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由隶书草写演化而来的,从隶书、草隶再到章草、行草、大草、狂草,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诞生了像崔瑗、张芝、索靖、二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一批大师。如果要深究他们的笔法源头,或者是说今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 早在汉初,草书就已经流行起来,《说文解字》记载:“汉兴有草书”,而且已具备这一字体的典型特点:“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由于距今时间太长,西汉时期的草书作品几乎不存。 ![]() 目前学界唯一确认的西汉草书真迹,便是刘歆所作的《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六艺为九种”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相传刘歆奉王莽之命,为它们写下序文,这便是此作的来历。 ![]() 刘歆是汉皇室后裔、高祖弟刘交的五世孙、史学家刘向之子,他自幼博览群书,极富才名,时人称其“经学、治史、翰墨、雅量”四绝。王莽篡汉后,极为倚重他,当时宫廷的诏令、文书几乎都出自他手。 ![]() 《六艺为九种墨迹》是刘歆被任命为“国师”后亲笔所写,为了笼络天下士子,他亲自作序,每个字都写得一丝不苟、严谨细腻,兼有草书的灵动与法度的森严,而且已经能看出章草的雏形,皇象、索靖以及孙过庭、宋克、王宠诸家都明显临摹并取法于此作。 ![]() 这部作品递藏有序,昭烈帝刘备、晋武帝、梁武帝、唐太宗、宋徽宗、乾隆、嘉庆以及项元汴、王鸿绪等都收藏过,卷前卷后还有诸家题跋,卷首有“右军之祖”四个大字。民国时期,《六艺为九种》被进行珂罗复制,后来原作已失,此版本则传承下来。 ![]() 此作全卷洋洋洒洒百余行,近2000字,字径大小约2厘米,不仅字数多、字迹清晰细腻,而且便于上手,将它临摹通透再去学晋唐草书,会事半功倍,也可以纠正“草书不规范”的弊病。 ![]() 起笔多藏锋逆入,波磔分明,收笔果断利落,结字欹侧取势、聚散有度,营造动态平衡,字形偏扁,保留隶意,通过上欹下正、左高右低等形成张力对比,这件草书的价值在于在汉隶与今草之间架设了桥梁,强化草书的简捷劲健,每笔皆有汉隶根基,每字皆具草书灵动,堪称圭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