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书论
2012-01-20 | 阅:  转:  |  分享 
  
书“法”自然

【摘要】书“法”自然,题意为书法与自然界之间的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亦指组成书法艺术的各元素以自然界的天、地、人、物、事等为效仿的对象、最原始的形成核心以及鉴赏准则。自书法产生至今,历代书家对书法艺术的创新和提炼,无不源于书家对书法本身的透彻理解和对自然万物的深刻领悟。换言之,历代任何一位杰出的书家,其成就不仅仅取决于其精湛美伦的书艺,更于其对宇宙、自然、人生的体悟融入书法艺术的创造和表现之中。一种新的书体的成熟,处处于自然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是对自然万物的艺术表现。(这种自然情节还体现在中国的绘画、建筑等领域。)书法的自然情节自古达今,诸如“屋漏横”、“鹅鼻钩”、“锥画沙”……诸如“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赞张旭语),都印证着书“法”自然。

一、汉字起源于自然

根据历史传说,汉字的创造者是皇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古今图书集成·字典学》卷一载:“命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淮南子·本经》提及:“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西晋文学家成公绥《隶书体》①:“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载道德,纪纲万事。”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②:“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西晋书法家索靖《草书势》③:“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唐初书法家虞世南《笔髓论·叙体》④:“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

事实上,文字的产生在历史上应该是一个由劳动者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暂且不去考究其仓颉“文字之祖”的真伪,但汉字源于象形却属史实,而书法的产生与文字的产生相始终。因此,历代书家对于汉字的起源是自然界的天、地、人、物、事这一事实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二、点画发源于自然

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而汉字则是书法艺术的表现载体。从古至今,学习书法必先从点画入手。历代书家在提炼基本点画时的灵感则大多来自自然界的富有内涵和美感的事物。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⑤:“(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陆断犀象。(钩)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折弯钩)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章第二》⑥:“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刍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说点章第四》:“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以上论句也许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基本点画以自然物进行的一种隐喻,但是不难看出在书法史上的“觉醒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觉醒的书家们对基本点画的变革依据中,自然界的山川、生物及生活器物等是占绝大成分的。

三、笔法来源于自然

笔法是书法的基本元素之一。古代书家在叙述笔法的要领时也是通过相对较直观的一些自然物进行隐喻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用笔赋》⑦:“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风门而兽据,浮萍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裕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没没汩汩,若濛汜之落银钩;耀耀晞晞,状扶桑之挂朝日……”南朝梁武帝萧衍《草书状》⑧:“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

由以上论句不难看出,对于笔法的形态(方圆粗细)、力量(轻重提按)、节奏(缓急迟速),古代书家们惯用的叙述方式是利用自然运动事物进行传神的借代比喻。由此也可以推断,书法要素中的笔法也于自然界有着紧密地联系,或者说是自然界的事物给了书家一些创制笔法的启发。

四、章法隐喻于自然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法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南朝梁武帝萧衍《草书状》⑨:“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清初顺治年间书法家宋曹《论草书》⑩:“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萦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古人见蛇斗与担夫争道而悟草书……”

书法作品的章法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又是非常难以用准确的言语表述清楚的,因此,古代的书家们总是借用自然界的一些具有运动形式美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述章法问题。而正是这种利用自然事物的隐喻不但显得直观了然,更把书法艺术的来源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无限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评价依托于自然

笔墨的形式变化万端,极易使人产生自然运动形式美的联想。所以从东汉开始,书法家们赞美、评价书法,往往用种种自然物象及其运动形态来状拟其形式美的特征。南朝梁书画家袁昂《古今书评》(11):“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曹喜书如经论道人,言不可绝。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代开元时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评书药石论》(12):“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亡,光阴纠纷,考无说而究情,察无形而得相,随变恍惚,穷探杳冥,金山玉林,殷于其内,何奇不有,何怪不储……”

书法所蕴含的自然美意象简直神奇得令人无以寄其词。奇妙的艺术,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细细去品味、琢磨,会发现精妙的书法有惊心动魄的美妙景象寓于变化精微的笔墨形式之中。从难以形诸语言的境界中去寻觅艺术家的情思,在一派空灵中感受生命运动形式之美,它们朦朦胧胧,瞬息万变,几乎包括宇宙间最遥远、最深密的景象。不过,它们是玄妙的,可以无限地去感觉,却永远无法穷尽,永远超脱于宇宙自然。



题注: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006年2月第7次印刷,第9页。

②同上,第12页。

③同上,第19页。

④同上,第110页。

⑤同上,第22页。

⑥同上,第31页。

⑦同上,第36页。

⑧同上,第79页。

⑨同上,第79页。

⑩同上,第572页。

(11)同上,第74页。

(12)同上,第230页。

参考书目: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黄简(责任编辑),1979年10月第一版,2006年2月第7次印刷.

②《翰逸神飞-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郑晓华(著),2000年5月第一版,2003年2月第2次印刷。





















杭州市“领雁”工程资料汇编——(一)读书笔记







献花(0)
+1
(本文系习文堂主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