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是指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神经纤维的变性和脱髓鞘,同时伴有神经微血管病变,造成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神经结构受损,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麻木、刺痛、烧灼感、感觉减退以及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显著,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30%-50%,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高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长、血脂异常以及吸烟等均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伴随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非常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效的血糖管理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同时针对神经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对症治疗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防治的包括血糖控制、抗神经性疼痛药物、抗氧化剂以及营养神经营养剂等,其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护神经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血糖控制是根本,药物治疗则针对神经疼痛和神经修复,综合管理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特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病变,其临床表主要包括四肢麻木、烧灼感、刺痛、疼痛以及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患者常常在夜间感到疼痛加重,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感觉丧失甚至溃疡形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长期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其核心原因,导致神经纤维和神经血管的损伤,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体内糖代谢紊乱 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下会使得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从而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增加,引发神经细胞肿胀和损伤;其次,糖基化终产物的积累可损害神经细胞结构和微循环,削弱神经细胞的代谢能力,促进神经退行性改变。 2、周围微血管的病变 糖尿病导致小血管壁增厚、狭窄,降低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造成神经缺血和缺氧,进而加剧神经纤维的变性和脱髓鞘,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这种缺血缺氧状况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促进因素。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3、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高血糖诱导的氧化应激使自由基生成增多,破坏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功能;其次,炎症因子释放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加剧神经组织的损伤和疼痛感,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情是逐渐加重的,在疾病初期主要为感觉异常和疼痛,但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有限,但是伴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加重,晚期可出现感觉丧失和肌肉无力,甚至导致足部溃疡和截肢,因此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 二、科学服用5种药物,有效防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胰激肽原酶 胰激肽原酶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常用药物,药理学研究显示胰激肽原酶能够促进血管扩张,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减轻神经缺血缺氧状态;其次,它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效果,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最后,胰激肽原酶还能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感觉障碍,改善神经功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胰激肽原酶的常规服用方法为每次2-4片,每日3次,但需要注意的是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禁用胰激肽原酶,并且在使用时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2、依帕司他 依帕司他具有多重神经保护和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能够促进神经末梢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组织的营养状态,减轻神经缺血缺氧;其次,依帕司他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保护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最后,依帕司他还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改善神经传导,缓解患者的感觉异常和疼痛症状,帮助恢复神经功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依帕司他的常规用法为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饭前口服。但需要注意的是少部分患者 服用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红斑、水疱、皮疹、瘙痒等;其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后,长期口服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异常,因此长期服用需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3、α-硫辛酸 α-硫辛酸是一种具有显著抗氧化作用的药物,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理学研究表明α-硫辛酸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其次,α-硫辛酸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末梢神经的血液供应,缓解神经缺血缺氧状态;最后,α-硫辛酸还能恢复线粒体功能,提升神经细胞能量代谢,促进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的感觉异常和神经痛症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α-硫辛酸的常规用法为每次0.6g,每日1次,早餐前半个小时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服用α-硫辛酸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等;其次,极少患者可能见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最后,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糖降低,导致眩晕、出汗、头痛等不良反应。 4、普瑞巴林 普瑞巴林是一种抗惊厥药,具有良好的镇痛和神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理学研究表明普瑞巴林能够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钙通道,减少神经兴奋性释放,从而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其次,普瑞巴林对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减轻焦虑症状也有积极作用,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普瑞巴林的起始剂量通常为每日150mg,分1-2次服用,可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一般最大剂量可达每日600mg。但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嗜睡、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次,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胃肠不适、腹痛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最后,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脏功能损伤,出现尿酸、肌酐等指标异常升高。 5、甲钴胺 甲钴胺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和修复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药理学研究表明甲钴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与再生,防止神经纤维变性和脱髓鞘;其次,甲钴胺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障碍,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最后,甲钴胺还能够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活力,促进轴突生长,帮助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甲钴胺的常规用法为每次0.5mg,每日3次。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甲钴胺的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胃肠不适,如恶心、腹泻等;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或过敏反应。 三、总结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则之一,临床常用胰激肽原酶、依帕司他、α-硫辛酸、甲钴胺和普瑞巴林等作为防治该病的常用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和抗炎作用,减轻神经缺血缺氧,并且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和感觉异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和规范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
来自: qyphhh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