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肆无忌惮释放的人,才可能成为厉害人物。"—— 这是武志红老师在一个访谈中说的一句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中国心理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武志红的人生轨迹印证了这一点。他年过半百,未婚未育,这在传统观念深厚的农村家庭中实属罕见。然而,他的母亲仅轻叹一句:"还是结婚有个孩子好。" 这份"不强迫",或许正是武志红能够活出自我、释放生命力的关键。 这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费尽心力养育的孩子,究竟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听话者",还是一个敢想敢做的"生活者"? ![]() 01 生命力被削弱,孩子才变得畏缩 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哐当!”水杯打翻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皱着眉头呵斥:“怎么这么笨手笨脚!说过多少次了!” 玩具散落一地➔ 你是不是一边抱怨,一边带着怨气替孩子收拾:“跟你爸一个样,邋遢鬼!” 孩子兴奋地向你展示他的作品 ➔ 你却评价:“这个小人的脸画得太圆了,再改一改就更好了!”瞬间,你将孩子的喜悦纳入“你的”评价体系。 这些指责、评判、甚至“善意”的干预,都像一根根无形的触角,蛮横地挤占着孩子宝贵的“心理空间”。 孩子因此变得畏缩、怕犯错、遇事犹豫不决。当探索的勇气被恐惧取代,生命的火焰便渐渐微弱。 02 生命力旺盛的孩子,自带光芒 那么,一个内在生命力旺盛的孩子,是什么模样? 他心中会有一座稳固的灯塔——清晰、坚定的自我认知。他的“心理空间”足够辽阔坚韧,能容纳风雨,能消化挫败和焦虑。 这样的孩子,会自然散发出光芒: 他们敢说"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自信大于焦虑,面对未知更有闯劲。 他们不被外界评价轻易动摇。 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将好奇付诸实践。 这样的孩子,他看起来不是那么听话,但他们有主见、有担当。这份蓬勃的生命力,才是他未来披荆斩棘最硬的底气。 03 如何守护孩子的生命力? 养育一个有生命力的孩子,需要智慧,更需要父母放下“控制欲”,学会“信任”与“看见”。 ·放下评判,看见本质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别急着给他贴标签:“你就是懒!”、“你就是故意的!” 这种带着情绪的解读,只会关闭沟通的大门。撕掉标签,你才能真正看清孩子遇到的困难。 ·就事论事,提供支持 看见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及时给与引导,例如孩子在找一个他想要的玩具却没找到,家长可以问孩子:“需要妈妈帮忙一起找吗?” 如果孩子不愿意,尊重他的选择,让他体验自然后果。自然后果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在“糟糕”里,寻找微光 孩子磨蹭半天没写完作业,别只看到"拖拉",而是应该去肯定他"即使煎熬也没放弃"的坚持。 一句“妈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坐着写,这很不容易”,远胜过十句“你怎么还没写完!”的催促。被看见的努力,会点燃他内心“想变得更好”的火焰。 ·给予全然信任与无限耐心 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你稳定的信任感,是他安全感的基石。 当他一次次在你信任的目光中,体验到“我能掌控”、“我做到了”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空间就被温柔地保护起来,生命力得以滋养壮大。 04 愿你的孩子,活出生命的光彩 那个"不听话"、有点"犟"的孩子,体内可能正涌动着最蓬勃的生命力。它需要父母用理解浇灌,用信任松土,用耐心等待。 别再用"听话"衡量孩子的独特轨迹。也许现在他让你费神,但终有一天,他会成为那个在风雨中站稳脚跟、活得热气腾腾的人。 守护孩子的生命力,就是守护他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才是父母最深远的福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