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茂林之家 2025-06-21 发布于湖南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公元1316年,黄公望走出监狱的大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人这一生,究竟为何而活了。

此时的黄公望,50岁,人生半百,一事无成。

回首前半生,他追求功名,想要出人头地,最后名利钱财一场空,自身也差点魂归黄泉。

他决定,从今往后,只做自己,他自称大痴。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五十岁,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了,但黄公望决定学画,人家告诉他,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学什么画。

他不在乎,5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多年后,黄公望已经名满天下,他得到一卷书法作品,题诗说:

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这位让黄公望自称“小学生”的人,就是赵孟頫。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赵孟頫的故事,人活着,其实就是自我创造的过程,你做什么,都会在无形中塑造你。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我完成。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1

湖州多才子。

这个地方,出过沈约、吴均、钱起、孟郊、皎然、叶梦得等诗文名家。

1254年,赵孟頫在湖州出生。

他是宋代的皇室宗亲,身份地位显赫,生来就在无数人一辈子都到不了的罗马。

因此,大宋国力虽然日渐衰弱,但许多资源却都倾向赵孟頫的家里。

四岁的时候,赵孟頫就进入私塾,接受教育。

这个私塾,就是他家开的。

赵孟頫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但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起点,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多的是,起点和终点的距离,是自己决定的。

赵孟頫的父亲,爱好收藏,家里很多名画,还有很多著名的书法作品,其中就有黄庭坚的《大字发愿文》。

这些东西,年幼的赵孟頫或许不能理解,但它们也都在影响着他。

那些精美的画作,纸上的文字,他眼观手临,香气也直入灵魂。

赵孟頫因为父亲的关系,还经常可以参加一些文人雅会,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才能真正感动人的灵魂。

然而,就在赵孟頫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却突然病逝,年仅53岁。

父亲去世后,这一家人也四分五裂,几个哥哥都分了家,赵孟頫和母亲分到了祖宅中的一个院落,一些田地,还有父亲的一些收藏品。

十一岁的赵孟頫,还得到了父亲留下的两张古琴:大雅,松雪。

父亲在的时候,为赵孟頫顶住了人生的风雨,让赵孟頫快乐成长。

可如今,父亲走了,赵孟頫就要面临这世界吹来的风雨。

人生有一次成长,就是知道在这世界,自己无所依靠,只能靠自己。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2

父亲去世后,赵孟頫和母亲独自居住。

母亲告诉赵孟頫,你年幼丧父,没了依靠,唯有好好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赵孟頫心有戚戚,学习就更加努力了。

他本就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很快就能下笔成文。

赵孟頫喜欢写字,日日临摹智永的《千字文》、王羲之的《兰亭序》。

一个人的喜欢,很多时候,就是天赋。

很快,他的字,就在同窗之间出类拔萃,成为颇有名气的书法天才。

为了学好书法,他还去“舫斋”拜师学艺,他写字很刻苦,每天都会写很多。

人在哪里努力,就会在哪里收获。

赵孟頫的书法,也突飞猛进。

14岁的时候,赵孟頫依靠祖上荣光,成了司户参军。

17岁的时候,他去临安参加国子监考试。

可是,以他皇室宗亲的身份,他可以不去国子监上课,只需三年后参加考试。

这就是身份带来的好处。

如果不出意外,赵孟頫会沿着这条路,慢慢成长,进士及第,出仕当官。

此时的赵孟頫,意气风发,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放浪,他湖中泛游,吟诗作画。

19岁那年,赵孟頫带着保证书,出门赶考,可惜没有考中。

对赵孟頫来说,考上了,早点高中,就算一直考不上,到了二十五岁,他依然可以凭借祖宗庇佑而当官。

所以,他根本不必为前途忧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宋家的天下坐得稳。

有些人生来,就是比其他人平等。

他们可以简简单单,就得到许多人努力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3

1274年,20岁的赵孟頫发现,局势危急,大宋的天下岌岌可危。

随后,忽必烈率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室危在旦夕。

赵孟頫心中,也开始有了隐遁的念头。

彼时,文天祥虽然雄才大略,率军抵抗,可是,又怎能扭转天下大势。

湖州失陷,赵孟頫仓皇逃进山中。

到了山中,他也没闲着,而是整天读书。

那时候,他早上起来读书,中午吃完饭睡一觉,午睡醒来,去山边取来山泉水,捡来松枝,开始煮茶。

随后,开始读《周易》等,他也会读苏轼,读累了,就在山间漫步。

22岁的赵孟頫,被迫过着隐居的生活。

几个月后,他走下山,回到湖州,战后的湖州,一片苍凉、荒芜,赵孟頫心生凄凉,写诗说:

至今蓬蒿下,犹有白骨枯。

世界兵荒马乱,赵孟頫作为宋代皇室宗亲,处境更加艰难,忽必烈刚南下的时候,元军四处捉拿宋室宗亲,要押回大都。

后来,忽必烈为了安抚人民,开始拉拢赵氏宗亲,授予他们官职。

在这种改朝换代的浪潮中,文天祥将军都被俘虏了,赵孟頫一介书生,根本做不了什么。

他能做的,就是在湖州闭门谢客,小心翼翼地生活,免得被人抓到小辫子。

在家中,他读书,写字,画画,作诗,他的知识,日渐丰富,渐渐成了一个博学的人。

南宋灭亡之初,赵孟頫也悲伤过一段时间,无心读书学习,只是写字画画,抒发心中愤懑。

他和朋友探讨书画,亲自临摹李公麟的《飞骑射图》,临摹智永和萧子云的书法作品。

人生许多看似“无用”的努力,其实反而让我们更像自己,而那些目的性很强的努力,很多时候,都只通向名利,而不是通向自己。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4

忽必烈建立了新的王朝,天下局势,也渐渐明朗。

母亲告诉赵孟頫,不管什么朝代,都需要用到读书人,你应该更努力读书,才能超越常人,为自己谋个好前程。

赵孟頫也决定,加强自己的儒学知识。

他拜入本地大儒门下,专心学习。

后来,因为才学出众,赵孟頫等到地方官的举荐,成了儒户。

此后,可以不用负担差役,这让赵孟頫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有了喘息的机会。

湖州局势稳定之初,赵孟頫因为皇室宗亲的身份,其他人都不敢和他交往,怕惹祸上身,他自己也不敢频繁与人聚会。

对于他那样的人来说,议论朝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他的谈话,往往小心翼翼地只谈论诗画、历史掌故。

可是,是金子总会发光,赵孟頫的才华,让他在吴兴文人中出名。

母亲去世后,赵孟頫必须自己担起生活的重担,他必须努力挣钱,维持生活。

他成了一位私塾先生。

1281年,赵孟頫27岁,是一个大龄单身男青年。

有个亲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就是管道昇,管家富甲一方。

前提是,赵孟頫要当上门女婿。

这对神仙眷侣,也正式出场。

管道昇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青年,诗词书画,都很精通。

和管道昇成婚后,赵孟頫的生活状况,有了改善,他辞去了私塾老师的工作,住进了岳父家名下的别墅里。

他们的住处,有上百棵梅花树,赵孟頫给它取名:

阳林堂。

婚后,阳林堂就是赵孟頫的主要居所,他在这里读书,研究经史、书画。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5

婚后,有了老丈人的经济支撑,赵孟頫也有意结交名流、权贵,想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

1284年,30岁的赵孟頫,乘船去杭州,成了一名杭漂,想为自己谋个出路。

可是,出路哪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只不过,这一次出行,也让他的才子之名,更加响亮。

1286年,一位大臣带着忽必烈的圣旨来到杭州,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经过举荐、考察,终于确定了一批可堪大任的人才。

赵孟頫就在其中。

随后,赵孟頫北上大都,去见忽必烈。

1287年,赵孟頫终于抵达大都。

彼时,33岁的赵孟頫,面色如玉,身材修长,神色自若。

初次相见,就连忽必烈,都觉得他是“神仙中人”。

这位北方草原来的草莽皇帝,十分欣赏赵孟頫,他让赵孟頫每隔几天就来皇宫,陪从,旁听政务,提出建议。

赵孟頫的才华,确实出众,在忽必烈的破格提拔下,他被任命为奉训大夫、兵部郎中,一下子官居五品。

此番经历,可谓一步登天。

他的人生之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赵孟頫的官场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渴求做官已久,得偿所愿,自然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可是,他的做法,也引来很多人的争议。

忽必烈灭了宋朝,赵孟頫一个宋代的皇室宗亲,竟然做了忽必烈的官。

简直是耻辱。

可赵孟頫并没有这样觉得,如果他这样觉得,大概是没法继续当这个官的。

做官的时候,他小心谨慎,很是用心,至元25年新年,赵孟頫早早就穿着白衣,和百官一起等待皇帝,庆祝新年。

工作时间,赵孟頫小心谨慎,下班之后,他去逛街,购买古籍书画。

做官第二年,赵孟頫没有第一年那样意气风发了,他内心苦闷,他写信告诉亲朋,他想隐居。

幸好,他还有自己的爱好:

写字,画画,收藏。

这是他从官场苦闷之中解脱出来的方便法门。

人生精力有限,应该将之留给重要的事情,热爱,兴趣,亲人。

恰恰是这些东西,让我们的生命变得饱满起来。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6

对书画,赵孟頫是真的喜欢。

他一天能写上万字,而且每个字都很认真。

在大都做官后,赵孟頫也开始研究大都流行的书风和画风,他将这些流行的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他的书画越来越受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

很多人都知道,大都有个赵孟頫。

后来,赵孟頫做了集贤直学士,一个闲散职位,事少闲多,赵孟頫便经常去旧书摊淘宝,寻找自己喜欢的藏品。

很多朋友,也来找赵孟頫求字。

没有人来的时候,赵孟頫就闲坐屋中,听风听雨,为官多年,他已经见识到了官场的险恶,也见到了人性的淡漠。

得意时,身边跟着一群人,看见的全是笑脸。

失意时,看见的全是冷脸。

受到官场牵连,他失去了原本的官职,不得不为新职位奔忙。

每到冬天,他尤其怀念家乡。

1292年,赵孟頫离了大都,到济南任职。

初到济南,他忙得不可开交,他写诗自嘲:

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

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

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

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回想起在京城当官的日子,他觉得那是在仙府,而今到了济南,简直是落入尘埃。

后来,忽必烈去世,新帝即位,大赦天下,赵孟頫得以官复原职,回到了京城。

可是,官场沉浮,回到京城没多久,赵孟頫又一次失去了官职,怏怏不乐地离开大都。

此时的赵孟頫,41岁。

做官近十年,尘土满衣袖。

他似乎想做一个闲散的文人,当一个自由的书画家,当一个收藏家。

他回到家里,随着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在大都买来的诸多书画藏品。

权力失去了,可他心中的富有,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7

没有官职,回到老家。

赵孟頫的生活,变得平静下来。

闲下来的时候,他翻看自己的藏品,在上面题跋。

也有人慕名而来,带上自己的珍品,请赵孟頫题跋。

除此之外,他也画画,写作,书写。

如今,他无官一身轻,无需应对那些不喜欢的尔虞我诈,只需做自己。

连续三年,他似乎真的成了一个隐士,他多次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一些诗文。

这样平静的生活,终于还是被打破了。

1298年,赵孟頫正在溪水边,打算修建一处避暑的房子。

这时候,皇太后的一个诏书,让赵孟頫赴汴京书写《大藏经》。

入京后,赵孟頫住在寺庙里,除了主持抄经工作,他经常在寺里漫步,和身边的人闲聊。

他抽空将自己写的《书古今文集注》文稿用小楷抄写了一份。

又抽空给自己画了一个自画像,画中,他身披白衣,策杖而立,凝望溪水。

虽然走出来了,但心里,他还是一个隐士。

赵孟頫与经文,似乎有一种剪不断的牵连,入京写经完成后,他又应邀到杭州的寺庙抄经。

抄经结束后,赵孟頫被任命为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在杭州上任。

此后十年,他就当着这个闲散的小官,过着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他安于这样的位置,既不是很积极,也不是很落后,因此,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升迁,也没有被降职。

很多官员都拿着自己的藏品来找赵孟頫题跋,他也不拒绝。

名气越来越大,找他求书求画的人越来越多。

他的艺术风格,也日渐成熟,成了他独一无二的风格。

一次,应朋友之邀,他创作了一幅《别号图》。

他创作的很快,几乎是信手拈来,为了加快创作速度,他像写字一样,大量采用力度轻重、墨色浓淡有差异的干笔来进行构图。

这是赵孟頫的一次尝试,可是朋友见了,却大吃一惊。

举手投足间,画中一带远山横卧在水云之中,平缓的山水汀渚之间是村居、小桥、渔舟,一片江南平远山水景色,农舍三五处,竹林六七丛,安静闲逸如同世外桃源。

人生的很多积淀,会在某一刻爆发出来,成为一道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8

40岁后,赵孟頫更加喜欢“禅”。

世间名利,一场空,以前,他是宋室宗亲,身份显赫,宋室一朝成为历史,他也担惊受怕四处躲藏。

后来,他成为忽必烈的官,很多人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

在官场上,他迎来送往,起起落落。

世俗的一切,都像一场梦。

赵孟頫一直有一种幻灭、矛盾的感觉,慢慢的,他倾心佛法,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他去寺庙求教佛法,向高僧请教学习。

人,本自具足,何须外求。

1310年,皇太子召赵孟頫入京。

57岁的赵孟頫,带着妻儿,一路奔波,奔赴京城。

路上,有人拿着自己珍藏的《定武兰亭墨拓本》找赵孟頫题跋,赵孟頫爱不释手,最终求得了这个珍品。

一路上,他常常拿出来欣赏,或者临帖,颇有新的,先后写写下了十三段跋文。

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十三跋”。

入京后,赵孟頫官升至三品,可谓一步登天。

1311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他的夫人因此被封为吴兴郡夫人。

就连赵孟頫的父亲,祖父,也都被封赠官职,可谓光宗耀祖。

此后几年,他官运亨通,成了升官最快的文学侍从。

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来越高,求书求画的人也越来越多,赵孟頫的收入,大大增加。

五年时间,赵孟頫从四品升到一品,可谓惊人。

然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做官,而是书画,他写了大量的字,画了很多画,也收藏了很多喜欢的字画。

那些我们喜欢的东西,会让我们的生命越来越有温度。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9

1318年,赵孟頫64岁。

这一年,他多次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想归隐了。

此时的赵孟頫,是名满天下的翰林学士,是最著名的书画家。

很多年轻文人,都喜欢来拜访他,希望能得到他的提点。

这时的赵孟頫,已经老了。

他和妻子开始思考身后事。

1319年春天,他上书皇帝,请求退休。

因为妻子病重,赵孟頫的退休请求,也得到了应允。

他还没到家,妻子就去世了。

夫妻相伴数十年,而今,妻子一朝离去,永不醒来,赵孟頫悲痛万分。

他老了,很多事情他也管不了,就连家里,都是一团糟。

而他,每天拄着拐杖,在庭院中散步,在书斋中写字。

可是,他常常因为来求画求书的人太多,而劳累不堪。

1322年6月6日,赵孟頫像往常一样,早上起来写字,和来访的客人一起欣赏字画,谈笑风生。

傍晚,他觉得有些累,想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这一休息,就再也没有醒来。

事实上,人这一生,都是在自我完成,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选择,都会在人生这个作品里得到体现。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于在意身外的工作,将工作做得很好,却将人生这个作品创作得乱七八糟的。

若觉人生不有趣,劝君读读赵孟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0

赵孟頫的故事,不像徐渭那样充满传奇,他也没有像苏轼那样豁达。

可是,在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挺喜欢这个故事。

人这一生,在世事当中,都是飘蓬,赵孟頫是宋代的皇室宗亲,可是宋代灭亡,他的皇室宗亲的身份,却成了他的限制。

宋室灭亡,他也被迫逃亡。

后来,他不用逃亡,他的宋室宗亲的身份,又为他成为元朝皇帝收买人心显示自己大度的工具。

赵孟頫最终在元朝官至一品。

这一切,都是一场戏,戏里面很多东西变来变去,对赵孟頫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写字、画画、作诗,这些东西,他喜欢了一辈子,也是在黑暗中一直托举他的东西。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外在的很多东西就一直在变化,我们就是在漂泊,在流浪。

可是,有什么可以托举我们的东西呢?我们在黑暗中时,有什么东西能够照亮我们?我们在低谷中,有什么东西,能够给我们力量?

人这一生,都是在自我成就,我们生命里的很多,都是我们求来的,无论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们都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的生命里。

因为,你,就是你的作品。

你的人生,就是你自己的创造。

文|不有趣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