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奇文《静坐》,全文仅56字,让你远离一切不如意、越活越自在

 如水138 2025-06-2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含着金钥匙出生,却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

从锦衣玉食的周王世子,到建文帝时期的流放囚徒,再到朱棣登基后重获爵位。

他的一生,是荣耀与屈辱的交织,是权力与隐忍的博弈。

这首《静坐》,正是他历经沧桑后的心灵独白,表面看是超然物外的禅意,实则是一种更高明的处世哲学。

在无法改变规则时,不如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在世俗中修得一颗闲心。

图片

《静坐》

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

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01

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

释义:静下心来观察思考,道理自然会清晰明了;世间的对错、得失、荣辱,又何必争来争去?

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争强好胜,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因此陷入无意义的消耗。

但仔细想想,大多数争论其实毫无意义:职场上的勾心斗角、社交圈里的攀比炫耀、网络上的骂战……

争赢了又如何?不过是短暂的虚荣,反而让人心累。

《昭德新编》里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真正的智者,不会在口舌上争高低,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节奏,做该做的事。

是非荣辱终会过去,唯有内心的清明与从容,才是长久的力量。

#02

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

释义:让自己常常处于从容不迫的状态,做事时则要提前谋划、主动行动。

现代人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忙得焦头烂额,被琐事推着走,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要么彻底躺平,消极等待机会。

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诗人认为,只有在闲暇时保持思考(如静坐、阅读、复盘),才能在行动时精准发力。

就像竹子,看似静止生长,实则在地下扎根多年,一夜春雨后便能迅速拔高。

人生也是如此,真正的“快”来自于“慢”的积累,平时多沉淀,机会来了才能抓住。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闲”中养精蓄锐,在“先”处果断出击。

既不让自己被焦虑绑架,也不因懈怠错失良机。

这样的生活,才能既从容不迫,又步步领先。

#03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

释义:嫩竹斜倚,静静聆听夜雨淅沥;晚云散尽,悠然欣赏秋日晴空。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静观自得的人生态度。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与清高,而“半欹”的姿态又显得随性自然,仿佛在风雨中依然保持从容。

夜雨本是寻常,但诗人却以“听”字赋予它灵性,暗示人应像竹子一样,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细细体味生活的点滴。

后一句“晚云收尽看秋晴”则更进一步,云散天晴,象征着烦扰终将过去,豁然开朗的境界。

这是一种对世事变迁的坦然接纳,也是对美好未来的静待与欣赏。

#04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释义:静坐观理的内心澄澈和静观自然的闲适意趣,这两种超脱世俗的清雅境界,世间有几人能真正领悟?而人情世故的往来,终究不过是浮于物外的虚幻交情。

这句话对比了两种人生境界:

一种是向内求索的清明,即通过静坐自省,看透是非荣辱的虚妄;

另一种是向外游历的淡泊,如听竹雨、观秋晴,在自然中体悟超然物外的宁静。

然而,这样的境界往往不被世俗理解,因为大多数人沉迷于功利交际,把时间耗费在浮于表面的应酬上,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丰盈。

人情冷暖,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喧嚣,而在懂得。

不必强求别人理解你的“清意”,更不必为迎合世俗而扭曲自己。

时间会筛选出真正的同道,而那些浮于表面的交游,终会像秋云一样散去,留下的才是生命的本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