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NO.190 大家好,我是不才。 首先声明,今天这篇,没有观点,只有陈述和探讨,因为立场不同的人,看完之后会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和启示。 这段时间海外疯抢Labubu的消息冲上了热搜,其实这个局面并不令人意外,我去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了泡泡玛特所代表的情绪消费,“贩卖焦虑”已经不流行了,他们又开始贩卖什么 关于情绪消费的爆发,可以参考上世纪的日本。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 在那段日子里,职场竞争激烈,失业率大幅攀升,年轻人对未来迷茫,整个社会弥漫着压抑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出了“100日元店”“胶囊玩具”“萌系动漫”等现象级消费热潮。 不起眼的扭蛋机,靠着“花小钱博惊喜”的心理,年营收能超百亿日元;《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这些治愈系动漫,成了无数人对抗焦虑的精神良药。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对照来看,现在我们的经济环境和当时的日本有着不少重合点,而情绪消费的爆发,也正是时代给出的答案。 与情绪消费类似的还有“口红经济”——在经济下行时,消费者收入减少,对未来预期悲观,会削减对汽车、房产这类高价商品的支出,但是口红这类低价产品的销量反而会暴增。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口红经济”的出现同样是消费者在困境中寻求心理补偿的表现。 当人们在经济上感到压力时,需要通过一些消费来缓解焦虑、改善心情,口红这类产品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在经济低迷时,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转向更具性价比且能带来情感价值的产品,口红刚好契合这一需求,就使得其销量呈现了逆势增长。 消费决策往往充满了非理性行为,消费者会专门为情感满足设个“心理账户”,并且愿意为此多花钱。 这意味着,消费逻辑从物质积累转向了精神满足,从功能消费转向了意义消费,从单纯拥有物品转向了体验生活。 Labubu的风靡正是顺应了这个经济周期的产物。 我去年有段时间也入了潮玩的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入手了将近三百个盲盒,甚至专门腾出了一个房间用来安置它们以及它们的包装盒。 当我疯狂为它们上头时,突然有一天我脑海中蹦出一句话:“我是不是有病?” 疯狂消费的背后,一定藏着巨大的心理空洞。 当全世界都在疯狂为情绪消费买单时,也意味着这个社会下藏着巨大的空洞和不安。 -01-压力催生消费,消费制造新焦虑 短暂的愉悦感让人们误以为找到了出口。然而,这种满足感往往转瞬即逝,为了持续获得同样的情绪体验,消费者会不断加大消费投入。 就像盲盒的粉丝,为了集齐一整套,不断购买新的产品,陷入“开盒 — 短暂快乐 — 继续购买” 的循环。 当收藏的成本越来越高,未集齐的遗憾和对热门款、隐藏款的渴望,顺利催生了新的焦虑。 人们在物质消费中寻找安全感和认同感,却在不断追逐中愈发迷失。 -02- 被侵蚀的理性与真实 情绪消费的火爆,背后的推手当然是商家精心营造的消费主义陷阱。他们通过营销手段,将产品与特定的情绪、身份标签绑定。 当你看到越来越多的“治愈系”消费产品充斥着你的生活时,意味着生活中有大量的人,内心已经烂掉了。 过度消费会让人们逐渐失去对真实需求的判断能力。 当消费成为缓解情绪的唯一方式,人们会不再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地依赖外在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集体暴涨的物欲证明了空洞的普遍性,而从众心理又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这一恶性循环。 -03-社会不安的折射情绪消费的暴涨,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集中折射。 当教育、医疗、住房、收入等民生问题带来的压力难以缓解,当职场生存空间狭窄、社会阶层流动困难,人们只能通过情绪消费获得短暂逃避。 但这种逃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掩盖实际矛盾,让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依靠个体的自我克制其实是很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说今天这篇文章,没有观点的原因。 因为个体无法改变环境现状。我能做的只有提醒。 最后的话 如果你能看到最后,我想问问你,你是从中看到了商机,还是看到了自己? 情绪消费在未来几年可能都是千亿级的商业赛道,如果你想创业,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入手。 如果你是情绪消费的买单者,如果你正在为某种情绪商品疯狂上头,你该知道的是,你的欲望越强,证明你内心的空洞越大。 适当的为情绪买单当然无可厚非,不必自责,因为那很可能是你情绪的救命稻草。 同时你也要知道,任何事一旦过量,就会变成饮鸩止渴。 ![]() End 人人都说要远离NPD,可如果你自己就是呢?——NPD自查自救指南 我并不想以这种方式来盈利,但是也不希望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所以希望大家是真的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私信我。 点个 赞,点击 在看,让爱和好运流向你。 记得把我设为“置顶”,这样我们就不会轻易错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