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网摘文苑 2025-06-24 发布于新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提出,随着年龄增长,有些身体上的变化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而是衰老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尤其是六类老年常见问题,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过度治疗,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医学逻辑。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老年慢病管理的医生,我想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一起看看这六类疾病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时候该治,什么时候该观察,怎么判断是“病”还是“老”。

人一到六十岁,身体系统的代谢节奏开始慢下来。有的器官开始“退休”,有的功能开始“降级”,如果我们用对待年轻人的标准去看待这些问题,往往会误判为疾病,从而陷入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焦虑的陷阱。

仝院士强调,有些问题你只要理解它的本质,就会明白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先说第一类,血压轻度升高。很多老年人到了七十多岁,血压总是在140~150之间徘徊,家属一看到这数字就慌了,一顿降压药加量,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研究显示,75岁以上的老年人,收缩压控制在150以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没有显著上升。反而过度降压容易引起头晕、跌倒,甚至脑供血不足。

尤其是清晨起床,血压本来就相对低,再吃一片强效降压药,结果就是站起来眼前发黑。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见这种情况,老人根本不是病死的,是跌倒、骨折、肺炎一连串地拖垮了身体。对这类老年性高血压,关键是看有没有症状,有没有靶器官损伤,而不是盯着数字不放。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接下来是轻度认知下降。很多人一听到“记忆力下降”,就立刻联想到老年痴呆,其实这中间差得远。轻微的健忘,比如忘了钥匙放哪、刚说完话就想不起来前一句,这些属于正常认知老化,不等于病理性痴呆。

一项2024年发表于《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存在轻度认知障碍,但其中仅有10%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关键的判断点是,是否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如果老人还能独立做饭、出门、打电话,即使有点糊涂,也不建议过早使用抗痴呆药物。药物干预需精准匹配病因,否则副作用可能比疾病本身还大。

第三类是轻度贫血。老年人红细胞生成能力本身就下降,加上营养吸收减慢,常出现轻度正细胞性贫血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种贫血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症状,更不会导致严重并发。对比数据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每升、女性低于110克每升的比例超过40%,但真正需要使用促红素或输血的人不到10%。

如果一查发现轻度贫血,先别急着补铁、补叶酸,得先搞清楚是哪种类型,是造血功能退化型,还是慢性疾病型。一味补血,可能反而打乱身体代偿机制,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补过头了反而出问题。

再来说说骨质疏松。这几乎是老年人通病,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密度下降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很多人一看到骨密度报告就焦虑,立刻想吃药、打针,其实是否治疗要看有没有发生过脆性骨折,有没有严重的疼痛症状。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025年国家老龄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超过60%的70岁以上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但其中只有20%发展为骨折

骨质疏松本身不是病,而是一种状态,只要维持适当的负重运动、规律钙摄入、多晒太阳,就能让骨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盲目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但副作用大,还可能造成下颌骨坏死。

第五类是心电图异常而无症状。年纪大了,心脏电传导系统老化,有时候会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变化。

很多人一体检看到心电图报告写着异常,立马跑去做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甚至要求做支架,其实没这个必要。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研究表明,超过65岁的无症状人群中,有轻度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高达58%,但真正发展为严重心律失常的比例不到5%。

关键是有没有心悸、胸闷、晕厥这些症状,而不是凭一张纸来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因为焦虑而过度治疗的案例,结果本来没什么事,反而吃上一堆抗心律失常的药,最后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受损。

最后一类是轻度血糖升高。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轻度血糖升高是常见现象。

很多老年人刚查出空腹血糖6.8,立马就被贴上糖尿病标签,开始大剂量使用降糖药,甚至打胰岛素。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项发表于《中国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75岁以上人群中,严格控制血糖至空腹5.5以下,反而低血糖事件大幅增加,住院率提升了32%

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目标不是追求“正常值”,而是避免低血糖和并发症。特别是晚上睡觉前,如果吃了降糖药没吃东西,清晨极易出现低血糖昏迷。

在我们科室,低血糖引起的跌倒和脑梗塞不在少数,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宁可血糖略高一点,也不能一味追求“标准线”。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并不一定是“病”,而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自然退化的表现。真正需要治疗的,是那些引起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者有明确进展趋势的病变。我常和患者说一句话,你不是生病了,是老了,老不是罪,别把正常的老当成异常的病。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6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速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们医生需要做的,不是把每一个数据都拉回“正常值”,而是要看清身体这个整体系统的运行逻辑。医学不是数据管理,而是生命管理

每一个指标背后,都是一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老年人活得舒服最重要,别再为了几组化验结果,把本来安稳的生活搞得波涛汹涌。

说到底,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健康观。不是看病看数字,而是看人,看他有没有痛苦、有没有功能障碍、有没有生活质量的下降。

这六类老年病,给我们敲响了一个提醒的钟声:不是所有的异常都需要治疗,不是所有的治疗都值得开始。学会观察、等待、理解,比盲目干预更有医德,也更有智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参考文献:

[1]王彦芳,刘春雪,李志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与临床结局关系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10):1021-1026.

[2]张晓如,陈素平,周敏,等.轻度认知障碍的自然病程及转归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23(12):1415-1419.

[3]李志远,赵一鸣,韩文静,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与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5,45(03):301-30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