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黄麦收季,粽子飘香时,参加完舞钢市“灵珑山茶文化及端午诗会”活动,借此东风,笔者邀几个文朋诗友,到陋室品茶叙话。 按约定时间,大家聚到一起,握手言欢,互致问侯,欣然落座,汝瓷茶杯,灵珑白茶,把盏小酌,香飘满屋。 大家伙志趣相投,围坐在一起,端起精美的汝瓷茶杯,品一小口灵珑山白茶,啧啧称奇,“正宗,正宗”,“好茶,好茶”,赞誉声不绝于耳,都为家乡能生产出这么好的茶叶赞叹不已。 杨老师端起茶杯,茶汤在汝瓷的开片里流转,因工作关系,接触了河南省千宝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安晓军安总,讲述起安总引种白茶的故事。 提起当年的帅小伙安总,高大魁梧。英俊潇洒,同千千万万打工人一样,到南方打工,偶然机会,与朋友喝茶聊天,接触到了茶,茶叶依据加工工艺和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类。绿茶不经发酵,保留鲜叶天然物质,清鲜爽口;黑茶后发酵,茶性醇厚,越陈越香;红茶全发酵,汤色红亮,香甜味醇;乌龙茶半发酵,兼具绿茶清香与红茶醇厚。
白茶采用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的独特工艺,最大程度保留茶叶天然成分,毫香清鲜,滋味醇和。它因芽叶满披白毫、如银似雪得名,新茶清热降火,老茶经过陈化,茶性转温,更具药用价值,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美誉 ,深受茶友喜爱。 泡茶时,茶杯与水温都有讲究,茶具与水温的巧妙搭配,能让茶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味。紫砂壶质地特殊,透气性佳,用100℃沸水冲泡乌龙茶,可激发茶叶的馥郁香气,让茶汤醇厚饱满;盖碗则散热快、出汤爽利,冲泡白茶时,90℃水温能温柔唤醒毫香,茶汤清润甘甜;玻璃茶具通透耐热,以80℃水温冲泡绿茶,不仅能保留茶叶鲜嫩口感,还能观赏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的优美姿态。茶礼,则是对饮茶者的庄重仪式。从茶具的选择、摆放,到茶叶的称量、冲泡,每个环节都有讲究。行茶时,主客之间相互敬茶、叩指致谢,以茶为媒,传递尊重与情谊。在传统佳节、重要场合,茶礼更是表达心意的佳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祝愿,将礼仪与温情融入一盏茶汤之中。每一种茶具、每一档水温,都像是独特的魔法配方,为饮茶者调制出专属的味觉盛宴。 安晓军 安总被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吸引,陶醉其中,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到住处,安总,夜不能寐,展转反侧,床头的小闹钟嘀嗒嘀嗒,更显远在异乡的寂寞与孤独。他想,总不能一辈子一直在外打工啊?内心生起回乡种茶的想法。 回乡了解得知,早在汉朝,汉成帝封王于红阳侯,家乡有种植茶叶的历史,为灵珑山贡茶,且专贡皇家御用,听村里老人回忆,祖辈都会制茶手艺。更增加了安晓军引种白茶的信心。 安晓军在原来制茶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推陈出新。遵循看天制茶,按青制茶,依人制茶的古法,通过回潮,辉锅,归推,收灰等工序,制出的茶,饮毕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二十年来,安晓军由三分地的实验田,到六千亩的产业规模,建成四千平方米的制茶车间和设备57台,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2年元月,被共青团,农业部授予“全国首届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国家级荣誉。
如今的灵珑山茶厂,六千亩茶园沿着山势,铺成绿毯,仙气缭绕,更显神秘。四十台炒机在车间轰鸣,成为舞钢对外宣传的金色名片,杨老师笑声里带着敬佩,语气里透着惊奇。 刘老师接过话茬说,我也是工作关系,认识了安总,一路走来,从引种,到承包荒山,到修路,建厂,到申报专利,到现在的规范化制茶,每个环节,都倾注了他艰辛与努力。可以说是一把白糖一把沙,其中的辛苦与喜乐无法表述。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安总常会参加些社会活动,推介灵珑白茶,他平时比较腼腆,没上主席台,心里嘭嘭直跳,不知道从何说起,可以说心中忐忑的很,后来想,即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为突破自己,安总是没少下功夫,常对着镜子模仿秀,提前预演,时间久了,不急躁,心安定下来了,经过锻炼,再走向主席台,就不那么怯场了。
茶盏空了又续,小小陋室,不时传出朗朗笑声。刘老师回忆着和安总在一起的趣事,品尝着灵珑白茶,我深刻体会这灵珑白茶是安总这二十年主动坚守,把苦熬成甜的深刻内涵。
薛校长,原高中校长,已过古稀之年,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柔和,似春风拂面,柔声说,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人的行为受心的指使,往小了说安总是个有想法,有目标的有心人,高大上点说是个有理想的人。安总是个敢吃螃蟹的有心人,喝茶聊天当中有了想法,大胆回乡创业,并取得成功,我感悟最深的是安总的人生是主动的,主动与被动,命运齿轮转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前行,而前行的动力,或源于主动,或来自被动。主动与被动,看似简单的两个词汇,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走向,在历史与现实的舞台上,上演着无数精彩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匡衡,“唐僧取经”的玄奘,离我们太久,主动学习的清华保安,离我们有点远,安晓军的创业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都在激励着我们,以主动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大家频频举杯,赞叹薛老师精彩讲解,小小陋室,欢笑声不断。
冀老师,国家级书画协会会员,对儒释道颇多研究,轻轻放下茶杯说,儒家讲“贵以专”,道家讲“道法自然”,佛家讲“安注当下”,都强调专注的重要性,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二十年来,从三分地的实验田,磙雪球发展,到如今的全国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家,其中的心血与汗水定不会少了。企业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高潮,自然也有低谷,有欢乐定有沮丧,二十年来没换过行当,没走过热门,盯着白茶,深耕细做,持之以恒,是尊循老祖宗的教悔,是符合道的。冀老师把目光落在茶杯上,现在多少人,做事求短平快,急急忙忙求结果,不知道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茶如人生,要靠时间养,违背了规律,偏离了道,终将一事无成。冀老师语重心长的说。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听各位老师讲的入迷,我暗思忖,品茶是雅事,也是大事,各位老师品茶叙话,联谊感情,从灵珑白茶,安总的经历,谈论到了成功之道,积极主动是关键,专一专注是根本,感恩各位老师。 欢乐嫌日短,忧愁恨更长,时间过的真快,依依不舍道别,相约再聚。 作家简介 苗刚,本名苗玉国,70后,河南舞钢人,舞钢市作家协会理事,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会员。 2025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