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灵璧五·二八古会的由来 ——灵璧风云 灵璧传说故事系列 ![]() 在皖北大地的灵璧县,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一场盛大的古会都会如期举行。届时,整个县城热闹非凡,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民间技艺精彩纷呈,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交织碰撞。这场古会不仅是灵璧人民的盛会,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起源与发展,蕴含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有以下三种传说。 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沿承于由来已久的城隍庙会。城隍,作为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其来历可追溯到遥远的周朝。周朝时期,除夕祭祀八种神,其中就包括水(即隍)和庸(即城),这便是城隍信仰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代,尤其是唐宋年间,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城隍祭祀也被正式列入国家祭典之中。从后唐开始,册封城隍的活动接连不断,城隍神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格外重视。洪武元年,他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担任城隍老爷,并严格划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四级制度,同时下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神灵。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明清时期,每座县城都相继修建了城隍庙,城隍信仰达到了鼎盛阶段。 ![]() 灵璧的城隍庙始建于元朝,到了明朝,知县周荣进行了重建,位置在县治东北。万历四十七年,知县陈泰交又对其进行了更新;清朝康熙十二年,知县马骕再次翻新。据老人们回忆,文革前县城城隍庙街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隍庙,占地面积达四亩。庙内的塑像与配神十分丰富:正殿中央祀奉着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的配神则更多。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城隍庙在文革中被拆除,如今只剩下这片土地和关于它的传说。 那么,为何灵璧的城隍庙规模如此宏大,五月二十八古会又能历经岁月沿承至今呢?这要从明朝的“靖难之役”说起。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期,督师南下,接连攻破东阿等县,并越过徐州。四月,双方在齐眉山(今灵璧县西南娄庄境)展开大战,起初朱棣大败。但关键时刻,朱棣“梦感城隍,力斫追将之马”,最后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朱棣登基后,为感念灵璧城隍的神力,加爵其为“灵应侯”,从此灵璧的城隍神就“与州城隍等职”了。 按照城隍神的官府祭祀时间,每逢正月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些重要日子,官府衙门都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活动。而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灵璧五月二十八日的城隍庙会,正值城隍寿诞(五月十九日)祭后的民间庙会之日,此时小麦已经收割完毕,农忙结束,人们既有时间也有心情赶庙会。这不仅是对城隍的祭祀,更是对丰收的庆祝。在民间,城隍神被视为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职权如同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也将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传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正因如此,自明成祖加封灵璧城隍与州府同等级别以来,民间便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在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与城隍信仰相关的传说,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还有着其他动人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关于钟馗的。五月被民间视为“恶月”,恶虫滋生,邪祟滋长,因此民间在五月端午有挂钟馗画驱邪逐祟的习俗。相传端阳节正午点睛的灵璧钟馗画最具灵性,画师在绘制时必须焚香沐浴,谨慎而为。有一幅奇作,在农历五月初五正午时分点睛完成后,竟眼冒灵光,似有灵魂附体,蠢蠢欲动,画师将其视为珍宝,悬挂在斋中不舍得送人。随着天气渐热,恶虫越来越多,画上的钟馗肌肤、毛发和身体都开始颤动,而且一天比一天剧烈,引得灵璧及周围府县的百姓纷纷前来观看。 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八这天,人们又如往常一样前来观瞻。当画师打开门时,钟馗突然脱画而飞,显身空中大声说道:“邪恶一年更胜一年,钟馗始终只有一位,难免力不从心。经玉帝恩准,今后灵璧钟馗画中每年可出一张活钟馗,即钟馗我再生一位,以与邪妖抗衡,佑我人间太平。”说完便转瞬即逝。人们再看那幅画,只剩下一张空白的纸。从此,每年五月二十八,人们便聚集在灵城,演钟馗、跳钟馗、说钟馗、拜钟馗,庆祝钟馗再生一位,人间又多一份安宁。小商小贩也活跃其间,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灵璧五月二十八灵城古会。“灵璧钟馗画每年可出一张活钟馗”的传说也越传越远,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心中。 还有一个传说与灵璧的一场旱灾有关。很久很久以前,灵璧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炽热的太阳高悬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就在这时,一位名叫灵玉的姑娘挺身而出。她心怀悲悯,望着受苦的乡亲们,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解救苍生的办法。终于,灵玉在一座神秘的山中见到了一位仙人。仙人被她的善良和坚毅所打动,决定帮助她。仙人告诉灵玉,灵璧遭受旱灾是因为当地百姓无意间得罪了掌管雨水的神灵,要想求得雨水,拯救灵璧,不仅要在五月二十八这一天诚心诚意祭祀城隍,还需要用灵璧特有的磬石制作乐器,奏响美妙的乐章,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忏悔。 灵玉回到家乡后,将仙人的话告诉了乡亲们。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灵璧特产磬石精心打造出各种乐器,尽管他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痕,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到了五月二十八这一天,人们齐聚城隍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南关光明街道路两旁搭满了简易凉棚,商贩云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乐师们用磬石乐器奏响了动听的旋律,就在祭祀仪式进行到高潮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道奇异的光芒,倾盆大雨随之而来,干涸的土地得到了滋润,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地感谢上苍的恩赐。从那以后,为了纪念这一奇迹般的时刻,每年的五月二十八,灵璧都会举办盛大的古会。 如今,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已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庙会,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历史悠久,集民间信仰、钟馗文化、商贸交易、文化旅游、美食体验、非遗传承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蕴含着浓郁的皖北民俗文化色彩。古会上,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民间艺人展示精彩绝伦的传统技艺,如精美的石雕、悠扬的笛子吹奏、惊险的杂技表演等,这些都让人们感受到了灵璧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魅力。 ![]() 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灵璧人民紧紧相连,它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次的古会,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文化的盛宴,它见证着灵璧的过去、现在,并将继续走向未来 。 赞灵璧五月二十八古会 灵璧古会名远扬, 五月廿八聚八方。 城隍显圣传佳话, 靖难之役赐侯章。 钟馗画活驱邪祟, 磬乐祈霖润旱荒。 商客云集摊似海, 非遗绝技韵流芳。 千年风俗今犹在, 皖北风情绽彩光。 岁岁欢歌迎盛会, 传承永续谱新章。 ![]() 张龙杰 作者简介:张龙杰(人杰地灵)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高楼镇人,喜欢看书看报,听音乐,1989年至1991年任村青年书记,土地管理员,广播员,乡报道员,先后在《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拂晓报》《新安晚报》《江宁新闻报》《宿州电视台》《灵璧广播电台》《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期刊《当代文学家》《同步悦读》《灵璧家园》《磬乡灵璧》《搜狐网》《写乎》《作家荟》《草堂文艺》《荒沟》《民间故事汇》《中乡美视角》等媒体发表过散文小说诗歌民间故事和通讯报道!愿结交天下文友,共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