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透视】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期末考试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要求: 1.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2.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 4.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命题解读】 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 ①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以及信息的筛选整合,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文本关键信息。 ②分析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论证特点与行文思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等,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论证逻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③比较探究能力:要求考生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并能运用文本观点解决新问题,对考生的综合分析和迁移运用能力有较高要求。 2.本部分选材特点 ①领域广泛:涵盖自然科技、哲学、经济、历史、语言、文艺、伦理等多个领域。 ②内容陌生:多为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理论层次高,学科术语多,理解难度较大。 ③富于思辨:注重论证和分析,思维和审辨力度强。 ④形式丰富:有单篇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且文本多为节选、有删改,常涉及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内容,信息庞杂。 3.本考点常见题型 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通常考查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分值为17分或19分,约占全卷总分的12%。 4.命题趋势 ①强调思维考查:加大对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思辨能力,如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考查。 ②情境化应用:以情境为载体进行应用型考查,要求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③关联教材:增强与统编教材的关联,引导一线教学用好教材,优化教学方式,如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系统地增强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 ④创新命题形式: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使用多种新题型,减少机械刷题,如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模块采用了新题型。 【技巧总结】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指导 一、读懂文本 (一)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往往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了什么——抓住文本重要信息 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 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等; 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如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等; 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 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诸如也许、可能、大概、部分、最、目前、之外、唯一等。 2.为什么写——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要能准确地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喜欢或厌恶什么、提倡或否定什么。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别筛选、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怎么写的——把握文本结构脉络 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二)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 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判断(是、不是)、总结(总之、在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递进等。 2.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除了统摄全篇、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外,还有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揭示文本脉络层次的句子等。 3.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词义可以是相近的) 这类词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文段中若反复出现“滥用”二字,这两个字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应高度关注。 4.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 凡是文本中出现的代词,一定要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出替代的具体名词。 5.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 这类词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6.圈点限定性的词语(定语和状语) 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表达方式、因果关系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的不同。 二、强化精确解题的思维意识 1.读——阅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的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包括答题要点、限制范围,力争把握答题指向。 2.找——准确查找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比——仔细对照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必然性,预见性变为现实性,将来时变为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 4.除——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三、充分熟悉命题设误类型,切实掌握解题对策 常见设误类型 1.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 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3.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4.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5.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6.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7.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8.指代不明。 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9.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10.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常见考查要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所谓“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有些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结论句等)的含意,也需要正确解读。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包括深层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事例、理论、观点或设想等;“筛选”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获取;“整合”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使之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简洁化。 高考对此高频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 ①对照语言材料辨别筛选信息的正误; ②从语言材料中筛选出符合答题要求的有关语句,并进行整合,做简要的表述。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高频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与“把握思路”结合起来。 【知识清单】 【教材重要字词及释义】 1.《自然选择的证明》 岛屿(yǔ)、歧异(qí)、蝙蝠(biān)、枞树(cōnɡ)、姬蜂(jī)、遵循(xún)、谱系(pǔ)、迁徙(xǐ)、栖息(qī)、哺乳(bǔ);不足为奇、不胜枚举、叹为观止、不可或缺、循序渐进、大惊小怪。 2.《宇宙的边疆》 晕眩(xuàn)、踝节(huái)、脚趾(zhǐ)、夙望(sù)、广袤(mào)、甲烷(wán)、氦气(hài)、奄奄一息(yǎn)、璀璨夺目(cuǐ càn);微不足道、气势磅礴、川流不息、与世隔绝。 【教材论述类文本的种类】 1.学术论文 《自然选择的证明》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学术性文章,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宇宙的边疆》也属于学术论文,是对宇宙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 2.文艺评论 无对应课文,但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 【教材论述类文本三大要素】 1.论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中心论点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宇宙的边疆》的中心论点可以理解为宇宙是广阔而神秘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不断深入的。 2.论据 《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生物界的事实,如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自然选择的存在和作用。《宇宙的边疆》使用了许多关于宇宙天体、物理现象等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作为论据。 3.论证 《自然选择的证明》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各种生物的实例来证明自然选择的观点;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对比不同环境下生物的差异。《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了太阳系的行星、恒星等天体的特点;比喻论证,将宇宙比喻为一个巨大的舞台等。 【教材论述类文本论证思路】 1.《自然选择的证明》 ①首先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指出自然界生物存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择优弃劣。 ②接着列举大量事实和自然现象,用自然选择理论进行解释,论证物种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物种与变种的关系、物种的灭绝等现象。 ③然后针对该学说面临的难题进行解释,证明其科学性,如通过逻辑推理反驳特创论。 ④最后用该理论解释生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现象,总结生物同源、迁移与变异的观点。 2.《宇宙的边疆》 ①按照空间顺序,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 ②从宇宙的演化来看,先介绍构成宇宙的原始物质,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又有行星,这样的顺序符合宇宙基本的演化规律。 ③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能让读者先整体上认识宇宙,打破从地球视角认识宇宙的思维习惯。 ④由广袤的宇宙最终回到地球人类的家园,以此反观人类未来发展之路,表达人类对宇宙的敬仰、探索宇宙的热情及“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情怀,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人文思想相契合。 【教材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 1.《自然选择的证明》 ①事实论证:作者列举地质学研究成果、博物学家承认自然变种存在等事实,还列举科学考察中发现的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在地面捕食昆虫等现象和事例,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②道理论证:如第五段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规律。 ③对比论证: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特创论,巩固自己的观点。 ④因果论证: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等。 ⑤假设论证:如第二段通过“如果……”等假设,增强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宇宙的边疆》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如通过具体的星系、恒星、行星等例子来说明宇宙的构成。 ②分类别:对宇宙中的天体等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不同的天体或天体系统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如对一些天文概念进行定义。 ⑤打比方: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把星系比喻成“海水的泡沫”等。 ⑥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如介绍光的传播速度等数据。 ⑦引用说明:引用文献资料、名人名言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引用布菜斯·帕斯卡和T.H.赫胥黎的名言。 【考场练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暴涨,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涨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涨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涨”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涨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涨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涨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去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有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C.永恒暴涨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涨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涨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答案】 C 【解析】“暴涨暂时停止”错,材料二说“暴涨已经停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永恒暴涨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涨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B.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作出准确的预言。 【答案】 A 【解析】B项临界密度的事实表明,宇宙未来既有无限膨胀的可能,也有坍缩的可能,并不确定哪种可能性更大,自然也就无法判断暴涨理论的正确与否。C项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是因为如果有些口袋宇宙太大甚至无限大,该理论就不可能被检验,这与其中的定律无关。D项人们可以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 3.围绕同一话题,以上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介绍宇宙广袤而空洞的典型环境;②材料二侧重介绍解释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③材料三侧重介绍预言宇宙未来困难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_________。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争论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争论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争论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争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争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有删改)
4.标题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浑盖之争 5.根据第②段引言,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的。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答案】C 【解析】“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的”错,结合“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分析,应该是太阳是依附在地壳上的,不能说明“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的”。 6.依据文意,能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争论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D 【解析】A项结合“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分析,只是用勾股定理计算的,不能推测出“'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B项结合“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原文没有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C项结合“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分析,无法推断出“文学”没有参与。D项结合“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分析,“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题干要求。 7.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争论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的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承天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承天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