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华民】村东边的那条渠

 西岳文化 2025-06-23 发布于陕西
作者\王华民 

我们村地处渭水以北四十里路远的地方,属于八百里秦川东部的渭河平原。如果天气晴朗,南可以望得见巍巍秦岭,北能够眺得出茫茫尧山。虽然广阔无垠,良田万顷,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始终被老天爷拿捏得死死的。老天爷和颜悦色了,三天一风,五日一雨,农民有一碗饭吃。老天爷一旦怒发冲冠了,成月四十甚至一季半年连个喷嚏都不打一声, 禾苗干死,赤地千里,农民衣食无着,饿殍遍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初成立的人民公社,凭着一股子热情,组织和引导社员打了不少井,试图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罔顾了十分差劲的地下水质,所以劳民伤财,白忙一阵。一九六四年交口抽渭灌区第一期工程竣工了,毛主席为我们送来了幸福水,落后的面貌彻底改观。唯有我们村东的几百亩土地,由于地势较高,渠水鞭长莫及。尽管如此,社员们有了盼头,看到了希望。社队根据社员们的意见多次申请,上级允许我们在支渠旁修建一座小高抽。设计投支一万元,由县水利局专项拨款五千元,下余的由社队筹集。  

公社投资了一千元,大队生产队从公积金公益金中将所需要的资金补齐,小高抽便紧锣密鼓地上马了。

站房和渠道,双管齐下,同时开工。站房设计为两间砖和混凝土结构的平房,由五六名本大队的泥瓦工实施。渠道长一千五六百米,可通过每秒三百升的流量,两边渠岸各宽三尺。根据测算,渠首必须高出地面两米,才能保障处处见水,需要动土三万余方。这些全部由全大队社员投工,生产队根据每个社员完成的土方量,给记相应地的工分。基本上不要花费现金。

一九六五年三秋结束以后,小高抽的建设就拉开了序幕。三里路长的渠道工地上,黑压压的人群排成了一字长龙。红旗猎猎,标语醒目,银锨挥舞,汗雨挥洒,修渠的社员挽起袖子,大干快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先恐后,热气腾腾。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斗,旗开得胜,渠成水到。看到淙淙的流水欢快地流向田间,使久旱的禾苗得到甘露的滋润,社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高抽成为我们大队的生命线,有了它好像获得了及时雨一样,欣欣向荣,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共同富裕。社员们把小高抽当做掌上明珠一样地珍爱着呵护着,保护线以内严禁动土;两旁等距离地栽上了速生的杨树,那整齐的阵容像哨兵一样保卫着渠道的安全。小高抽安排了两名有技术的社员,把抽水和管护的担子压在了他们的肩上。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小高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里路长的渠道常用常新,两旁的杨树竞相成长,浓阴像绿色的长廊一样,为行走在渠边的人遮日挡晒,蕴爽纳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为大队生产队的基本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

一九八二年在工作组的的强制下,实行了分田到户。两年以后公社变成了乡政府,大队生产队逐渐解体,集体经济的烟消云散,小高抽成了没娘的孩子。没有人为他做饭,没有人为他补衣,没有人为他遮风挡雨,没有人为他疗伤治病,没有人为他打抱不平,没有人为他解忧排愁。站房的电线被盗了,门窗被卸了,渠道的树木被偷了,渠帮被削了,成为百孔千疮,残垣败壁了。村委会村民小组有心重整旗鼓,但是苦于没钱,只能让其自生自灭了。

去年我有事回村,巷道里看不到牛羊,听不到鸡鸣犬吠,有半数以上的人家前门紧锁着,走了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好不容易才碰到几位老人坐在墙圪崂聊天。信步村外,看到村东的那条渠遍体鳞伤地僵卧在那里,上面光秃秃的,看不到一棵半株树木,活像行将就木的重病患者。两边的土地坑坑洼洼,有的长满了杂草,没有弃耕的田块里的禾苗面黄肌瘦地在旱风中挣扎。


作者简介:王华民,1948年2月生于华阴,1959年迁入临渭区(原渭南县)蔺店镇。退休公务员。曾在有关刊物,平台上发作品若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