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重可能确实下降,但可能变成“假瘦” 很多人晚上不吃主食的理由很简单:想减肥。 你可能也听说过“低碳水饮食能加速脂肪燃烧”,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短期内,体重可能会下降,但主要是水分流失。 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存储时会结合水分,减少碳水摄入,体内的糖原储备减少,水分也跟着排出,体重因此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正减掉了脂肪。 长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假瘦”现象——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6期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尤其是在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下。 你可能发现自己体重轻了,但身体变得松弛,甚至精神状态不好,容易疲劳。 这并不是健康的减重方式。 2. 失眠、焦虑找上门,脾气变差 有些人发现,晚上不吃主食后,睡眠质量变差了,甚至容易焦虑、烦躁。为什么? 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血清素(“快乐激素”)的合成。 血清素能让人放松,有助于平稳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中国临床营养学》2022年第4期的研究提到,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大脑释放血清素,减少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如果长期晚上不吃主食,大脑可能“缺粮”,导致情绪波动加剧,甚至影响睡眠。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烦躁,甚至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扰,不妨试着调整饮食结构,晚上选择适量的粗粮主食,如燕麦、糙米、红薯,这些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以提供稳定的能量,不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还能帮助你睡得更香。 3. 便秘问题加重,肠道菌群失衡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排便不顺畅,总觉得肚子胀胀的,这可能和晚上不吃主食有关。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全谷物和杂粮,长期不吃主食,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肠道蠕动变慢,容易导致便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而主食(尤其是全谷类)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之一。 此外,肠道菌群也会受到影响。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失去“食物”,导致菌群失衡,进而影响消化和免疫功能。 如果你已经出现便秘问题,不妨调整主食种类,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比如糙米、全麦面包、红薯,而不是完全不吃碳水。 4. 血糖波动变大,甚至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 很多人误以为“不吃主食可以预防糖尿病”,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长期晚上不吃主食,可能会导致血糖调节功能紊乱。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期的研究发现:长期极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反而提高2型糖尿病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 当你长期不吃主食,胰岛素分泌减少,身体为了维持血糖平衡,会动用其他途径(如分解蛋白质、脂肪),但这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当你偶尔摄入碳水时,血糖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甚至诱发胰岛素抵抗。 正确的做法是: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包),但不能完全不吃主食,可以选择低GI的碳水来源,如糙米、藜麦、红薯等,帮助血糖平稳。 5. 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有没有发现,晚上不吃主食一段时间后,身体变得容易感冒,或者总是疲惫不堪? 这可能和免疫力下降有关。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重要的能量来源,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现代医学营养学》2021年版指出: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影响免疫反应,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攻击。 此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可能导致体内抗氧化物质(如谷胱甘肽)水平下降,增加细胞氧化应激,影响身体修复能力。 这可能会让你更容易疲劳,甚至伤口愈合变慢。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免疫力下降,不妨调整饮食结构,适量摄入优质碳水化合物,同时确保蛋白质和蔬菜的均衡摄入。 结语:健康饮食,不是“极端”就好 不吃主食≠健康,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你的目标是减肥、控血糖、提高健康水平,最好的方式不是完全不吃碳水,而是减少精制碳水,选择更健康的碳水来源,控制总量,搭配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 所以,与其盲目跟风“晚上不吃主食”,不如科学调整饮食结构,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方式。 毕竟,健康不是“靠饿”得来的,而是靠“吃对”养成的。 我是一位爱学习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并参入百度 Ai百度 DeepSeek-R1 满血版】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请参看http://www.赵站长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临与指教哦^0^!欢迎大家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