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检超声发现中度颈动脉斑块,推荐3个中成药

 qyphhh 2025-06-23 发布于上海




1、脉血康胶囊: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正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而不断深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诸多中药具有调脂、抗凝、溶栓、抗炎等药理作用。中药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效性使其具有多方面调节机体机能和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的优势, 通过调脂、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栓等,多方位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脉血康胶囊是由鲜活医用水蛭冷冻干燥粉末制成的肠溶胶囊制剂。《本草纲目》记载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脉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水蛭富含水蛭素、玻璃酸酶、肝素、抗血栓素等,具有很强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降脂、抗炎等作用。尤其是主要成份水蛭素,是高度特异的凝血酶制剂,具有直接溶解血栓的作用,既可以与血浆中游离的凝血酶结合,又可以中和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延伸;并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的聚合,分解纤维蛋白, 改善血液的粘稠度。国内的一些研究揭示脉血康胶囊对脑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脉血康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抗炎、调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

2、当飞利肝宁胶囊:

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一部分,为最容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是联系心脑2个重要脏器的桥梁。由于其位置表浅,被视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已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中。目前已知颈动脉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脑梗死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达84.88%,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0.9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过氧化体增值物激活型受体ν的活性或下调其表达继而诱发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同型半胱氨酸巯基内酯还可引起血栓素的形成, 可激活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Ⅻ、Ⅴ,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引起梗死性疾病。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进一步导致继发性病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飞利肝宁胶囊为天然植物药当药和水飞蓟的提取物。水飞蓟提取物含水飞蓟素总黄酮,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当飞利肝宁胶囊可降低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G及TC水平,减轻细胞脂肪变性及炎性反应。临床研究证实,当飞利肝宁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血脂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影响颈动脉斑块,使其面积缩小,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变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和个数,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起到防治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作用。

3、脑心通胶囊: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障碍(可由一系列因子所引起,如高脂血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刺激、病毒的损伤等),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坏死的脂质核心和外层的纤维帽( 纤维组织) 所构成。已有研究表明斑块的形态与血栓形成有关,不稳定斑块由于斑块内脂质中心大,表面的纤维帽薄,容易破裂。斑块破裂后,暴露胶原和粥样物质,引起血小板聚集,启动凝血反应,引起临床症状。

脑心通其主要的中药成分有黄芪、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乳香(制)、没药(制)、鸡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龙、全蝎、水蛭等。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高效的抗氧化、降血脂作用;丹参对血中LDL 及TG 的含量有明显的降低效果,同时对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也有同样的疗效;川芎与红花可抑制和解聚血小板的聚集;当归与川芎还有降血脂、抗血栓的作用;黄芪与川芎可提高心肌细胞的抗缺氧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全蝎能降低纤溶酶含量和凝血酶原活性,具有抗血栓作用,地龙与全蝎含大量水解蛋白酶等多种血栓溶解因子,可降低TC,减少动脉硬化斑块,抗栓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