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今言殊
2012-02-10 | 阅:  转:  |  分享 
  
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先买公仓,收余以食亲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彗星见于东方
羽扇纶巾万乘之国否极泰来土蕃樊於期偏袒扼腕曰噌宏
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可以解燕国之患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
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
是也。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介词“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
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1、下列句子按宾语前置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
惟命是从。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③何由知吾也?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⑤梁客辛
垣衍安在?⑥狂者伤人,莫之怨也。A.①④/②⑥/③⑤B.①②⑥/④/③⑤
C.①③④/②⑥/⑤D.①/②④⑥/③⑤5、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翻译:A、
其人家有好女子者,多持女逃亡。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D、子何侍而往?E、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F、甚
矣,汝之不惠。G、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3.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1.在“所”字之后,便活用
为动词。世之所高,莫若黄帝2.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
便活用为动词。稍出近之4.带了介词结构,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意动用法的
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2、孔子登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3、成以其小,劣之。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2.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3.表示动作行为方式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二、时间名词作状语三、方位名词作状语综合练习词类活用特殊的是A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褒禅山》)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
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D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三、语法的变化——(2)句式的变化判断
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古代判断句一般不
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
名词谓语”的结构。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
”表判断。(1)……者,……也(2)……,……也。(3)……者,……(4)……
者也。(5)“是······也”(6)“此······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等表判断。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
表示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
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
笑2、为……所……术怒攻布,为布所破3、……于……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4、……见
……信而见疑5、……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忠而被谤
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在古代汉语里,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次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词类活用的概念
1、一般动词2、名词作状语3、使动4、意动二、动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作使动三、形容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
2、活用为动词3、使动4、意动四、数词活用一、名词活用类型二、如何判别词类活用?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语
、宾语、状语、定语。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
形容词充当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如: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
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大行不顾细谨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包括介词的宾语)。可观察其是否被定语修饰。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在句
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它大部分能带宾语,它经常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以上所说
的名词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转用作动词了。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后面紧跟代词(1)驴不胜怒,蹄之。
(3)左右欲刃相如2、名词后面紧跟名词,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
(2)面山而居(3)范增数目项王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③(冯婉贞)驰而前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③二月草已芽。5.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①晋师军庐柳。②秦伐韩,军于阏与。
6.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形容词用作动词谓语动词“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
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
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使动用法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涉及其他对象,如:坐
、站、走,不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带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往往可以带宾语用作使动动词。例: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及物动
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使动用法。这时句子的宾语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倒成了动作的施行者,是主语使宾语发生这个动作行为。例:①沛公旦
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鸿门宴》②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
带上宾语就是用作动词形容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怎么样”。4、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3、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
种动作行为;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
为"、"以为"等。意动用法的种类:(1)形容词的活用(2)名词的
活用意动用法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2、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4、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
——《甘薯疏序》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觉得……奇特认为……漂亮看作……羞耻以
……为远认为……可耻1、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早
死使····病残使···复生使····重新长肉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让···做王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
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返回名词用作状语名词活用
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活用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1)叩石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速去,不然,将杖杀汝“用…”比喻形式,“像……”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君为我
呼入,吾得兄事之(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作……一样”“当……”名词活用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5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在……”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1.表示每一。例:①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表示渐进。例: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②先主曰:“善!”于是与
亮情好日密。三、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4)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名词活用(译为:从…往…)解释说
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1.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则思知止以安人4.惧谗邪,则思
正身以黜恶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6.乐盘游7.宏兹九德8.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9.素善留侯张良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1.小学而大遗12.六王毕,四海一
1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14.朝歌夜弦1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1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返回CA的"名"是名词,这里带宾语"之",活用为动词了。B的"
师"原本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从师"。C的"日"意思是"每日",名词做了状语。D的"食之"的"食"本来是名词"食物",
这里带了宾语,当作"喂养",活用成了动词。只有C的活用特殊,答案便上C。古今言殊课堂活动1、读下面的诗句,找出韵脚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
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一、汉语语音的变化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
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练习1、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相
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⑥
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⑨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⑩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二、汉语词语的演变——(1)词语的词形变化(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
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如:虎──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
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节词所替
代。如: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二、汉语词语的演变——(2)词语的消长变化二、汉语词语的演变——(3)
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2
)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二、汉语词语的演变——(4)词语的引申变化(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
长江、黄河。“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2)词义缩小。“宫”古为“
房屋”,今为“宫殿”。“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
乙事物。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
一方的利益。如“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走”,本来指跑,如今指步行,行走(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爪牙”,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
帮凶”练习1、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一般
人自称晚辈王侯自称称师辈称朋友、尊长①仆,不才,不佞②小子,竖子③孤,孤家,寡人④子,夫子,先生⑤公,君
,足下,丈人,大人三、语法的变化1、语序的变化2、句式的变化3、词类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主─谓─
宾定(状)─中心词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
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三、语法的变化——(1)语序的变化谓语前置例:(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特点:古汉
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
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B、何以知之?C、子何恃而往?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
类型宾语前置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
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如:A、彼不我恩也。B、莫我肯顾。C、忌不自信。
C、未之有也。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此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宾)+是+(谓)”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C、何后之有?
D、唯余马首是瞻。E、惟利是图。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4固定句式1、唯……是……,(“是”
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2、……何……之有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
人,吾谁与归?介词宾语前置(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语,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②一言以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
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A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BA、城中皆不之觉。B、唯余马首是瞻。C、惟利是图。D、马之千里者
D1.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例句:何厌之有?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C.忌不自
信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2.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
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
死者甚众。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用量词
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A、吏二缚一人诣王。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B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2、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C、则治之如所言。①尝射<于家圃>。——尝[于家圃]射②苛政猛<于虎>也。——苛政[于虎]猛也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骚人,多[于此]会。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与客来[于此]饮。请翻译下列句子。A综合练习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不同的一项: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B.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D(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后置)(状语后置)翻译下列句子1、尔何知!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5、何以伐之?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11、一言以蔽之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20、甚矣,吾衰也。
献花(0)
+1
(本文系“六一”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