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兰亭集序》3
2012-02-08 | 阅:  转:  |  分享 
  
两首兰亭诗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
扇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像,安复觉彭殇。
------谢安《兰亭诗》仰眺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郎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
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
之《兰亭诗》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
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毕生奇迹在山水列坐放言
无古今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
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有人将自己的心事在一室之内坦诚畅谈——有人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事物
之中,无拘无束地生活——人们对于接触到的事物,暂时归属于自己而感到高兴,就高兴地自我满足起来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待
到他们从前喜欢的事物动怀长短.此处指人的寿命造化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
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
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
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
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把
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内向)和动态(外向)。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第二自然
段有两层意思。岂不痛哉!岂不痛哉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俯仰
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人生百年乐境易逝生命短促感慨万千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
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人
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面临死亡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
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
生”的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
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
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原因明白,理解通”故”,乃,于是早死者称为”殇”当下集会的
人不同此文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
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
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
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
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
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总结全文。悲夫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以今及古以今推来沧桑感、厚重感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
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
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
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
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
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
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
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
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
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
动了我们。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
,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
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
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
(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君民碑”“父子碑”“祖孙碑”——兰亭三绝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
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
,?“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君民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
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
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高1
2.5米。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
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
不为过。祖孙碑“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
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
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
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
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
,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
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世说新语·雅量》:“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
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
,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
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
,羲之笑而不答。”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
写讫,笼鹅而归。”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
,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
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
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
吟咏诗赋来代替。流觞曲水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士们列坐在曲
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
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
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多音字:癸丑(guǐ)会稽(kuài??jī)修禊事也(xì)感
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乐痛悲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都都
长映衬kuài有德有才的人引之以之为.之,指水.以为,作为弦乐器和管乐器,此处指音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
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指饮酒和赋诗能够
深情此日,指三月三日结构助词,定语结构的标志可以尽的确,实在表判断语气词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
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全都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林木繁茂,竹篁幽
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
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繁多的物类,用来舒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耳目视听的乐趣,真可以说是人
生的一大乐事。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层意思。“永和九年,……少长咸集”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第二层“此地有崇山
峻岭,……亦足以畅叙幽情”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风景,所以第三层便水到渠成:“是日也……信可乐也。”这一层也是两句话,第一句写天气的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人众时美事趣兴雅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地胜情真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引以为流觞曲水,”此乃事趣是为四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五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六乐;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献花(0)
+1
(本文系“六一”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