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草原芍药谷》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勾勒出了一幅草原深处芍药谷的绝美画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类自身行为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便以一种充满神秘感的笔调,将读者引入了那片遥远的天边草原。草原的尽头,是那片神秘的芍药谷,它仿佛是大自然藏匿在天地之间的一块瑰宝,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作者的笔下,草原的广袤与宁静,与芍药谷的神秘与美丽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纯净而遥远的土地上,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祥和。在对芍药谷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芍药花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芍药花被描绘成“一群群粉色白色的鸟群”,从天边飞来栖息于此,这种独特的比喻不仅赋予了芍药花以灵动的生命力,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它们的轻盈与优雅。而“超凡脱俗的花仙子”这一形象,则进一步升华了芍药花的气质,让它们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芍药花外在美的赞美,更是对它们内在精神的挖掘。芍药花的自由不羁、坚韧顽强,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守护着这片净土,任凭岁月流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文章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从作者初见芍药谷时的惊喜与震撼,到对芍药花的喜爱与赞美,再到对这片净土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期望,情感层次丰富而细腻。作者对芍药谷的爱,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作者眼中,芍药谷的美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力量的象征。而面对这种美丽,人类的欣赏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呼吁人们珍惜自然,尊重生命,不要让人类的贪婪与无知破坏了大自然的这份馈赠。 此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的散文,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文化思考的作品。芍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义,它象征着美丽、爱情和富贵。作者通过对芍药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思考。芍药谷的发现,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重视,而作者对芍药谷未来命运的担忧,则隐喻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侵蚀。作者通过芍药谷的故事,呼吁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根,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叙事结构上,文章以作者的发现之旅为主线,巧妙地将情感与哲思融入其中。从对草原的向往,到偶然发现芍药谷,再到对芍药谷的深入探索和感悟,情节紧凑而自然,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天边草原芍药谷》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勾勒出了一幅草原深处芍药谷的绝美画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类自身行为的深刻思考。在这片遥远的草原深处,芍药谷以其独特的美丽和气质,成为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而作者通过对芍药谷的描写和感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之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文化的厚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散文,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延绵起伏的草坡,绒毡似的铺了一层浅浅的绿,丘陵草浪划出舒缓的弧线,一坡又一坡、一波又一波,如浪如云,把地平线遮去一半。无边的草原形成一个个绿色的漩涡,车和人在绿浪里翻滚,忽高忽低忽前忽后,绿得令人眩晕。 视线里没有一棵树。 天边草原。 灼烈的阳光,无遮无拦地倾洒下来,那些矮矮茁茁的绿草,裸露在原野上,顶着阳光站立,却无一丝藏躲的怯懦。沙尘袭来、暴雨倾泻、大雪覆盖,无助的小草,坦然迎向天空,慨然无怨地承受着。细弱的草根与草根,在薄薄的土层下手牵着手,一根连着一根、一片连着一片,就把无边无际的绿草原托起来了。 走了多远的路呢?远处山脊的明线,勾勒出坡地草原层次分明的轮廓。那些深浅不一的暗影,是丘陵的皱褶,分出了坡地的阴面和阳面。 野芍药花惊现的那一刻,空气骤然凝固了。 她们从山谷里低地里探出头来,一团团柔润的白与粉,一只只仙桃般浑圆的花苞、一朵朵粲然开启的鲜花,一支支昂首俏立的深绿色枝叶,在草丛里漫坡遍野地散落开去。数不清的野生芍药花,如同一群群粉色白色的鸟群,从天边飞来栖息于此,铺满了这整整一面隐蔽而又开阔的凹形谷地。她们在阳光下安静地梳理着轻盈而光滑的羽翅,展示着纯洁无瑕的身体。粉白粉红,星星点点,织成了一块巨大的花毯。远远望去,眼前这一片绿山谷,已被盛开的野芍药,染成了缤纷绚丽的鲜花草原。 在这天高地阔、旷野无垠的天边草原深处,蛰伏着如此大面积的野生芍药。令人难以置信。她们更像一群超凡脱俗的花仙子,在草地上忘情嬉戏,心无旁骛地举行着一场无需观众的演出。 我被眼前这壮观的天然芍药之美震慑了。在坡顶上停下来,屏息静气,不敢迈出脚步。众里寻你千百度,蓦然回首,野芍药,我可找到你们了。 草原寂静无声,只听得草叶簌簌在脚下响动,还有自己急促的呼吸。小心地撩开齐膝的花枝,磕磕绊绊地接近她,跌跌撞撞地靠近她。再晚一步,唯恐她又乘风飞去倏然无影。我的前后左右身前身后都是绽开的野芍药,一朵亲吻着我的裙角,一朵拂弄着我的裙带,弯腰抚摸眼前这一朵,前面又有一朵在呼唤我……我触到了她薄如蝉翼的花瓣,闻到了花蕊中喷发出来的阵阵香味;左边是挺立的芍药花苞,右边是灿烂的芍药花朵,身后是繁茂的芍药花枝。芍药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花叶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青草气息,花朵散着一阵阵清甜清爽清淡的芳香。我陷落于此起彼伏的花海花浪中,乱花迷眼;我匍匐在她脚下,只想伸出双臂把她拢在怀里。 芍药花浅杯状的大花蕾,多为粉红色,形似玉兰花苞,却更饱满健壮。那些已绽开的花朵,花瓣是纯正的白色或淡淡的粉色,远望几乎与牡丹或荷花同大。天空碧蓝如水,朵朵白云悬停不动。分不清是天上的白云一片片落下来变成了白芍药,还是一朵朵白芍药浮上了天空……野生芍药花朵多为单瓣,一朵有十几枚花瓣环绕,一棵植株上一簇可开几朵,并列几簇可达十几朵,开得烂漫艳丽无拘无束。鲜丽的金黄色花蕊,布满细密的花粉,弹之欲出,传递着芍药的爱情。花萼片约五枚,叶状披针形。花蕊中翘起几支精巧的红色“小拇指”,大概是雌蕊吧。在一朵即将落花的花蕊中,“小拇指”变成了成熟的纺锤形果实,搓碾后有黑色的圆粒花籽掉落下来…… 到了秋季,芍药花叶一朵朵一片片落尽,地面上干干净净,就像芍药从没来过世上一样。她们消失于厚雪之下,好像在做一个藏猫猫的游戏。由于芍药的地下根茎硕大,有充足的养料让她们安然度过严冬。 山谷静悄悄, 几只蜜蜂嗡嗡地飞过,钻入花蕊不见了。 啾啾鸟叫,咕咕虫鸣,还有风的声音。 很多年前,我和母亲游览北京香山,曾在樱桃沟发现几株人工种植的盛开芍药花,细细品赏,那洁白的花瓣近于透明,片片如玉似水,花形、叶片与牡丹极其相似,花大叶肥,华美绚丽,好像是专与牡丹媲美而来。 我一直分不清牡丹和芍药。 然而,在这片草原深处的芍药谷,我忽而发现了芍药与牡丹的区别。 芍药花长长的花茎,由根部簇生,每一枝都是直立而独立的,她们好奇地抻长了脖子,向上探问着天空。芍药的花朵高于植株,一朵朵活泼泼地悬浮于枝头,欢天喜地的样子,是一种率性无羁的姿态。而牡丹开花时,嵌于绿叶之中或悬浮于绿叶之上,因有花枝绿叶扶托,显得沉稳富态,有雍容华贵之相。 若说牡丹高冷,那么芍药热情。 若说牡丹富态,那么芍药妩媚。 若说牡丹华丽,那么芍药生动。 若说牡丹高贵,那么芍药柔韧。 牡丹的精致之美,是被人工栽培养育出来的;而野芍药,天然带着一种蓬勃之美,自由自在,质朴灵动。 芍药属毛茛目,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是国内“十大名花”之一,也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自古就被作为爱情之花,因其又名“别离草”,现已被尊为七夕之花。芍药花瓣可煮粥,芍根可入药…… 赞叹着芍药所有的美与好,脑中闪过了《红楼梦》中“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片段:宝玉过生日那天,史湘云喝醉酒,在园中山后一块石凳上睡着了。她头枕着一包芍药花瓣,芍药花飞了她一身,手中扇子落在地下,也被芍药花埋了一半,身边蜂围蝶绕……芍药裀,应该是盛满芍药花瓣的包袱,湘云枕着香气四溢的包袱醉卧而眠,芍药花飞了一身——何等诗意何等浪漫呢。 真正让我惊叹的,是眼前这满满一山谷的芍药花,此起彼落竞相争艳,坡上谷里竟然别无杂花,热闹、丰满、完美。这一偌大的芍药谷,既不是公园,更不是人工栽培的花坛,她们是真正野生的芍药,在从这亘古荒原湿润的山谷里自己长出来的。与公园人工培育的芍药花不同,野生芍药的花朵略小,多为单瓣,但植株茁壮,蔚然成片。这些芍药花的种籽,究竟是什么时候落在这个山谷里的呢?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草原上,这片或肥沃或瘠薄的土壤,她们或千挑万选、或随遇而安,沉潜于地下雪下冰下。春天来了,根茎悄悄萌动,她们便从草地上轰轰烈烈地钻出来。据说芍药发芽的场景蔚为壮观,水红色或浅紫红的短粗花芽,形似竹笋,出土后花芽颜色加深,变为深紫红色或黄褐色,而后迅速形成花的营养器官——茎和叶,茎叶一支支蓬蓬勃勃,萌发着生命的活力。 大自然拥有何等的神力与造化,创造出了如此美丽的奇迹。千百年来,芍药花历经了多少次干旱或冰雹的劫难,才侥幸存活下来并繁衍成谷。她们具有何等旺盛与顽强的生命基因,才能在这冬季长达八个月之久的高寒草原扎下深根;在她们娇嫩的花苞内,蕴含着何等超强的忍耐力与爆发力,方能年复一年去而复来。 天边草原、天上草原、天堂草原。 据说,在这一带,大大小小的芍药谷,保存有几十处。目前只有一个芍药谷对外开放,在景区内铺上了长长木栈道,供游人隔空观赏。 就在距北京几百公里之外的草原深处,拥有这一片保存完好、未被侵犯的芍药谷;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天边的山脊皱褶里,深藏着这一片纯净的鲜花草原。光阴荏苒,花开花落,她们心无旁骛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任凭沧海桑田,终不会改变自由不羁的天性。不知芍药为什么被称为别离草?我为此而忧心。自然之美被人发现之后,常常意味着破坏与终结,就连欣赏也会成为一种罪过。 但愿没人能把芍药挖走,她们的根太深了,城市的花坛养不住她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