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位专业写文章的作者,读者都是没接受过教育的,避免过于书面化,使用简单直白的词语。擅长写作热点事件的文章,写出一篇全文字数在1000-1500的文章,不用输出引言和介绍。 黑暗里,稻田传来可疑的水声,这声音救了一个团。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淞沪会战打得最惨烈的时候,1937年秋天,宝山附近一片狼藉。炮火震天响,人们都知道那些主战场上的大仗。可有场小战斗,发生在几亩稻田里,很少人记得。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主角是91团,属于28军16师。这些人一路从湘西老家走到东海边上,脚底板都快走穿了。他们刚到战场不久,就被拉去打一个日军占据的桥头堡。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一仗,成了他们的噩梦。日军火力太猛,像收割麦子一样。五个小时,一万多人的队伍,整整没了四千!剩下的弟兄,没一个不挂彩。仗打砸了,宝山丢了。筋疲力尽的91团撤下来,退到离宝山十几里地的一个小村庄休整。他们太累了,倒下就能睡着。 就在村外,有块十来亩大小的稻田。 麻烦来了。日本人精明,想钻这个空子。他们猜91团刚吃了大亏,肯定疲惫不堪。夜里来摸营,最容易得手。他们挑了个乌云盖顶的黑夜,没月亮,没下雨,真是偷袭的好时候。一百九十多个日本兵,猫着腰,蹚着稻田里的水,悄悄往中国军队的营地摸。他们盘算得好,打算在稻田里先把重机枪装好,然后突然开火,给睡梦里的91团来个狠的。 稻田的水哗哗响,声音在夜里格外刺耳。 放哨的是个老兵,叫卿伯金,管着重机枪。他和一个新兵趴在阵地边,警惕地听着黑暗里的动静。哗啦、哗啦……这水流不对头!太密集了,像是一大群人趟水。卿伯金心里咯噔一下。 他对新兵做了个“别出声”的手势,自己猫着腰,一点点往前挪。凑近田埂,探头一看——乖乖!黑压压一片人影子,弯腰在水田里忙活。日本人!正忙着捣鼓一堆铁家伙,拼重机枪呢!这帮家伙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卿伯金汗毛都竖起来了。他屏住呼吸,用最小的动作,一点点缩回身子,撒开腿就往营部跑。 情况火速报到营长那里。营长一听,脑袋嗡的一声。全团累瘫了,睡死了。让鬼子把机枪架起来扫射,那就完了!营长当机立断:绝不能等鬼子准备好!趁着他们机枪还没装好,冲上去,用刺刀解决! 营长命令:每个连立刻抽人,组成四个加强排!动作要轻,不能惊动鬼子,悄悄把稻田围起来! 两百来个中国战士,摸黑离开营地。他们给步枪装上闪亮的刺刀,咬着牙,踮着脚尖,迅速散开。借着夜色的掩护,一步步摸到稻田四周。整个行动,几乎没发出什么大动静。稻田里的日本兵,正埋头忙着组装那些笨重的铁疙瘩,根本没留意四周黑暗中已经围上来一片冰冷的刀尖。 直到中国士兵们突然挺直腰板,刺刀明晃晃亮出一大圈!鬼子兵抬头一看,天哪!什么时候被包围了?! 鬼子兵慌了!他们的重机枪零件散落一地,连枪管子都没接上。没了重武器,又是近在咫尺的遭遇战,火枪根本来不及装子弹! 中国士兵们一声怒吼!端着刺刀就扑进了稻田!水花四溅!没人放枪,全是刀锋入肉的闷响和嘶吼!每一刀,都带着刚刚打了败仗的憋屈,带着死伤兄弟的仇恨,用力刺下去!为的就是脚下这点土地! 战斗结束得干脆利落。天蒙蒙亮,大家去打扫战场。水田里横七竖八,全是鬼子尸体。数了一遍,一个不少,一百九十个全交代了!清一色都是被刺刀捅死的。地上扔着十二挺还没组装好的重机枪零件,几十支步枪,一堆子弹。鬼子的偷袭计划,彻底泡汤。 哇,干得漂亮! 这场稻田夜战,对整个大战局来说,确实不算什么大场面。但它差点就让这支饱受重创的团彻底消失。 几个关键,缺一个都不行。老兵卿伯金耳朵尖,心够细,听出了异常的水声。营长判断快,下手狠,果断决定拼刺刀。士兵们动作轻,围得严,下手又猛又准。这三步,每一步都走在点子上。 淞沪会战最后是我们撤了,可稻田里这一战,说明啥?说明我们中国人不怂!被鬼子打疼了,没有垮掉,更没有吓跑。反而在最想不到的时刻,最想不到的地方,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刺刀,狠狠捅了回去!那股子狠劲和巧劲,让人想起一家人被欺负了,咬牙也得想办法反击! 现在想想,多少惊险擦肩而过。那天晚上,稻田里要是没那异常水声?或者卿伯金没在意?或者营长慢了半拍?结果可能就是营地被血洗。 所以说,历史书里的大名字、大战场固然重要。可那些没人记住的小地方,小人物、小战斗,一样闪着英雄的光。那晚在宝山稻田里挥刀的士兵们,他们就是用刺刀保住了自己的营盘,也守住了一份中国人的骨气。 这份在危难关头咬牙拼出来的劲头,一直支撑着后来的八年。每一次顶住,每一次捅回去,积少成多,把敌人撑跑了。 今天日子好了,不担心半夜有人摸进稻田。但这片土地和安宁,是当年无数个这样不眠的夜晚,靠着无数个卿伯金、无数个不知名的士兵,拿命换来的。记住他们,记住那晚稻田里的水声和刀光,就是对我们土地最朴素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