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大世界 2025-06-23 21:19北京 AI导读 我第一次去朝鲜,说不上兴奋,更不敢胡想,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说句实话,刚下飞机那会儿,我以为进了博物馆。 机场大厅没广告、没音乐,天花板挑得高高的,白墙、红地毯,连广播声音都压着调。行李转盘在缓慢地转,人也不多,走路都慢,看谁都点头,一派客气模样。 城市不嘈杂,脚步也不赶 从机场出来进城,一路都透着干净和平整。马路宽宽的,但车很少。公交是有轨电车和绿色大巴,私家车稀稀拉拉,一小时都数得过来几辆。偶尔路上看见辆摩托车或拉货的卡车,都是开得慢,过斑马线还让人。 街道两边的楼房统一刷着淡黄、浅绿、湖蓝之类的颜色,窗户干净,没阳台堆东西,也没乱七八糟的横幅广告、闪烁招牌。  最夸张的是电线杆子,一排一排站得像仪仗队。 走在人行道上,最先注意到的不是人,而是声音少。没有吆喝声、大喇叭,连高声说话的人都没有。 人穿得很整齐,有点“复古得一致”。男人基本是白衬衫、深色裤子、黑皮鞋,走起路来铿锵有声。 女人呢,常见长裙、收腰衣、深色大衣,打扮得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画姑娘。发型都规规矩矩,看不到染发,也没人穿奇装异服。孩子穿校服,红领巾整整齐齐,没个掉队的。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事:我们以为的“个性”,在这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齐、得体、不招眼。  饭菜不讲“花活”,讲究“规矩” 第一顿饭是在宾馆的餐厅吃的,一桌人安安静静坐着,桌上摆着米饭、冷面、泡菜、咸菜、蒸蛋、炒肉。看起来不复杂,但样样有序。 服务员上菜的时候表情严肃,不快不慢,动作轻得连盘子都没响。饭菜没辣么重口,但调味扎实,咸香够味。吃冷面的时候要剪断面条,防止打结,这还是第一次见。 我一动筷子,服务员悄悄递上剪刀,没说话,眼神在提醒:该剪面了。 原来饭桌规矩也是“细节活”。 没人大声说话,也没人玩手机。吃饭就是吃饭,不聊天,不打扰。这气氛刚开始我还不习惯,吃到一半竟然觉得挺舒服的——没有嘈杂,也不用假笑寒暄,吃完就是“收口碗筷,点头告辞”。  住宅像复制粘贴? 朝鲜的居民楼,一眼看上去确实挺“整”。灰白色、淡绿色、米黄色三种主色交替,样式一致,楼高也差不多,乍一看像打开了“建筑复制工具”。 别急着下结论,人家不是没变化,是把变化藏在细节里。 比如有一排楼外墙刷得比较新,阳台栏杆也换成了不锈钢的,问了下才知道,这是单位给优秀员工安排的楼——有点像“荣誉楼房”,住进去是种体面。市民是真的会把“住哪栋楼”当回事。  再看每家窗户,样子一样,但窗帘不一样。有蕾丝花边的,有卡通图案的,还有红白条纹那种复古风。朝鲜人挺爱拉窗帘的,白天也拉一半,估计是讲究“家里是私事”。 楼道不贴广告,不摆快递箱,也没电动车堆着充电。楼下偶尔能看到用粉笔画的小圈圈、跳房子,那是孩子们玩过的痕迹。 街上能看到上学路上的孩子,穿得整整齐齐:红领巾、黑皮鞋,书包统一款,配套得像学校发的。三五成群一块走路,说话声不高,离远点就听不清了。 孩子们有活力没错,只是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看着你跑来打招呼,更不会喊“你好”,不光是规矩问题,人家从小的习惯就是:见人不多话,陌生人不乱搭理。  书是常客,手机倒成了路人 早上坐地铁,不看窗外,看人。 全车厢最亮的不是手机屏幕,是那些泛黄的纸。不是没人有手机,有,是那种功能型——能打电话、能看时间、拍照卡卡响那种。玩游戏、刷短视频、戴蓝牙耳机的画面基本没有,信号不怎么好也是一方面。 别误会,这地儿不是没娱乐,只不过娱乐方式很传统。写字、下棋、打排球、看书,过得挺静态。不是大家不爱“动感生活”,而是这儿就没发展出“动感生活”那条路。  朝鲜的地铁那是真复古。说像时光机都不过分。吊灯水晶的,墙上浮雕金光闪闪,列车轰隆隆响着一股子年代味。那种列车一看就是结实耐造的老伙计,别说翻新,连车轮声音都像是从80年代拷来的音效。 不过别光顾着看车厢,地铁站也精彩。墙上画的全是壁画,有劳动场景、有运动比赛、有山水田园,看着就像套着“故事会”的滤镜。一站一画,一画一主题,有点像在逛墙上的博物馆。 人呢,都挺守规矩。进出安静,排队等车,谁也不挤谁。  恋爱不高调,婚礼不乱来 朝鲜街头看不到情侣牵手逛街,更看不到什么亲亲抱抱举高高。 两人约会去哪儿?多半是公园长椅,坐着聊会天,逛逛街,偶尔散个步。别指望咖啡厅搞什么“氛围感”,氛围全靠感情基础撑着。 婚礼呢,形式上朴实,一般在单位或社区礼堂搞个小型仪式,请的多是亲戚和同事,流程干脆:宣读、致词、敬酒、吃饭,完事就各回各家。 新人服装?男的西装,女的婚纱,不过婚纱大多不是租的,是借的,借完还得干洗干净归还。你要送礼,不讲份子钱,送糖、送茶具,实用才是王道。 没什么婚车车队,也没婚礼摄影棚。就像一个严肃的“朋友聚会+人生节点打卡”。  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打卡(真的不打) 朝鲜的上班族,早上七八点,人就出现在公交站,有穿制服的,也有背布包的,一水儿精神头儿。不是因为咖啡喝得多,是因为大部分单位都有纪律要求,迟到不是扣钱,是不好看。 很多人走路上班,城市不大,单位多半分布在居民区附近。公交车很少满员,大家自动间隔,不挤、抢、不网聊——其实聊也没人听,因为没信号。  午饭多数人在单位食堂吃,配饭为主,一荤一素加泡菜,吃得快,说得少。谁自带饭盒?那说明家里做得多,单位食堂太远。午休倒真有,趴桌子或回宿舍休息,下午续命。 下班不打卡,是真的。有些单位按“自觉制”,活干完就走。也有人留下来扫地擦桌子,当是“团队表现”。 买东西靠眼神,价格标签不多 逛超市是一件安静的事。 门口没推销、没大音响,进去没人喊“欢迎光临”,只有穿着整齐的员工。货架整整齐齐,种类不算多,但要买米买菜买调味料,肯定能凑齐。就是不容易看见什么“酸奶新品”“火鸡面爆款”这类东西。 价格标签,有的清清楚楚贴在货架上,有的干脆问。看上一个东西,可以先看柜员一眼,她如果点头,再走过去。 付钱是现金,也有代券卡,不过只有特定人群用。排队安静,没人插队,也没人掏手机扫价比三家。 你问有没有大牌?少,日用品为主,包装简单,主打“能用”。零食种类不多,小饼干、糖果占半壁江山。偶尔能看到牙刷、香皂、风油精,像是小时候家属院小卖部那味儿。  节日不吵闹,过法也不“土豪” 朝鲜人过节,比起吃吃喝喝,更像一场“整理生活”的机会。 传统节日,比如中秋、春节,也叫“民族大节日”,会放假,会团聚。菜谱会上一个台阶,除了泡菜、冷面,还能上鸡蛋饼、豆腐丸子、炖猪肉,搭配点糖果和汤圆,份量不夸张。 最有仪式感的,是家庭卫生。窗户擦了,门帘换了,桌布抻平,连灯泡都要拧紧。一年到头不大张旗鼓,但到了节日,该干净的地方就得干净,该敬的照片就得敬上。 亲戚之间会互送实用东西,比如茶叶、毛巾、糖、肥皂套装,很少见送花、送酒。年夜饭没鞭炮,也不打麻将,大人坐在炕上聊天,孩子在角落玩拼图。 逛街氛围不会突变,顶多超市人多点,路边多了点卖小吃的。谁要是拉着喇叭大促销,怕是得被社区请喝茶。  理发有讲究,穿衣真讲整洁 理发店不难找,窗户贴着白底红字,一进去不是香薰灯和欧式转椅,而是老派大镜子、小木凳、工具一字排开。师傅穿白大褂,动作利索。 剪发前问清楚长度,发型选项不多,男女各有几个“推荐款”。年轻人想搞点新造型,行,别太离谱,别染别剃字图案。染发要申请,换发色不是冲动那一下子能解决的事。 穿衣讲究两个字:利落。 白衬衫穿得像军训学员,裤子笔挺、领口扣上、鞋擦亮。小孩上学统一校服,出门得穿整洁。即使是大妈,也会换上收腰长裙、布鞋配袜子,不走光不拖沓。 不穿睡衣下楼,不穿拖鞋出街,更没有“露肚脐装配塑料拖鞋”的操作。逛一圈商场,没人穿得“好看得过分”。  离开前一晚,我买了两包泡菜,行李箱味冲天 走的时候带了点小纪念品,吃的为主:两包泡菜、一盒糖果、一袋干面条。安检的时候,箱子一开,泡菜味瞬间夺出重围,安检员脸都没变,盖上箱子,点头让我走。 等上了飞机,我整个人松下来。前几天太规矩,说话不敢响,拍照得问,连打喷嚏都要屏着。那一刻才觉得——我终于可以恢复原声了。 朝鲜这地方,说不上好玩,肯定也不是“打卡胜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