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医经典活血化瘀方剂,源自《金匮要略》,以“祛瘀生新”为核心理念,主治虚劳干血证及瘀血内停诸症。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组方与剂量 经典配方 君药:大黄(蒸,75g)逐瘀清热,䗪虫(土鳖虫,30g)破血消癥。 臣药: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各60g)活血通络。 佐使药:黄芩清热,地黄(300g)、白芍(120g)滋阴养血,甘草(90g)调和药性。 现代制剂:水蜜丸(每丸0.72g)或大蜜丸(3g/丸)。 配伍特点 攻补兼施:破血药与滋阴药并用,体现“缓中补虚”思想。 剂型优势:丸剂缓攻,避免峻泻伤正。 二、功效与主治 核心作用 活血破瘀:改善肌肤甲错、目眶黯黑等“干血劳”症状。 通经消癥:治疗闭经、子宫肌瘤等妇科瘀血证。 保肝抗纤:现代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辅助治疗。 适应症扩展 循环系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 代谢疾病:肥胖性脂肪肝。 三、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常规:口服3g/次,1-2次/日;慢性肝炎可增至3次/日。 最佳时间:饭后半小时温水送服,减轻胃肠刺激。 禁忌与慎用 绝对禁忌:孕妇(可致流产)。 慎用人群:体虚者、过敏体质、经期女性。 不良反应 可能引起腹泻、皮疹,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四、现代研究与临床 药理机制 抗炎抗纤:降低转氨酶,减轻肝损伤。 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 联合用药 妇科疾病:配伍桂枝茯苓丸增强消癥效果。 肝病:联合抗病毒药需间隔2小时服用。 总结 大黄䗪虫丸通过“破瘀不伤正”的独特配伍,成为治疗虚实夹杂型血瘀证的代表方。临床需严格辨证,尤其关注患者体质与疗程控制。现代应用虽广,但不可替代乙肝抗病毒等特异性治疗。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