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社科经典理论:亚文化理论(Subcultural Theory)

 花间挹香 2025-06-21 发布于河南

亚文化理论是一把解锁社会多元面貌的钥匙。它引领我们深入那些独特群体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如何通过风格、音乐与行动,在主流之外构建意义、表达认同、甚至挑战常规。从街头青年到网络社群,从抵抗的呐喊到品味的区隔,亚文化理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帮助我们看清文化与权力的交织,感受个体创造的活力。对于任何渴望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知识领域。



图片
理论基本介绍

亚文化(Subculture)理论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理解在主流文化或主导文化内部存在的、具有独特性和相对自主性的群体文化现象。这些群体,即亚文化群体,通常拥有与更广泛社会有所区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习俗、符号以及生活方式。亚文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主流文化,而是与其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有时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偏离、挑战或抵抗,有时则可能与之并行不悖,甚至在某些方面为主流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

1.亚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亚”文化指的是次级或从属的文化形态。然而,在学术语境中,这个“亚”字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劣势或次等,更多地是指其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局部性、特定性和差异性。一个亚文化群体通常由一群共享特定兴趣、经历或身份认同的人组成。他们通过共同的符号、仪式、语言(行话或黑话)、服饰风格、音乐偏好以及特定的活动和空间,来建构和表达其集体身份,并以此将自身与“他者”(通常是主流社会或其他亚文化群体)区分开来。

亚文化的形成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它可以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面对社会结构性压力、边缘化处境或身份认同危机时的一种集体应对方式。例如,一些青年亚文化常常被解读为对成人世界权威、社会规范或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象征性反抗或适应。同时,亚文化也可以是基于共同爱好、审美趣味或生活理念而自发形成的社群,如特定的音乐爱好者群体、动漫迷群体或某种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社群。

2.亚文化的生成语境

亚文化的出现与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阶层分化、代际差异以及全球化等宏观因素密切相关。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身份认同来源(如家庭、地域、职业)的约束力有所减弱,这为基于个人选择和兴趣的亚文化社群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城市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更是亚文化滋生和繁荣的温床。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中聚集,带来了思想的碰撞和生活方式的交融,容易催生出各式各样的亚文化形态。

此外,社会中的不平等结构,如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也常常是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土壤。被边缘化的群体可能会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表达,以此来回应其所遭遇的排斥、歧视或不公正待遇,并在群体内部寻求支持、尊严和赋权。例如,历史上许多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就被视为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种象征性挑战。

3.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动态且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学者们通常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种关系:

首先是抵抗与协商。一些亚文化,特别是那些具有鲜明反叛色彩的青年亚文化,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行为实践,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提出质疑甚至公然挑战。这种抵抗可能是象征性的,通过颠覆性的符号和仪式来表达不满和疏离;也可能是实质性的,通过集体行动来争取权益或改变现状。然而,抵抗并非总是直接和彻底的,亚文化群体也常常与主流文化进行协商,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利用主流社会的资源和空间。

其次是收编与商品化。主流文化具有强大的吸纳和整合能力。亚文化所创造出的新颖风格、符号和表达方式,一旦被发现具有商业价值或能够被大众接受,就可能被主流媒体和商业机构所“收编”(incorporation)或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原本具有颠覆性或边缘性的亚文化元素,经过改造和包装后,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批判锋芒,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一方面可能导致亚文化的“死亡”或“稀释”,另一方面也可能扩大了亚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元素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再次是区隔与共存。许多亚文化致力于通过独特的文化实践来建立边界,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来,以此强化内部认同和凝聚力。这种区隔(distinction)有助于亚文化成员获得归属感和独特性。然而,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更多时候呈现出一种并行不悖、相互共存的状态。个体也可能同时参与多个亚文化,或者在不同情境下展现不同的文化面貌。

4.亚文化的社会功能

对于亚文化成员而言,参与亚文化活动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首先,亚文化提供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个日益原子化和匿名的社会中,亚文化社群如同一个“避风港”,让个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建立起稳固的自我认知。其次,亚文化为成员提供了意义系统和行为指导。它提供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准则,帮助成员理解世界、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并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再次,亚文化也是成员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慰藉的重要来源。在群体内部,成员可以获得理解、尊重和帮助,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压力和挑战。对于一些边缘群体而言,亚文化甚至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社会资本和向上流动的途径。

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看,亚文化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可以被视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或“实验室”,反映出社会内部的紧张、冲突和新的文化动向。亚文化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实验,有时能够为主流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推动社会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对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权力运作的机制。

图片
理论核心概念

亚文化理论的阐释与分析建立在一系列核心概念之上,这些概念为我们理解亚文化的形成、特征、运作机制及其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

首先是风格(Style)。风格是亚文化最直观、最具辨识度的外在表征。它并非单一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一整套经过精心选择和组合的符号系统,包括服饰、发型、饰品、音乐品味、语言(行话、俚语)、身体姿态、行为方式乃至特定的消费偏好。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尤为强调风格的重要性,认为亚文化通过“挪用”(appropriation)和“拼贴”(bricolage)主流文化中的物品和符号,并赋予其新的、颠覆性的意义,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集体风格。例如,朋克文化将安全别针、垃圾袋等日常物品转化为具有反叛意味的时尚元素,正是这种“拼贴”手法的体现。风格不仅是亚文化成员身份认同的视觉标记,也是他们表达对主流文化不满、疏离或抵抗的象征性武器。

其次是抵抗(Resistance)。许多亚文化理论,特别是早期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将亚文化视为一种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权力结构或文化霸权的抵抗。这种抵抗可以是象征性的,通过挑战主流的审美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表达;也可以是更直接的,例如通过某些青年亚文化的“反社会”行为或集体抗议。抵抗的焦点可能是阶级压迫、代际冲突、种族歧视或消费主义的空虚等。然而,抵抗的性质和程度在不同亚文化中差异很大,并非所有亚文化都具有明确的政治性抵抗意图,有些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上的区隔或对特定生活方式的追求。

与抵抗密切相关的是收编(Incorporation)与商品化(Commodification)。这是指主流文化和商业力量消解亚文化抵抗性、将其整合进现有秩序的过程。收编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意识形态的收编,即将亚文化的颠覆性意义转化为无害的、甚至被赞许的“多样性”或“青年活力”的表征,从而剥夺其批判锋芒;二是商业上的收编,即将亚文化的风格元素(如服饰、音乐)转化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使其从边缘走向主流,并在此过程中失去其原有的独特性和反叛性。例如,曾经代表反叛的摇滚乐、朋克时尚,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商业化和主流化。这个过程揭示了亚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

区隔(Distinction)是亚文化建构和维持其边界的重要机制。亚文化成员通过共享特定的知识、品味、仪式和符号实践,将“我们”(insiders)与“他们”(outsiders)区分开来,从而强化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种区隔不仅是对外部主流社会的区隔,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之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虽然并非专门研究亚文化的学者,但他关于“文化资本”和“惯习”的理论,为理解亚文化如何通过品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来划定社会界限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道德恐慌(Moral Panic)是社会对某些亚文化现象的过度反应。当某一亚文化群体的行为或风格被媒体、政治家或权威人士刻意放大、歪曲,并被标签化为对社会秩序、道德价值的威胁时,就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在其对“摩登派与摇滚派”(Mods and Rockers)的研究中经典地阐释了这一概念。道德恐慌往往将亚文化群体“妖魔化”,使其成为社会问题的替罪羊,从而转移了对更深层次社会矛盾的关注。

认同(Identity)是亚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和流动,亚文化为个体,特别是处于身份探索期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身份资源和归属空间。通过参与亚文化,个体可以找到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生活体验的同伴,分享情感,建构起独特的自我认知和集体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关乎“我是谁”,也关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与他们有何不同”。

最后,空间(Space)对于亚文化的形成和展演至关重要。无论是特定的物理空间(如街头、俱乐部、滑板公园、特定的社区角落)还是虚拟空间(如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群组),都为亚文化成员提供了聚集、互动、实践其文化、展演其风格的场所。这些空间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亚文化身份和记忆的载体。亚文化群体常常通过对空间的“挪用”和“再造”,使其打上自身独特的印记,从而宣示其存在感和自主性。

图片
发展历程

亚文化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不同时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探索和阐释。

早期的亚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犯罪、贫困和越轨行为。他们将城市视为一个由不同社会区域和文化群体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等人的影响下,弗雷德里克·萨拉(Frederic Thrasher)在其著作《帮派》(The Gang,1927)中对芝加哥青少年帮派进行了深入的民族志研究,将其视为在特定社会解组区域内形成的、具有自身规范、仪式和领地意识的亚文化群体。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虽然侧重于“越轨”亚文化,但其对城市环境、群体互动和社会边缘化的关注,为后来的亚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到了20世纪中叶,功能主义社会学(Functionalist Sociology)也对亚文化现象进行了解释。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青年文化视为工业化社会中,个体从家庭依赖走向独立成人角色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阿尔伯特·科恩(Albert Cohen)在其著作《少年犯:帮伙的文化》(Delinquent Boys: The Culture of the Gang,1955)中,提出了“地位受挫”(status frustration)理论,认为工人阶级男性青少年由于无法在以中产阶级价值观为主导的学校和社会中获得成功和认可,转而形成具有反叛色彩的“越轨亚文化”,通过颠倒主流价值观来获得群体内部的地位和尊重。

然而,真正将亚文化研究推向理论高峰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即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受到马克思主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该学派的学者们将研究焦点集中在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如摩登派(Mods)、光头党(Skinheads)、朋克(Punks)等。他们不再简单地将亚文化视为越轨或社会问题的表现,而是将其解读为工人阶级青年在面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阶级矛盾和文化霸权时,通过风格化的实践所进行的富有意义的象征性抵抗。

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托尼·杰斐逊(Tony Jefferson)主编的《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1976)以及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1979)是伯明翰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他们深入分析了亚文化如何通过“挪用”和“拼贴”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以此来协商、抵抗或颠覆主流文化的意义系统。例如,赫伯迪格对朋克文化的研究,揭示了其如何通过“空白的挪用”(bricolage as blank parody)和对日常物品的惊世骇俗的运用,来表达对社会秩序的嘲讽和挑战。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a McRobbie)则关注到早期亚文化研究中对女性的忽视,开创了对女孩亚文化和性别议题的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社会文化景观的变迁,传统的亚文化理论受到了挑战,催生了所谓的后亚文化研究(Post-Subcultural Studies)。学者如萨拉·桑顿(Sarah Thornton)、安迪·贝内特(Andy Bennett)和大卫·马格尔顿(David Muggleton)等人认为,伯明翰学派过于强调阶级、抵抗和亚文化的同质性与稳定性,可能已不完全适用于描述当代更加流动、个体化和媒介化的青年文化形态。

桑顿在《俱乐部文化:音乐、媒介和亚文化资本》(Club Cultures: Music,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1995)中提出了“亚文化资本”(sub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指出在俱乐部文化等场景中,对特定知识、品味和时尚的掌握成为一种区隔和获得地位的资本,而这种资本的运作与媒体的塑造和商业的推广密切相关。贝内特则提出了“新部落主义”(neo-tribalism)的观点,认为当代的青年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围绕特定音乐、休闲活动或消费品味而形成的、流动的、非排他性的“部落”,其成员的参与往往是暂时性的和情境性的,而非基于深刻的意识形态认同或阶级立场。马格尔顿则强调了后现代亚文化中个体风格的碎片化和自我意识,认为抵抗的意义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对风格本身的迷恋和戏仿。

当代发展与新方向则进一步拓展了亚文化研究的视野。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大量的数字亚文化(Digital Subcultures)和在线社群,它们围绕着游戏、动漫、粉丝文化、网络迷因(memes)等形成,具有独特的交流方式、规范和认同机制。全球化使得亚文化元素的跨国传播更为便捷,形成了各种全球与地方交织的亚文化形态。同时,研究者也更加关注亚文化内部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即阶级、性别、种族、性取向等多种社会身份如何在亚文化实践中相互作用和影响。此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日益模糊,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后亚文化”时代文化参与的弥散性和日常性。

总而言之,亚文化理论从早期对越轨行为的关注,发展到伯明翰学派对抵抗和风格的深刻解读,再到后亚文化研究对流动性和媒介化的反思,以及当代对数字领域和交叉性的探索,展现出其强大的理论活力和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洞察。这些核心概念和发展脉络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复杂多样的亚文化现象的知识基础。

图片
常用研究情境

亚文化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理解和阐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这些研究情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特定群体的文化实践,也揭示了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以下是一些亚文化理论常用的研究情境:

1.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s)

青年亚文化无疑是亚文化理论最经典、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从芝加哥学派对青少年帮派的关注,到伯明翰学派对战后英国工人阶级青年风格化抵抗的精辟分析,再到后亚文化研究对当代青年部落和俱乐部文化的探讨,青年群体始终是亚文化研究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青年时期是个体身份认同形成、寻求独立自主、以及对社会规范和权威产生质疑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情境下,研究者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风格的创造与展演:青年亚文化如何通过服饰、音乐、语言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以此表达集体认同和对主流文化的态度。例如,对朋克、哥特、嘻哈、锐舞等不同青年亚文化风格的符号学分析。

抵抗与协商的策略:青年亚文化如何通过象征性或实质性的方式抵抗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的控制或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他们如何在抵抗与适应之间进行协商。

空间与认同的建构:特定的物理空间(如街头、滑板公园、音乐现场)或虚拟空间(如网络社群)如何在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维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他们展演身份、建立联系的场所。

代际关系与社会变迁:青年亚文化如何反映了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沟通障碍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性别、阶级与种族:青年亚文化内部的性别角色、阶级构成以及种族身份如何影响其文化表达和成员的体验。安吉拉·麦克罗比对女孩亚文化的研究,以及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对黑人大西洋文化的分析,都拓展了这一维度。

2.音乐亚文化(Music Subcultures)

音乐常常是亚文化凝结和表达的核心元素。特定的音乐类型、艺术家、表演场所和聆听方式,往往能够将具有相似品味和价值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音乐亚文化社群。从爵士乐迷、摇滚乐迷、民谣爱好者,到电子音乐场景中的各种流派追随者(如Techno、House、Trance),再到重金属、朋克、嘻哈等具有鲜明风格和态度的音乐亚文化,音乐不仅提供了娱乐,更承载了身份认同、情感共鸣和社会评论的功能。

研究音乐亚文化时,学者们通常关注:

音乐的意义与符号性:特定音乐类型或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音色等如何被亚文化群体赋予特定的意义,成为表达其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的符号。

场景(Scene)的构成与运作:围绕特定音乐形成的“场景”是如何运作的,包括其中的核心成员、边缘参与者、场所(俱乐部、Livehouse、音乐节)、媒体(独立厂牌、乐迷杂志、博客、社交媒体群组)以及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

亚文化资本与区隔:如萨拉·桑顿所提出的,在音乐亚文化中,对特定音乐知识、品味和行为方式的掌握如何构成一种“亚文化资本”,用于在群体内部建立区隔和等级。

技术与媒介的影响:音乐技术的进步(如电子乐器的普及、数字音乐制作与传播)和媒介形态的变迁(从黑胶唱片、磁带到流媒体、社交网络)如何深刻影响音乐亚文化的形成、传播和演变。

全球化与地方化:全球流行的音乐类型如何在不同地域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亚文化形态。

3.粉丝文化与媒介亚文化(Fan Cultures and Media Subcultures)

随着大众传媒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围绕特定媒介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明星)形成的粉丝文化日益成为亚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粉丝不再被视为被动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者和文化参与者。他们通过解读、再创作(如撰写同人小说、制作同人画作/视频)、角色扮演(Cosplay)、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建构起富有活力的粉丝社群。

在这一情境下,研究重点包括:

粉丝的能动性与创造力:粉丝如何“盗猎”(poaching,米歇尔·德·塞都的概念)媒介文本,赋予其新的意义,并创造出独特的粉丝作品和文化实践。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学者。

社群的构建与互动:粉丝社群(如影迷会、贴吧、论坛、社交媒体群组)如何形成,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沟通方式、规范和身份认同机制是怎样的。

情感投入与认同建构:粉丝对特定媒介文本或明星的情感投入如何帮助他们建构个人身份和集体认同,并在社群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与产业的关系:粉丝文化与媒介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有潜在的冲突(如对版权的挑战),也有合作与互动的可能(如产业对粉丝意见的吸纳)。

数字时代的粉丝实践: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何为粉丝的交流、创作和组织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性,催生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繁荣。

4.网络亚文化与数字社群(Online Subcultures and Digital Communities)

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形态各异的网络亚文化和数字社群。这些亚文化可能围绕着特定的网络平台(如特定论坛、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网络迷因(memes)、黑客文化、或者某种共同的网络行为(如“刷屏”、“玩梗”)而形成。数字空间为这些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和匿名性,也带来了新的互动模式和文化表达方式。

研究网络亚文化时,关注点通常在于:

虚拟空间的特性: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即时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如何影响亚文化的形成、传播和成员的互动方式。

在线身份的建构:个体如何在网络亚文化中塑造和展演其在线身份,这种身份与线下身份的关系如何。

数字语言与符号:网络亚文化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网络用语、表情包、符号和行为规范。

社群的凝聚与冲突:网络社群如何通过共同的兴趣、目标或价值观凝聚成员,以及社群内部和社群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张力。

线上与线下的联结:许多网络亚文化并非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其成员可能会组织线下聚会和活动,其影响也可能溢出到线下社会。

5.越轨亚文化与边缘群体(Deviant Subcultures and Marginalized Groups)

虽然亚文化理论早已超越了早期将亚文化等同于“越轨”的简单化认知,但对那些被主流社会视为“越轨”或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群体所形成的亚文化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情境。这可能包括犯罪团伙、毒品使用者社群、某些极端主义团体,或者因特定疾病、身份而遭受污名化的群体所形成的互助性亚文化。

在这一情境下,研究者试图理解:

越轨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源:这些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性压力、不平等或文化冲突中产生的。

亚文化对成员的意义:对于身处其中的成员而言,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怎样的身份认同、行为逻辑和情感支持,即使这些在外部看来是“负面”的。

污名化与抵抗:这些群体如何应对来自主流社会的污名化和排斥,他们是否以及如何通过亚文化实践来抵抗或协商这种污名。

社会控制与干预:社会机构(如警察、司法、医疗系统)如何对这些亚文化进行控制和干预,以及这些干预的效果和影响。

6.消费亚文化(Consumer Subcultures)

在消费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围绕特定品牌、产品、消费活动或生活方式形成的消费亚文化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特定品牌的忠实拥趸(如苹果粉、哈雷摩托车手)、收藏爱好者、复古风潮的追随者、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等。这些亚文化通过共享的消费偏好、品味和实践来建构认同和社群。

研究消费亚文化时,关注点包括:

消费作为身份表达:个体如何通过选择和使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来表达其身份、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品牌社群与文化:围绕特定品牌形成的社群是如何运作的,品牌如何在其中扮演了文化符号的角色。

抵抗性消费与另类消费:是否存在通过有意识的消费选择(如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抵制某些品牌)来表达对主流消费主义或特定社会问题的批判和抵抗的亚文化。

品味的区隔与展演:消费品味如何在亚文化内部和外部形成区隔,并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象征。

除了以上列举的情境,亚文化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理解体育迷文化、身体改造亚文化(如纹身、穿孔)、特定兴趣爱好社群(如角色扮演游戏玩家、模型爱好者)、另类灵性与宗教亚文化等等。这些多样化的研究情境充分展现了亚文化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和深刻洞察力,帮助我们理解在主流文化之外和之内,个体与群体如何创造性地建构意义、身份和生活世界。

图片

常搭配的研究方法

亚文化研究致力于深入理解特定群体的文化实践、意义系统和身份认同,因此其研究方法往往强调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细致性,同时也可能结合量化方法进行辅助分析。以下是一些在亚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

民族志是亚文化研究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它源于人类学,强调研究者长期、深入地进入研究对象的真实生活情境,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非正式交流等方式,收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力图从“内部人”(emic)的视角理解其文化。伯明翰学派的许多经典研究,如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在《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中对工人阶级“小伙子们”(lads)的研究,以及迪克·赫伯迪格对朋克文化的研究,都大量运用了民族志方法。

2.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s)

深度访谈是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使用。研究者通过与亚文化成员进行开放式或半结构式的对话,鼓励他们详细讲述自己的经历、观点、感受和对亚文化意义的理解。访谈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焦点小组访谈,后者有助于观察群体互动和观点碰撞。

深度访谈的关键在于建立信任关系,提出恰当的引导性问题,并进行积极的倾听和追问。访谈资料通常需要进行转录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提炼出核心主题和模式。

3.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符号学分析(Semiotic Analysis)

亚文化通过各种符号(如服饰、音乐、图像、语言)来表达意义,因此文本分析和符号学分析是解读亚文化风格和象征体系的重要工具。研究者会分析亚文化所使用的特定符号的来源、它们如何被“挪用”和“再编码”,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下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就运用符号学方法分析了朋克文化如何通过将安全别针、垃圾袋等日常物品与特定的发型、服饰和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一套具有颠覆性和挑衅性的符号系统。文本分析的对象不仅包括亚文化自身的创造物(如音乐歌词、涂鸦、自制杂志),也包括主流媒体对亚文化的再现和报道。

4.媒介内容分析(Media Content Analysis)

媒介在亚文化的传播、塑造以及公众对亚文化的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内容分析可以系统地考察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广告、社交媒体帖子等媒介文本是如何呈现特定亚文化的,它们是否强化了某种刻板印象,或者是否参与了“道德恐慌”的建构。这种方法可以采用量化统计(如出现频率、正面/负面评价的比例)和质性解读相结合的方式。

5.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这是民族志的核心技术之一,研究者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到亚文化群体的活动中,体验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互动。通过参与,研究者能够获得更直接、更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参与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从完全参与者到观察性参与者。关键在于研究者需要在“融入”与“保持研究距离”之间找到平衡。

6.历史文献分析(Historical Document Analysis)

对于一些已经消逝或发生重大变迁的亚文化,或者为了追溯某一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研究者需要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如旧报纸、杂志、档案记录、个人日记、回忆录等。这有助于理解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演变过程。

7.调查问卷(Surveys)

虽然质性方法在亚文化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但调查问卷等量化方法也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发挥作用。例如,当研究者希望了解某一亚文化群体的规模、人口统计学特征、某些态度的分布情况,或者检验某些假设的相关性时,可以使用问卷调查。但需要注意的是,问卷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亚文化群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抵触的措辞。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亚文化现象。例如,一项研究可能以民族志为主体,辅以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并可能通过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来了解某些背景信息。

图片

总结

亚文化理论自20世纪初发轫以来,经历了芝加哥学派对城市越轨群体的初步探索,功能主义对青年文化社会适应功能的解读,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级青年风格化抵抗的深刻洞察,以及后亚文化研究对当代文化流动性、媒介化和个体化的反思,直至今日对数字亚文化、全球化现象和交叉性议题的持续关注。这一理论领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我们理解在主流文化或主导文化内部存在的、具有独特性和相对自主性的群体文化现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然而,亚文化理论也面临着持续的挑战和发展。例如,如何界定“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边界在日益流动和媒介化的社会中变得更加困难;早期理论中对阶级和抵抗的过度强调是否适用于所有亚文化形态;以及如何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到性别、种族、性取向等多重身份的交叉影响等。后亚文化研究和当代数字亚文化研究正是在回应这些挑战中不断拓展着理论的边界。

总而言之,亚文化理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批判性的学术领域。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当下的各种亚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文化与个体关系的独特方式,促使我们思考社会结构如何形塑文化表达,以及个体和群体如何在文化实践中创造意义、协商身份并可能带来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文化形态的涌现,亚文化理论必将继续演进,为我们理解这个日益复杂和多元的世界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精选)

早期与奠基性著作:

Thrasher, F. M. (1927). The Gang: A Study of 1,313 Gangs 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芝加哥学派对帮派亚文化的经典研究)

Cohen, A. K. (1955). Delinquent Boys: The Culture of the Gang. Free Press. (功能主义视角下对越轨亚文化的分析,“地位受挫”理论)

Whyte, W. F. (1943).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经典的城市民族志研究)

伯明翰学派与风格抵抗研究:

Hall, S., & Jefferson, T. (Eds.). (1976).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Hutchinson. (伯明翰学派的里程碑式著作,收录多篇重要论文)

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Methuen. (对朋克等亚文化风格的经典符号学分析)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Saxon House. (对工人阶级青年“反学校文化”的经典民族志研究)

McRobbie, A. (1991). Feminism and Youth Culture: From 'Jackie' to 'Just Seventeen'. Macmillan. (对女孩亚文化和性别议题的开创性研究)

Gilroy, P.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对黑人离散社群文化与认同的深刻分析)

后亚文化研究与当代发展:

Thornton, S. (1995). Club Cultures: Music,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 Polity Press. (“亚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

Bennett, A. (1999). Subcultures or Neo-tribes?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th, Style and Musical Taste. Sociology, 33(3), 599-617. (“新部落主义”观点)

Muggleton, D. (2000). Inside Subculture: The Postmodern Meaning of Style. Berg. (后现代亚文化中个体风格的研究)

Jenkins, H. (2006). Fans, Bloggers, and Gamers: Exploring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对粉丝文化和参与式文化的探讨)

Hodkinson, P. (2002). Goth: Identity, Style and Subculture. Berg. (对哥特亚文化的深入民族志研究)

Haenfler, R. (2014). Subcultures: The Basics. Routledge. (一本很好的亚文化理论入门教材)

中文文献选介:

胡疆锋. (2009).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导读. 见 迪克·赫伯迪格著, 胡疆锋, 严搏非译,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陶东风 主编. (2005). 《文化研究:第1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收录有伯明翰学派相关介绍和译文)

陆扬, 王杰 主编. (2006). 《文化研究:第6辑·青年亚文化研究专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典林. (2018). 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理论谱系与研究转向. 《新闻与传播研究》, (1), 76-94+128.

扫码加老师,无套路直接领

【青泥学术三天体验会员】

一键匹配研究理论、研究方法

更有AI一键生成文献综述、技术路线图等功能

快去解锁尝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