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VD《汉方诊断系列~以腹诊为中心》 [1] 第1卷第1号:大塚敬节(1979年制作)35分钟 ~ 解说:山田光胤 第一个患者 初诊:昭和49年11月12日 女 病史: 昭和48年10月 接受子宫肌瘤手术 、同年12月被诊断为血清性肝炎 主诉:失眠、背部像木板一样僵硬、烦躁不安 所见:舌苔干燥,右侧轻微胸胁苦满 这是一对母子患者。母亲在患上血清性肝炎的时候变得神经质,出现了各种神经症状,也被认为是神经症。当时,大塚先生首先使用了抑肝散加芍药黄连这个处方。这可能是因为她有胸胁苦满的症状,变得非常神经质,容易烦躁,有时还会对孩子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加入芍药黄连,这是大塚先生的特色用法。 问她头痛不痛吧,几乎是没有的。刚才提到咳嗽的问题,这位患者有类似哮喘的咳嗽,当时使用了百合固金汤这个处方。现在正在仔细地诊脉呢。诊脉通常是看双手的脉象。 正在听心音,同时在诊察胸胁苦满的情况,这就是腹诊了。正在观察胸胁苦满的情况。虽然胸胁苦满通常需要看两侧,但这里还顺便检查了腿部是否有浮肿。 所见:时有眼疲劳、体重无变化、胸胁苦满、无手脚麻木 处方:小柴胡汤加栀子4.0、黄连1.0 第二个患者 昭和46年9月15日生 男 初诊:昭和49年8月6日 主诉:哮喘发作期、特应性皮炎 然后是小男孩的情况。小男孩患有哮喘,大约从6年前开始就诊。最初使用了麻杏甘石汤,之后接着使用了小柴胡汤加麻黄杏仁。因为是孩子,所以用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后来他可能患有特应性皮炎,因此使用了治头疮一方和麻杏甘石汤的合方,并加入了芒硝。过敏体质的孩子常常会患结膜炎,也就是过敏性结膜炎,现在应该是在观察这一点。他大概一边听心音一边也在听呼吸音,因为可以听到喘鸣声。这是一种干啰音,可能会听到笛声或哮鸣音,因此正在确认这些症状。 现在,正在诊察胸胁苦满的情况。将手放在肚脐部位,诊察腹部的悸动情况。接下来是在检查胃内停水的症状。当检查胃内停水时,会弯曲膝盖以缓解腹部的紧张,这样更容易观察。再一次确认胸胁苦满的情况,同时感受腹部的悸动。非常仔细地进行观察。刚才应该是在检查腹股沟的淋巴结吧。大塚先生就是这样细致地对全身进行诊察的。从背部开始,应该是要听诊呼吸音。啊,不是这样呢,而是在观察肩部和背部的肌肉状态。接着沿着太阳膀胱经观察肌肉的状态,也就是在检查肌肉是否有僵硬或其他异常。果然还是在听取呼吸音呢。由于病情已经有了很大好转,因此不应该再听到啰音了。现在正在检查颈部的淋巴结。 最终,这次的处方依旧是治头疮一方和麻杏甘石汤的合方,并加入了大黄和芒硝。最初给这个男孩使用了麻杏甘石汤,这在中医中属于实证的表现,因为这个孩子并不是特别虚弱。而且肌肉的紧张状态也很好。之前提到的胃内停水,应该是不存在了。如果存在胃内停水,那就属于虚弱体质,通常不会使用麻杏甘石汤,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小青龙汤。因为是实证,没有那种虚证的腹证,所以最后用了治头疮一方的加减方。治头疮一方也是汉方中所说的实证,是用于体质健壮的孩子的处方。 所见:无舌苔、无胸胁苦满、无浮肿 处方:治头疮一方(二分之一量)去大黄加麻黄1.5、石膏5.0、杏仁1.5、芒硝5.0 第三个患者 大正44年9月4日生 女 初诊:昭和50年5月13日 主诉:双腿静脉疼痛、左右脚趾有疼痛感、腿部乏力 所见:小腹拘急 这位患者在5年前出现了腿部静脉疼痛,也就是说腿部的静脉曲张并伴有疼痛。此外,双脚的脚趾也感到疼痛,同时诉说腿部无力。从初期开始就使用了八味丸的煎剂,并且加入了1克附子。在诊脉的同时,大塚先生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现在正在听取心音,患者可能在初期曾有过心脏不适的主诉。现在正在观察心下的状态以及肋下的情况,主要是确认是否有胸胁苦满的症状。同时也正在检查下腹部腹直肌的状态。这是正中芯。这位患者的下腹部右侧腹直肌稍微有些紧张,在汉方中这被称为小腹拘急的腹证。刚才轻轻敲击是为了检查胃内停水的情况。像那样弯曲膝盖以缓解腹部的紧张,然后轻轻敲打胃部区域。之所以使用八味丸,腿部症状是主要的,有无力感,然后腹证是右侧的小腹拘急,这些情况表明下焦的虚,也就是身体下部的衰弱,所以用了八味丸。从去年开始,在八味丸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黄、牛膝和薏苡仁。大黄的用量是0.5克,非常少,可能是为了应对轻微的便秘、大便不通畅的问题。加入牛膝和薏苡仁则是为了缓解疼痛。 现在正在观察腹部的悸动。整体来看,腹部的紧张度还是比较强的,腹力也不算太弱。八味丸并不是用于全身性的虚证,而是专门针对下焦虚弱的状况,因此,患者整体的腹力还是有一定强度的。血压为162/96,与年龄相符,病情进展良好。至于这位患者的腹证,虽然只表现为小腹拘急,但一般来说,八味丸的腹证被称为小腹不仁,指的是下腹部的力量减弱,变得松弛柔软,缺乏弹性,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所见:病情良好 处方:八味地黄丸料加大黄0.5、牛膝4.0、薏苡仁10.0 第四位患者 昭和42年2月11日生 男 初诊:昭和54年8月14日 病史:小儿类风湿病,长期服用泼尼松 所见: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疼痛、鼻衄、口渴 这位患者是一年前就已经来院就诊的患者。他的病情是小儿类风湿性关节炎,具体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在初次就诊时,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部位疼痛肿胀。还经常流鼻血,伴有低烧,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当时似乎服用了相当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Prednisone)。 现在,先生的手是反着的,正在诊脉。患者的体格相对比较健壮,稍微有些胖,呈现肥胖倾向。但这究竟是因为服用强的松后变胖并维持了这种状态,还是天生属于这种体质,尚不清楚。 腹部的紧张度看起来还不错。大塚先生正在用力检查胸胁苦满的情况。腹壁较厚,这是在检查瘀血的表现吧。虽然有点看不清楚。从一开始,这位患者就被使用了桂枝二越婢一汤。可能是因为他的体格较好,几乎使用了成人剂量。经过治疗后,效果很好。一个月前,他已经完全没有流鼻血和皮下出血的表现了,血色也变得非常好。现在正在检查腿部是否有浮肿。同时正在看颈部的僵硬,似乎颈部的肌肉有些僵硬。 这位少年在初诊时,下半身的关节都疼痛,行动不便,几乎卧床不起,无法去学校,但现在似乎已经能健康地去上学了。但现在看来,他已经能够健康地去上学了。虽然是个孩子,但由于稍微有些肥胖倾向,为了确认是否有高血压,大塚先生正在测量血压。血压为100/60,没有异常。 此时,桂枝二越婢一汤中石膏的用量从之前的16克减少到了10克,并且加入了5克大黄。加入大黄是因为患者有轻微的便秘倾向。选择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原因是,这个少年的体质介于虚实之间,不算特别虚弱。如果是非常虚弱的体质,通常会使用桂枝加术附汤或者桂枝加苓术附汤。 所见:皮下出血(-)、鼻衄(-)、便秘、胸胁苦满、无浮肿 口渴减轻、颈项强 处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的石膏减为10.0(原方为16.0)、加大黄0.5 第五位患者 昭和13年7月4日生 男 初诊:昭和54年9月11日 病史:9年前开始患有肾炎,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也被检出 主诉:易疲劳、头痛、心悸、心下部疼痛、高血压 这位患者一年前曾经来过医院一次,但之后就中断了治疗,直到一年后又再次来复诊。他是大约10年前开始得的慢性肾炎。尿蛋白为3+左右,尿中还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伴随夜间排尿一次。此外,他还出现了心悸、高血压、胃痛、头重以及容易疲劳等各种症状,因此病情并不算轻。大塚先生正在非常谨慎地诊脉。初诊时的处方是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黄连。这个处方的意义是小柴胡汤加黄连,但这次更像是柴胡桂枝汤加黄连。去掉了生姜。加入黄连是因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黄连常用于慢性肾炎。而之所以选择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患者有心悸、胃痛等症状。通过腹诊发现,患者似乎存在胸胁苦满的症状。同时可以感觉到腹直肌有些许紧张。整体来看,腹力处于中等或稍弱的程度,如果从虚实的角度判断,应属于虚实之间,或者稍微偏向虚证。刚才观察舌头时,发现舌面有些粗糙。 接下来将测量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在最高178,最低120到110之间,这样的血压状态并不理想。通过简单的尿检发现,尿蛋白为1+,潜血也为1+。 最终,这次的处方是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茯苓黄连去生姜,也就是去掉了生姜的版本。这与柴胡桂枝汤加茯苓黄连的方子大体上是一致的。 所见:血压:178-110、尿蛋白+1、尿潜血+1 处方:小柴胡汤加桂枝5.0、芍药6.0、黄连0.5、茯苓5.0、去生姜 大塚先生是继承了明治、大正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汉方医学的学者,并在昭和初期继续发扬光大。他致力于复兴汉方医学,并与道明先生合作开展了许多活动。这些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奠定了如今汉方医学兴盛的基础。 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他属于正统派,同时也是古方派的正统代表。 大塚敬节简历 1900年 出生于高知市 1923年 熊本医专毕业 1931年 作为汉方专科医师开业 1950年 成为日本东洋医学会创立成员 并担任该会理事长 1972年 出任北里研究所附属 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 1978年 出任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理事长财团法人 1979年 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功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