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Cognitive Theory) ![]() 01 理论阐释 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起源于两个方面: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来自皮亚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他对认知发展的解释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经历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引起的不平衡成了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自我中心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强调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三元交互作用”并指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内在认知过程的调控。 ![]() 02 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推理和解释等,在社会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理论仅关注外部环境刺激的局限,引入了认知因素,使得理论更加全面和深入。社会认知理论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个: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 0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中,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能完成某一特定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身能力的主观感知,通俗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达成某一特定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可能受到四个决定因素的影响:表现成就、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状态。 02 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behaviours factors)中的结果预期(outcome expectations)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项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反馈做出的预判,比如可能获得的物质奖励、感官体验、精神回报等。如果一个人认为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获得类似的成功,他就会受到结果预期的激励。 0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对个人的行为的影响可能来自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此外,还有个人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影响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期望。 ![]() 03 理论内容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元交叉决定论,自我系统,自我效能,观察学习。 三元交叉决定论(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班杜拉认为人的行动是主体(人)、行为、环境3种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3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 自我系统:人之所以不完全受制于环境是因为人有一个“自我系统”,这个系统作用于环境和行为。 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自我效能是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4个———成功经验(mastery experiences)、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社会劝导(social persuasion)以及身心状态(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其中身心状态是最重要的。 观察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学习行为也不需要强化只需要观察行为示范原型被强化的过程就可以发生。观察学习的核心是示范。通过观察示范原型,观察者对其行为进行取舍、抽象和概括。 04 理论应用 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元分析检验 摘要:变革型领导如何提高员工的创新行为是领导力及创新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话题.本文收集192篇中英文献,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作用的两种心理过程机制——内在动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过程机制,并探讨了外在奖赏对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同时存在两种心理过程机制,即变革型领导同时通过内在动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起作用;外在奖赏对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存在挤出效应,即外在奖赏负向调节变革型领导对创新行为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变革型领导;员工创新行为;内在动机;创新自我效能感;外在奖赏; 编辑 / 窦静然 审核 / 赵艺帆 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