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近体诗”(梁文宁·郑敏)

 阅读美丽星空 2025-06-22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练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化经历了从语音美探索到声律、韵律研究的长期过程,最终在唐代定型。
B. 近体诗的格律规范包括平仄、对仗等要素,通过“对”“粘”等手法构建诗歌的音响整体。
C. 齐梁时期诗歌虽未完全合律,但音韵学的兴起为格律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D. 格律诗因其严格的规范逐渐限制了诗人的创作自由,导致其在近代被自由体诗完全取代。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诗经》到近体诗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化的过程是诗人不断突破形式束缚、追求自由表达的过程。

B. 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既是对前人艺术经验的总结,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规范,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C. 材料二认为,格律诗在当代已经完全失去了艺术价值,现代诗人应当彻底摒弃格律,追求完全自由的表达形式。

D. 两则材料都认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完全是消极的,它限制了诗人的创造力,是诗歌艺术发展的障碍。

3.根据材料一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就已体现出  

①   ,但由于汉语表意文字的特性,声律系统的形成相对滞后。汉代五言诗中已能观察到平仄相异的萌芽,晋代进一步发现诗句内平仄相间、联句间平仄相对的规律。到了齐梁时期,随着音韵学的兴起,诗歌格律研究      ②       。印度梵文拼音法的传入推动了四声理论的完善。唐代沈佺期、宋之问最终完成格律定型,确立了近体诗的规范体系。格律包含声律和韵律两要素,通过平仄交替、对仗粘对等手法,构建出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这种形式不仅体现了      ③       ,还通过严格的格律和精炼的形式,促使诗人锤炼语言和浓缩内容,达到含蓄凝练的艺术境界。虽然格律在后世被视为创作束缚,但其对诗歌音乐性和形式美的探索,至今仍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重要启示。

4. 闻一多曾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4分)

5. 以下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节选部分,它虽为新诗,但其中的诗句仍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分析。(6分)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D(材料一末段提到格律诗虽渐成束缚,但前人的探索对白话诗仍有借鉴意义,并非完全取代。)

2.B(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格律的逐步完善而非突破束缚;C项与材料二“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矛盾;D项与材料二“格律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观点相悖)
3.①对韵律探索/对韵律的初步追求; ②进入了自觉阶段;③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4.①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2分)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2分)

5.①意象组合上追求对称美。(1分)诗中“金柳”与“新娘”形成意象的对称组合,体现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1分)

②艺术风格上追求含蓄凝练(1分)通过 “金柳”“夕阳”“夏虫” 等景物侧面烘托离别之情,通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具象动作描写实现情感升华,体现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含蓄美学。“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以极精炼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1分)

③韵律节奏的和谐美。(1分)诗中“娘-漾”、“箫-桥”、“来-彩”的尾韵呼应;“悄悄的”重复出现形成节奏回环。继承了材古典诗歌声律节奏美和韵律循环的美审美特质。(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答案遵循“特征+例证+材料依据”的答题模式,每个要点都确保与材料形成明确对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