“你们现在的心空不空,你们要如何才能发现空寂”,“不要用言语来表达,你要用心体会空寂”。你现在“仔细听着,别的什么都不要做,你现在正在体会它”。 意思是说,在当下这个时候,当你什么事都不做,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消失,全神贯注于听老师讲话时,你就能够体会到,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一颗空寂的心,你是用一颗空寂的心在听老师讲话。 克氏所说的“发现空寂”,即是见自性。克氏所说的“仔细听着,别的什么都不要做”,即是什么事都不做,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消失,即是“止息思虑,摒息诸缘,一念不生”。 “大心学”的其它内容,将在后续文章中一一展开,有缘者可持续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