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腰痛逍遥散的方证和使用方法,探讨了其与传统治腰痛方法的区别,并详细介绍了该方剂的组成、剂量、加减法及治疗原理。 1. 腰痛逍遥散的创立背景: - 由陕西老中医张志刚创立,记载于其著作《伤寒践行录》中。 - 张志刚认为此方对多种腰痛病症有效,包括盆腔炎、附件炎、风湿、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 2. 方剂的来源与演变: - 原方逍遥散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并非用于治疗腰痛。 - 傅青主首次提出用逍遥散加防己治疗腰痛。 - 张志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味,形成“加味逍遥散”,并命名为“腰痛逍遥散”。 3. 方剂剂量: - 张志刚的原剂量: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薄荷6克,防己3克,续断10克,元胡12克,金毛狗脊15克。 - 作者的个人剂量略有调整,并提供了加减法的建议。 4. 方证解析: - 柴胡斡旋少阳气机,梳理腰部疼痛。 - 逍遥散具有补血、活血、利水的特性,适用于腰痛的治疗。 - 加入的狗脊、续断有补充肾精的效果,增强腰腿的滋养和强壮。 5. 治疗原理: - 治疗腰痛时,柴胡剂通过斡旋少阳透邪外出,促进气血流通。 - 逍遥散通过补血利水,调理腰部血水平衡,缓解腰痛。 - 防己等药物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毒,缓解关节疼痛。 6. 加减法: -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脾阳不足、肝阴血不足、肾虚等,进行相应的加减。 - 作者认为某些加减法可能画蛇添足,建议在必要时另立新方剂。 7. 临床应用: - 作者分享了多个医案,展示了腰痛逍遥散的实际应用效果。 - 提倡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验证新的组合。 通过以上分析,文章详细介绍了腰痛逍遥散的方证、剂量、加减法及治疗原理,强调了其在治疗腰痛方面的独特优势。 点睛金句: 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包括“胸苦满”与“胁苦满”。胸腔满闷不舒,有喜欢叹息的感觉,郁闷时加重,即为“胸苦满”也。以柴胡流畅胸腔气机,满闷自然痊愈。胁苦满为自觉肋部发胀、发闷、疼痛,或者腹诊按压肋部有压痛。柴胡可以疏散肋部的气机郁结,对自然可以治肋部胀痛。值得注意的是,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堵塞胸腔,亦可妨碍气机运行,从而诱发胸腔满闷,此处应鉴别之 2.口中莫名发苦——此为少阳部位有热也,利用柴胡疏散少阳热即痊愈。不过如果出现此症状伴随明显阴液不足,则柴胡剂不太好用,当从一贯煎等方剂中求之。 3.腰部疼痛处有发胀的感觉 ——无论何处发胀,其直接原因都是气机运行不畅也,以柴胡条畅此处的气机,即可加速气血运行,消除胀痛 单纯的气机不畅,纯粹理气即痊愈。如果是痰湿、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气机,则行气同时还得祛除这些病理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如果一个痛症无表证可汗之,无里证可下之,又没有陷入三阴症候,那么就可以优先从少阳的角度考虑 5. 血不利则为水,整体调理血水平衡 逍遥散其实是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这一合方中化用出来的方剂。归芍散可以补血、活血、利水,这一血水同治的特性也被包含在了逍遥散中。 读者留言精选 编者临床实践医案: 作者:经方中医吴医生 右侧胁肋疼痛1周 2025.02.25 主诉: 右侧胁部期门穴处压痛1周左右 病史 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胁部期门穴处压痛,右侧卧时明显。 刻下症状: 患者自诉右侧胁肋下期门穴处压痛,疼痛性质为隐约刺痛,时痛时止,无明显口干口苦,二便饮食正常,舌淡胖,苔白,脉弦滑,平时活动少,晚睡。 ![]() ![]() 辨证 处方思路分析: 处方 ![]() · 延胡索 20g· 醋北柴胡 10g· 甘草 8g· 红花 6g· 川芎 8g· 蒲黄 10g· 白芍 10g· 炒川楝子 10g· 乳香 6g· 当归 10g· 醋五灵脂 10g· 枳实 10g· 地黄 12g· 丹参 15g· 醋没药 6g共7剂,用量:1日2次(qd),每日剂。用法:煎服;每次200ml 临床诊断
2025.03.06 反馈:服中药7剂后胁下疼痛好转80%左右,余无不适,改方如下: ![]() 主诉:右侧胁部期门穴处压痛1周左右,服药后症状缓解。 现病史: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胁部期门穴处压痛,侧卧时明显,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约80%左右, 舌淡白。 ![]() ![]() 处方用药:延胡索 15g醋北柴胡 8g红花 6g川芎 8g桂枝 15g炙甘草 6g黄芪 10g白芍 10g乳香 5g当归 10g制半夏 10g黄柏 10g醋五灵脂 10g枳实 10g丹参 15g黄芪 20g炒苍术 10g,共7剂,用量:1日2次(qd),每日1剂 用药分析: 与六经辨证思维解析:用药分析: 1 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 醋北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 3.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4.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5. 桂枝: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6. 炙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7.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8.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9. 乳香:活血行气,止痛。 10.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11.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12.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3. 醋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4.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15.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安神。 16. 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六经辨证思维解析: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象,可以初步判断为肝郁气滞,血瘀阻络。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具体分析: 1. 太阳经:无明显外感症状,排除。 2. 阳明经:无明显热盛、便秘等症状,排除。 3. 少阳经:右侧胁部疼痛,符合少阳经的病位,且柴胡为少阳经的主药,疏肝解郁。 4. 太阴经:舌淡白,可能存在脾虚,炙甘草、黄芪、白芍有补脾益气的作用。 5. 少阴经:无明显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症状,排除。 6. 厥阴经:肝郁气滞,血瘀阻络,符合厥阴经的病机,延胡索、红花、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综上所述,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补脾益气。通过这些药物的组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胁痛症状,并进一步改善其整体体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