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画︱五代·巨然《溪山兰若图》

 夕妙斋 2025-06-23
图片
五代 巨然 《溪山兰若图》绢本墨笔立轴,185.4cmx57.6cm 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
      巨然(生卒年不详)作为五代至北宋初的画僧,师承南宗山水宗师董源,其《溪山兰若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溪山兰若图》画幅右上有“巨五”编号,表明原属六幅通景屏风之一,现存单幅。全景式山水,画面分近、中、远三重层次

图片

近景坡岸溪水、沙汀树木,以披麻皴勾勒肌理,疏密有致。

图片

中景林木掩映楼阁(“兰若”即寺院),云雾缭绕,衔接自然。

图片

远景主山高耸,矾头卵石堆叠山顶,云气氤氲,强化空间纵深感。山势呈扭动上升状,融合南方秀润与北方雄峻,体现巨然南渡汴京后“南北画境合体”的突破。

图片

继承董源短披麻皴,发展为长线条交织,表现山石体积与质感,如中景坡石皴笔疏密有序。

    山顶卵石群以破墨点苔,近观似散乱墨点,远观则显空气流动感,生动捕捉江南烟岚浮动之态。此技法成巨然标志。

    焦墨点苔与淡墨渲染结合,浓淡渐变营造朦胧意境,契合“善为烟岚气象”的史载评价。

图片

    寺院隐于林麓,凸显僧人画家对“野逸清静”的追求,传递超脱尘世的孤寂感。溪水蜿蜒打破山体静穆,矾头云气赋予山峦呼吸感,暗喻“心悟即彼岸”的禅机。

    巨然在董源“平淡天真”基础上融入北派构图气势,开创披麻皴体系,奠定元明清山水主流。王原祁称“董巨如孔颜”,石溪更推巨然为荆关董巨四家之首。

    屏风作为通景屏残幅,“巨五”编号揭示北宋大型山水组画的创作逻辑,为后世研究提供实物依据。

    南方湿润笔墨与北方高远构图结合,启发了郭熙等北宋画家,堪称10世纪山水转型的关键。

   《溪山兰若图》以全景式山水框架承载南北画风精髓,通过矾头皴、长披麻皴的技法革新与幽邃禅境的表达,成为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写实向北宋写意过渡的典范。其不仅是巨然艺术生命的凝练,更映射了宋初文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哲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