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唐代闺怨诗例说
2012-02-01 | 阅:  转:  |  分享 
  
唐代闺怨诗例说



闺怨,是古代诗歌的传统诗题,顾名思义,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当男子久滞他乡之时,独守闺房的女子不得不独自承受生离的寂寞之苦,愁怨郁结于心则鸣,“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便产生了闺怨诗。

诗歌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思妇抒发闺怨的又一种方式,《诗经》中已有大量的闺怨诗作,如《王风·君子于役》。特别是到了唐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武皇开边意未已”的连年战争,使得更多的青壮年或“重利”或“觅封侯”,常年奔波在外,滞留他乡,使得更多的年轻女子不得不独守空闺。这一社会背景使得唐代的闺怨诗创作空前繁荣,内容也更为丰富。

一、怨战乱不已。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朗风清,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之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二、怨夫婿重名利。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通过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来表现闺怨之情。诗的首句,先写她“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第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青春易逝;第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一览无余。“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刘采春《啰唝曲[其三]》)商人去后,求占问卜,归期无期,“莫作”二字便大有深意了。

三、怨夫婿薄情寡义。“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这是一首写商妇候夫不归的闺怨诗。诗的首二句,以商妇口吻,道破夫外出经商,独守空闺的孤寂。后二句,写商妇想入非非,悔不嫁个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语言平实,不事雕饰,空闺苦,怨夫情,跃然纸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看似轻薄荒唐,实则情真意切。从“早知”二字,可见商妇并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痴情痴语。

以上所及为闺中思妇的怨恨,而闺怨诗更多的则是表现闺中思妇的愁苦之情。

思念之情。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思妇难以成寐,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于是她很自然地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的亲人身上。“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良人离家已久,她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变成了缺月。

牵挂之情。陈玉兰《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西风劲吹而起忧夫之幽情,而少妇更可忧的却是“寒到君边”而寒衣寄到了没有呢?少妇内心的焦虑之中既有强烈的哀怨,又有对夫婿深挚的恩爱。“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莫飞霜”一句,是她向老天爷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从这天真之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盼归之情。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有静有动、虚实结合的图画,充分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尽现主人公无可奈何之情。

语文学习报(人教课标高一版)2006年9月25日













































献花(0)
+1
(本文系wgs9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