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说明
2012-02-05 | 阅:  转:  |  分享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中学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历史学家奠定基础,还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垒积其基本的素养?中学历史的课程内容是突出以政治为主的结论性描述,还是凸现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拉近过去与现在的距离?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单纯地强调记忆所谓的重大史实,还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认识历史的经历和经验,从而构架起“证据——史实——史论”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

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多维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的课程理念,并依据这些理念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规范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从而使上述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目标篇



【《标准》阐述】

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接受与研究、自主与合作等基本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话题问答】

(中学历史的课程目标是从哪几个方面制定的?

无论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总目标还是初中、高中的阶段目标,都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达成课程目标中所强调的知识目标,而且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强化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初中与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相比有何明显的不同?

根据初、高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方面比较来看,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即了解基本史实,形成“证据”与“史实”间的逻辑意识,也就是《标准》上所说的“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高中阶段主要解决历史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认识转变问题,即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重要史实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最主要的反映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因果逻辑关系,形成“史实”与“史论”间的逻辑意识,也就是《标准》上所说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掌握解释与评价历史的一般方法。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看,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关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形成。



(《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中提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但在“课程目标”中并没有出现这一句话,两者间是否有矛盾?

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育界早些年就已经提出,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解释各有侧重,并无定论。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必须包括下列两个方面:初步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搜集、甄别、整理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基本的思考往事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运用史料,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虽然没有出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直接表述,但在初、高中的阶段目标中都有“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等话语,较之在理念中的陈述更具体、明确,所以两者是没有矛盾的。



(《标准》中对历史课程“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强化,其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其能力与方法的获得,必须以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为前提;另一方面,能力与方法又制约着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快慢、深浅和难易,而且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相对独立地保存下来,即便日后忘掉了某些细枝末节的知识,它仍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这种能力和方法的获得过程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经历,并能使其积累、丰富学习经验,对其情感的积淀与升华、态度的转变与保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有裨益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能力”、“过程”、“方法”目标是连接“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座桥梁,是能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产生效益的。因此在目标部分要予以强化。



【经典说法】

就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而言,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历史学也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中学的历史教育务必使学生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不仅在于能使学生理解史学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完善对历史的认识,避免把课程(教材)中的“历史”当作是绝对客观的教条,而且能使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同时也可视作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社会需要合格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



内容篇



【《标准》阐述】

中学历史课程要关注重要历史时期、主要区域、民族、国家的文明特征和标志性成果;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影响;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体现时代性。



【话题问答】

(初、高中历史的基础型课程内容有什么不同?

初、高中的课程内容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文明史为线索、框架而编制的。初中阶段以时间为序,涉及内容由古至今,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以期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并形成基本的历史时序意识。高中则以“人”、“生产力”、“交往”等影响文明进程的要素为内核架构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各个重要层面,以点带面,凸现文明特征,以期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中外文明历史发展的横向比较,进一步拓展历史认识的空间,形成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与已往的课程内容相比,《标准》中精简了哪些内容?

因为第二期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较之已往变化极大,并无可比性,所以这里只就初中基础型课程部分作出说明。

初中基础型课程内容较之已往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删除了一些枝节性的、不具备反映文明史典型特征的内容,或是其它学科也有涉及,且本课程所述并无显著特点的内容。如“楚汉相争”、“十六国”、“五代十国”、“天京事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法百年战争”、“托拉斯”、“日德兰海战”等。但有限增加了“癸卯学制”、“西南联大”、“平民教育”等体现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以及“(中世纪的)大学和教堂”、“启蒙运动”、“维多利亚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等体现历史发展时代特征的内容。



(《》1





10









献花(0)
+1
(本文系李老师的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