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010091
2012-02-06 | 阅:  转:  |  分享 
  
上编

擒庞涓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

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将军忌[子]……卫□□,

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

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

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

走平陵。……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

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

□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阵也。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

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

蚁附平陵。挟柀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

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何为?”孙子曰:“请

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

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

为者尽矣。四百六



……子曰:“吾……

……孙子曰:“毋待三日……

【大意】

本篇以故事体裁叙述齐魏桂陵之战,通过叙述战役经过概括了孙膑的军

事思想。虽有脱简,但基本完整可读。从行文语气看,系由孙膑弟子辑录,

而非孙膑自著。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对桂陵之战过程的记述很多地方为《史

记》所无。

[见威王]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

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

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

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

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

四,……素佚而致利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黄

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伐□□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王伐纣;帝

奄反,故周公浅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

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

兵绳之。”

【大意】

本篇记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所陈述的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

孙膑的战争观,核心思想是“战胜而强立”,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制止战

争,批判了儒家以“仁义”应战的思想。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

威王问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

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

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

“有”。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

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

顺其志,则必战矣。”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子

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

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

之奈何?”孙子[曰]:“命曰……威王曰:“击穷寇奈何?”孙子[曰]……

可以待生计矣。”威王曰:“击均奈何?”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

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威王曰:“以一击十,

有道乎?”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曰:“地平卒齐,

合而北者,何也?”孙子曰:“其阵无锋也。”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

孙子曰:“素信。”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

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孙子曰:“有。患

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故曰,患兵

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寒也,……奈何?”孙子曰:“鼓而坐之,

十而揄之。”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孙子曰:“严

而示之利。”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夫赏者,

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

者也。”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夫

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

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

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料敌计险,

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田忌问孙

子曰:“张军毋战有道?”孙子曰:“有。险增垒,诤戒毋动,毋可□□毋

可怒。”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子曰:“有。埤垒广志,

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田忌

问孙子曰:“锥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劲弩趋发者何也?

飘风之阵者何也?众卒者何也?”孙子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

行者,所以触侧应□[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

所以甘战持久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

胜也。”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

“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

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

其忧矣。”



……善则敌为之备矣。”孙子曰……

……孙子曰:“八阵已陈……

……孙子……

险成,险成敌将为正,出为三阵,……

……倍人也,按而止之,盈而待之,然而不□……

……无备者困于地,不□者……

……士死□而傅……

【大意】

本篇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前一部分讨论战术指挥

问题,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集中论

述“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以及治军、地形、阵法的一些问题。

陈忌问垒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

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

曰:“可。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而擒太

子申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见。”孙子曰:“蒺藜者,所以当

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者],所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

埤也。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短兵次之者,

所以难其归而徼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中央无人,故盈之以……

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法

曰:见使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置候,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夜

则举鼓,昼则举旗。”



……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于兵也,未……

……无以军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

将荀息、孙[轸]……

……也,劲将之阵也。”孙子曰:“士卒……

……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

……言而后中。”田忌请问……

……人。”田忌请问兵情奈何?……

……见弗取。”田忌服问孙……

……橐□□□焉。”孙子曰:“兵之……

……应之。”孙子曰:“伍……

……孙子曰:……

……见之。”孙子……

……以也。”孙……

……将战书,所以哀正也。诛□规旗,所以严后也。善为阵者,必□□

贤……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

……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

……问知道奈何。”孙子……

……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战而知其所……

……所以知敌,所以曰智,故兵无……

【大意】

陈忌即田忌。本篇记述田忌与孙膑之间的军事问答。简文残缺,现存部

分主要说明在未能构筑壁垒时,如何组织、配备各种兵力进行作战。论述时

以马陵之战为例,从而在战术部署方面补充了马陵之战的史实。

篡卒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

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孙子曰:德行者,

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取众者,胜□

□□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

胜。量敌计险,胜。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

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孙子曰:胜在尽□,明赏,选卒,

乘敌之□。是谓泰武之葆。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

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

姓弗畏。二百卅五

【大意】

篡,意为选择,篡卒即选卒。本篇论述有关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

包括选卒、信赏、得众、用间、乘敌之弊等。其中主要探讨了军队建设问题

以及对为将之道的要求。

月战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不单。天时、地利、人

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战,不得已而后战。故抚时而战,

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

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

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一单……



……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

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

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大意】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与天时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主阴、象征刑杀,所

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时。本篇虽然持有类似观点,但仍然认为“间于天地之间,

莫贵于人”,特别重视人的作用。最后一段论述了打歼灭战的问题。

八阵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

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

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

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

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

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

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二百一十四八阵

【大意】

本篇文字完整无缺,是全书中极少的完整篇之一。前一段论述“王者之

将”应具备的条件,要求了解战争规律、智勇双全,具有实战经验。后一段

论述阵法,具体讨论了布阵时的兵力配置和地形运用等问题。

地葆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纪纲则得,

阵乃不惑。直者毛产,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将来,必勿忘

也。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

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

流,死水也。五地之胜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五

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

胜白,白胜青。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

天离、天隙、天。五墓,杀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军与

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地葆二百

【大意】

本篇基本完整,仅缺一字。主要从军事角度探讨地形问题。首先论述各

种地形在军事上的优劣,其次探讨各种地形条件与作战的关系。篇中有些内

容如“五壤相胜”之类,迷信色彩比较浓厚,反映出孙膑思想的不足之处。

势备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

也。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剑,以阵象之。羿作弓弩,以

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

用也。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

阵也。剑无锋,虽孟贲[之勇]不敢□□□。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

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

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无锋无后,……

券不道。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

至。故曰,弓弩势也。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何以知长兵之[为]

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此四……中之近……也,

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

也。□皆以为用,而莫彻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

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之有锋者,选阵□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大意】

本篇以宝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论述作战指挥上阵、势、权、

变四项原则的重要性,其中“势”又是四者的核心。《吕氏春秋·慎势》说

“孙膑贵势”,本篇可为佐证。

[兵情]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

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

则辨,趣之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不正,偏强偏

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

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

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故

曰,弩之中彀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

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大意】

本篇以矢、弩、发射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指出三方面必须同

心合力、协调一致,从士卒的组织、将帅的指挥到君主的决策都合乎客观要

求,才能克敌制胜。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势备”篇的后半部分。本篇标题为

竹简整理者所加。

行篡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

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

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

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

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

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大意】

篡,意为选。行篡,即选贤取良。本篇认为在提拔、任用、实行奖赏时,

必须公平无私,以贤良为标准,这样才能使士卒、百姓心悦诚服,在战争中

为统治者尽力。

杀士

孙子曰:明爵禄而……



……杀士则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

旁毋……

……必审而行之,士死……

【大意】

本篇内容严重残缺,仅存四十四字。其主旨可能是讲战场纪律与赏罚问

题,认为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

延气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

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以威三军

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裘,以

劝士志,所以厉气也。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所以]

断气也。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延





……营也。以易营之,众而贵武,敌必败。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

及则失利,失利……

……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众……

……而弗救,身死家残。将军召使而勉之。击……

【大意】

本篇残缺也很严重,文辞断续不连贯。基本内容是论述激励士气、鼓舞

斗志的问题。分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种情况,分别探讨了鼓舞

士气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官一

孙子曰:凡处卒利阵体甲兵者,立官则以身宜,贱令以采章,乘削以伦

物,序行以□□,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辨疑以旌舆,申令以金鼓,齐

兵以从迹,庵结以人雄,邋军以索阵,茭肄以囚逆,陈师以危□,射战以云

阵,御裹以羸渭,取喙以阖燧,即败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战以错行。用

□以正□,用轻以正散,攻兼用行城,□地□□用方,迎陵而阵用,险□□

□用圜,交易武退用兵,□□阵临用方翼,泛战接厝用喙逢,囚险解谷以□

远,草驵沙荼以阳削,战胜而阵以奋国,而……为畏以山,秦怫以透迤,便

罢以雁行,险厄以杂管,还退以蓬错,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

退以明简,夜警以传节,厝入内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舆,火输积以车,阵

刃以锥行,阵少卒以合杂。合杂,所以御裹也。行连削,所以结阵也。云折

重杂,所权也。凡振陈,所以乘疑也。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龙隋陈伏,

所以山斗也。□□乖举,所以厌津也。□□□卒,所以□□也。不意侍卒,

所以昧战也。遏沟□陈,所以合少也。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车,所

以从遗也。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浮沮而翼,所以燧斗也。禅避,所以莠

也。简练剽便,所以逆喙也。坚阵敦□,所以攻也。揆断藩薄,所以眩疑也。

伪遣小亡,所以敌也。重害,所以茭□也。顺明到声,所以夜军也。佰奉离

积,所以利胜也。刚者,所以御劫也。更者,所以过□也。□者,所以御□

也。……者,所以厌□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



……令以金……

……云阵,御裹……

……,秦怫以逶迤,便罢……

……夜退以明简,夜警……

……舆,火输积以车,阵……

……龙隋阵……

……也。简练□便,所以逆……

……断藩薄,所以眩……

……所以敌也。重害,所……

……奉离积,所以利……

【大意】

本篇正文部分文字脱漏虽不多,但辞句艰涩难解,内容也比较混乱、庞

杂。具体包括军队组织方法和指挥手段,作战行动与指挥原则,以及行军、

宿营、巡逻、警戒等军事常识。

[强兵]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

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

之教□□行之教奚……[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王]……

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至于……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

……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反……

……大败赵……

……人于桑而擒汜皋也。

……擒唐□也。

……擒□……

【大意】

本篇记述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残缺比较严重,

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整理者从文例、字体推断,怀疑它不是《孙膑兵法》

本文,而是后人抄录附于其后的。

下编

十阵

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

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方阵者,所

以也。圆阵者,所以也。疏阵者,所以也。数阵者,为不可掇。锥行之阵者,

所以决绝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玄

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故也。火阵者,所以拔也。水阵者,所以伥固也。

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中之薄也,将以也。重□其□,将

以也。居阵在后,所以……

[圆阵之法]……

[疏阵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坚之。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

兵。故必疏钜间,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为旁。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

在于慎。车毋驰,徒人毋趋。凡疏阵之法,在为数丑,或进或退,或击或,

或与之征,或要其衰。然则疏可以取锐矣。

数阵之法,毋疏钜间,戚而行首积刃而信之,前后相保,变□□□,甲

恐则坐,以声坐□,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之而无间,

山而退。然则数不可掇也。

锥行之阵,卑之若剑,末不锐则不入,刃不薄则不,本不厚则不可以列

阵。是故末必锐,刃必薄,本必鸿。然则锥行之阵可以决绝矣。

[雁行之阵],……中,此谓雁阵之任。前列若,后列若,三……阙罗

而自存,此之谓雁阵之任。

钩行之阵,前列必方,左右之和必钩。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

知五旗。无前无后,无……

玄之阵,必多旌旗羽旄,鼓翟庄,甲乱则坐,车乱则行,已治者□,啐

啐,若从天下,若从地出,徒来而不屈,终日不拙。此之谓玄之阵。

火战之法,沟垒已成,重为沟堑,五步积薪,必均疏数,从役有数,令

之为属枇,必轻必利,风辟……火既自覆,与之战弗克,坐行而北。火战之

法,下而衍以,三军之士无所出泄。若此,则可火也。陵蒋,薪既积,营窟

未谨。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乱之,以矢雨之,鼓敦兵,以势助之。火战之

法。

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锴贰辑□绛皆具。进则必遂,

退则不蹙,方蹙从流,以敌之人为招。水战之法,便舟以为旗,驰舟以为使,

敌往则遂,敌来则蹙,推攘因慎而饬之,移而革之,阵而□之,规而离之。

故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击舟津,示民徒来。水战之法也。

七百八十七

【大意】

本篇内容较多,论述了古代战争的十种阵法,阐述其不同特点和作用。

古书中关于古代阵法的记载很少,还往往蒙上阴阳迷信色彩。本篇的论述则

比较系统、真实,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上价值很大。

十问

兵问曰:交和而舍,粮食均足,人兵敌衡,客主两惧。敌人圆阵以胥,

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佯北,

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俱傅。

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曰:

击此者,□阵而□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此击方

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

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

此击锐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

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

极。此杀将击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

保险带隘,慎避广易。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

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

道也。

交和而舍,粮食不属,人兵不足,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

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

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梁,诸侯莫之或待。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

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

□,攻其不御,压其骀,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

中而击之,若有徙与。此击强众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击之奈何?击此

者,彼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

援,击其移庶。此击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

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材士练兵,

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此击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大意】

本篇包括十组问答,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了攻击敌人

各种阵形的方法。全篇体系完整、论述细致,为我们研究古代战术提供了宝

贵资料。

略甲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

……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

……以国章,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

……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卒因之,必将……

……篡卒因之,必……



……左右旁伐以相趋,此谓钩击。

……之气不藏于心,三军之众□循之知不……

……将分□军以□□□□寡而民……

……威□□其难将之□也。分其众,乱其……

……阵不厉,故列不……

……远揄之,敌倦以远……

治,孤其将,荡其心,击……

……其将勇,其卒众……

……彼大众将之……

……卒之道……

【大意】

本篇文字残缺严重,内容不连贯,难以看出主旨。据题目看,“略”指

夺取,“甲”指甲士,估计本篇主要是讨论如何攻击敌方甲士的。

客主人分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

敌也。负……定者也。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夫客犯隘逾险

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

势便地利则民自……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带甲数十万,民有

余粮弗得食也,有余……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余而用者不足。带甲数

十万,千千而出,千千而□之……万万以遗我。所谓善战者,善翦断之,如

□会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

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

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

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

而不相救也,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

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可有功于未战之前,

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已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

五百一十四



……焉。为人客则先人作……

……兵曰:主人逆客于境……

……客好事则……

……使劳,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按左右,右

败而左弗能救;按右左,左败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

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

【大意】

本篇主要讨论战争理论问题,指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

素都不足凭恃,只有掌握战争规律,明了敌我双方情况,善于利用有利形势

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善者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故沟深

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

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

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

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

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

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

动必忧。进则傅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

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

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

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二百□□□

【大意】

本篇文字基本比较完整,脱漏很少。“善者”,意指善战者。本篇主要

论述善战者在作战时如何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五名五恭

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三曰刚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夫

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

之;忌之兵,则薄其前,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而恐之,

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之。五名

兵有五恭、五暴。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

粮。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

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

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

五恭二百五十六

【大意】

本篇文字完整,没有缺文。内容上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用不同方

法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后一部分论述军队进入敌境后的策略,主张将怀柔、

施暴两种手段交替使用。

[兵失]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

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

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知地形,

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兵

失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

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

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刚],

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之兵也。欲以国……

……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

……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强国……

……兵不能……

【大意】

本篇文字脱落较多,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篇中主要分析作战失利的

各种因素,指出军队要行“起道”(即兴旺、胜利之道),同时避免耗兵、

陵兵、速屈之兵等不利处境。

将义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

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

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

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军不则无名。故

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兵之

尾也。将义

【大意】

本篇论述了将帅应当具备的品质,包括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

篇中指出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因此,这里的

“仁”、“义”与儒家的概念有所不同。

[将德]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

……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

……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

不两存,将军之……

……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

……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大意】

本篇简文残缺较多,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是讨论将帅应具

备的德行,如爱护士兵、不轻敌、赏罚及时等。

将败

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五曰]

□。六曰轻。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

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十九曰自私。廿

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大意】

本篇列举了将帅品质上的种种缺点,这些缺点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内

容比较简短,仅列举了二十种缺点(或失败因素),没有展开论述。

[将失]

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可败也。二曰,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而

还斗之,无资而有资,可败也。三曰,是非争,谋事辩讼,可败也。四曰,

令不行,众不壹,可败也。五曰,下不服,众不为用,可败也。六曰,民苦

其师,可败也。七曰,师老,可败也。八曰,师怀,可败也。九曰,兵遁,

可败也。十曰,兵□不□,可败也。十一曰,军数惊,可败也。十二曰,兵

道足陷,众苦,可败也。十三曰,军事险固,众劳,可败也。十四[曰],

□□□备,可败也。十五曰,日暮路远,众有至气,可败也。十六曰,……

可败也。十七[曰],……众恐,可败也。十八曰,令数变,众偷,可败也。

十九曰,军淮,众不能其将吏,可败也。廿曰,多幸,众怠,可败也。廿一

曰,多疑,众疑,可败也。廿二曰,恶闻其过,可败也。廿三曰,与不能,

可败也。廿四曰,暴露伤志,可败也。廿五曰,期战心分,可败也。廿六曰,

恃人之伤气,可败也。廿七曰,事伤人,恃伏诈,可败也。廿八曰,军舆无

□,[可败也。廿九曰],□下卒,众之心恶,可败也。卅曰,不能以成阵,

出于夹道,可败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

卅二曰,战而忧前者后虚,忧后者前虚,忧左者右虚,忧右者左虚。战而有

忧,可败也。

【大意】

本篇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是分析造成将帅失利的三十二种

具体情况,与《将败》篇多有联系,学者怀疑它们可能原为一篇。

[雄牝城]

城在泽之中,无亢山名谷,而有付丘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军食流水,[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

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营

军趣舍,毋回名水,伤气弱志,可击也。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虚城也,

可击也。□尽烧者,死壤也,可击也。军食泛水者,死水也,可击也。城在

发泽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

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大意】

本篇文字比较完整,但无题目,现题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就攻城战

术进行论述,就不同的地形特点,将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大类,

反映出战国时期攻城策略和技术的发展。

[五度九夺]

……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

□□□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故兵曰: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

接和。□[弗如,勿与□□。□弗如,勿]与□长。习弗如,毋当其所长。

五度既明,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

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取□。八曰取□。九]曰取其所读

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四百二字

【大意】

本篇残缺严重,篇题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论述作战时应当尽量避免

的不利因素,以及应当尽量争取的有利因素。

[积疏]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

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

[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

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

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

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

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

故可虚,径故可行,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

【大意】

本篇题目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讨论军事哲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积

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矛盾既对立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反

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奇正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

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

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

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

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

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

也,所以胜不可壹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

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形以应形,正也;

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

□。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

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

未发者奇也。其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

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

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

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

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

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

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胜,则令

行如流。四百八十七

【大意】

奇正是古代军事上的常用术语,也是古代兵家研究制敌取胜的一种专门

理论。正指一般与正常,奇指特殊与变化。本篇专门探讨奇正的相互关系和

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原则来克敌制胜,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贵

资料。

名著评点

《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理论著作,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和中国古代军事

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先。后

世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孙子兵法》的人很多,孙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

者。作为孙武子的后裔,孙膑在军事上的天赋和才能得益于家学渊源。他不

但在实际指挥作战中用兵如神,功勋卓著,成为一代名将,而且在军事理论

上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所撰写的《孙膑兵法》在体系和风格上与《孙子兵

法》一脉相承、互相辉映,是继《孙子兵法》之后“孙子学派”的又一部重

要著作,在我国军事学说史上久负盛名,影响深远。后人甚至将孙武和孙膑

相提并论,同尊为“孙子”。

《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因素,并在不少方面对

《孙子兵法》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

都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如果说《孙子兵法》集中总结了春秋以

前的军事经验,那么《孙膑兵法》则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

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军事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该书指出,战争不仅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且是除暴乱、禁

争夺、实现并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它针对战国中期七雄割据争立的现

实,驳斥了齐国稷下学派的许多论点(如“政教”、“散粮”、“静”等等),

鲜明地摆出了“战胜而强立”的命题。它以历史的经验证明,侈谈仁义礼乐

并不能“禁争(夺)”、平暴乱。只有“举兵强之”,用战争解决问题,才

能实现天下太平。这一观点完全符合当时诸雄争霸、全国趋向统一的客观要

求,具有进步意义。

与“强兵”的观点密切相联,该书同时强调“富国”,认为富国是“强

兵之急者也”。主张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为强化军事、强化国防提供

可靠的物质基础。这无疑也是战国中期变法革新思想的反映。

该书继承《孙子兵法》中“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观点,提出

了“必攻不守”的积极进攻战略,并将这一原则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这一

思想反映了当时作战方式变革的需要。由春秋以前的车战为主转变为战国以

后的以步、骑战为主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划时代

的变革,它使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成为可能。“必攻不守”的观点恰恰为大规

模机动作战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国古代的战争指导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

平。同时,“必攻不守”的观点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战争的主要目的,即保

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可以视为指导战争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普遍的指导

意义。

该书极端重视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和研究,认为“安万乘国、广万乘王、

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这里的“道”,即指战争规律,也就是取胜之

道。它包括“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等具

体内容。孙膑认为,“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扬名天下。这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观点,是对《孙子兵法》中有关思想的进

一步发展,构成了我国古代军事学说的优秀传统。

与先秦时期的其它古兵书相比,《孙膑兵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

是对“势”(兵势)的强调。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孙膑

非常重视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地形、天候以及阵法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创造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作战态势,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在这

方面,《孙膑兵法》中总结了大量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许多巧妙造势、灵活

用兵的战术原则和方法。例如:

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情况下,要善于“赞师”,隐蔽实力,示

敌以弱,诱敌出战,聚而歼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善

于“让威”,后发制人;在势均力敌时,要善于“并卒”,佯败诱敌,然后

两侧设伏歼灭敌人。

要善于利用地形,“料敌计险”,“居生击死”,使自己处于生地,置

敌人于死地。要根据不同的地形情况和各兵种的不同特点,“易则多其车,

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因情用兵,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在战术的运用方面,《孙膑兵法》特别强调阵、势、变、权这四个环节。

他用剑比喻阵,必须像练剑一样经常练阵法。剑有刃与柄,阵要有锋(前锋)

有后(后备兵力),才能充分发挥效能;用弓弩来比喻势,要求造成险峻的

态势,出其不意地猛烈打击敌人;用舟车比喻变,认为指挥作战要像舟能行

水、车能行陆一样,善于适应客观情况,随机应变;用长具器来比喻权,要

求掌握军队和战场的主动权。只有掌握好四个关键的战术环节,才能“破强

敌,取猛将。”

这些战术思想,在诸多方面丰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兵因敌

而制胜”的理论。

在书中,孙膑提出了以人为贵的治军原则,并强调在战争实践中充分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要求将帅具备

德、信、忠、敬等品质,要“得主专制”(即拥有统一指挥战争的全权)、

“知道”(懂得作战规律)、“得众”(赢得士兵的信赖)、“左右和”(将

领幕僚之间的团结)、“量敌计险”(善于因敌制胜),这样才能胜任指挥

战争的重任。同时强调“兵之胜在于篡卒(即选拔士卒),其勇在于制”,

要求对士兵严格挑选,严格训练,使之“素听”、“素信”,赏罚分明,令

行禁止,这样才有战斗力。

所有这些思想,都是《孙膑兵法》对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的突出贡献,

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膑兵法》问世以后,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吕氏春秋·不二》曾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

清,子列子贵虚,阳生贵己,孙膑贵势。”该书把孙膑同老子、孔子、墨子

等伟大的思想家相提并论,足见其人及其学说地位之崇高。而且《吕氏春秋》

是在评述政治思想流派时提到孙膑的,它所说的“孙膑贵势”,是把军事上

的贵势借用为政治上的贵势,这说明,孙膑及《孙膑兵法》不但在军事领域

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讲:“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司马迁在《孙

子吴起列传》中叙述马陵之战后说:“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这些都表明,孙膑本人和他的兵法在战国后期和秦汉之际的社会,影响是何

等之大。

《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进一步明确了

《孙膑兵法》的篇数和作者,并将它与孙武所著的《吴孙子》相提并论。孙

膑的后学者对此赞叹说:“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知孙氏之道者,必合

于天地”,“求其道,国故长久”(见《孙膑兵法》内文)。

此后,《孙膑兵法》虽长期失传,但在不少古籍中仍保存了一些佚文。

两汉魏晋时期,该书仍多次被人征引,受到许多兵家学者的重视和赞誉,影

响很大。

尤其是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创造的“围魏救赵”、攻其所必救的战法(见

《孙膑兵法》上编《擒庞涓》),已成为中外军事史上避实击虚的著名战例,

被历代军事家和军队统帅们所效法和运用,以至尽人皆知。毛泽东在《抗日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这一战例作了高度评价。此外,孙膑在马陵之战

中采用的“增兵减灶”、制造假象、诱敌就范的战法(见《孙膑兵法》上偏

《陈忌问垒》),也成为历史上设伏歼敌的重要典范。

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的发掘过程中,失传已久的《孙

膑兵法》重见天日。这立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和军事界的高度重视,并对竹

简《孙膑兵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至此,有关孙膑及其兵法的种种悬疑涣

然冰释,《孙膑兵法》的历史地位也最终得到了确认。

献花(0)
+1
(本文系zrynhz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