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虚构中的真实——〈沙之书〉赏析
1954年,54岁的博尔赫斯开始失明了。但失明并没有夺去他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这些创作包括1975年的短篇小说《沙之书》和以“沙之书”为命名的集子《沙之书》。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一、由实转虚的故事叙述
虚构是博尔赫斯小说的灵魂。作者经常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手法叙述故事,从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跟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这只是一种叙述方式。他们的任务只是带出小说的主题,为主题的出现提供合理存在的依据。
比如叙述者。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作为作者,或者“我”,可以作为真实的人物,小说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作者以否定他人讲故事的真实性来显示自己叙述的真实,恰恰是想表明自己故事虚构的合理性,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并且让主题有个开始。这是博尔赫斯叙述的惯用手法。事实上,无限的书册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吗?但是,读完小说没有人质疑它的存在与否。“沙之书”这意象所产生的概念,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
比如人物——《圣经》推销员。
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本文的情节是围绕着《圣书》推销,拥有,遗弃。小说中有三个人物,印度种姓最下层的拥有《圣书》者、《圣经》推销员和我。除了没有出场的印度人之外,我是真实的虚构者,另一个人物——《圣经》推销员也是由真实转入虚构。
《圣经》推销员在“我”的眼中,陌生人,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小说以“我”也许近视来展现生活中人与人的真实。起初的错觉,“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后来交谈中得知“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苏格兰人)”,到后来的“谈印度、奥尔卡达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这些细节使小说显得确有此事,确有其人,为“沙之书”——《圣书》的出场、交换提供了真实情境。而“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又使《圣书》转到“我”的手中成为一种真实、合理、必然。
当文中叙述到“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当“沙之书”卖给“我”之后,无名无姓的《圣经》推销员便不复存在。他到来的目的就是将《圣书》卖给“我”,将悲哀卖给我。
骑桶者教案
【知识目标】1、掌握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关系。3、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能力和方法目标】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肖像、语言、运用等描写,仔细揣摩,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呼唤爱心,学会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骑桶者的角度: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18.(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答案包括以上画线的四个要点,按顺序每答出一个要点或相似表述,即给1分。
19.(6分)
(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2分)
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组合)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20.(4分)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
21.(4分)
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
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人物形象的意义)
答出人物形象本质的给2分,答出人物形象意义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
答案举例:越看越觉得他像个英雄,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按:原作如此。考生补写的文字,只要与作品内容有合理的逻辑联系就可以。)
19.(5分)
注意:本题作答时必须顾及上题补写的“结尾”。“写作目的”与“作品内容”的一致性,是作答的根本要求。
答案要点:(1)呼唤人们的相互尊重与自我尊重。(2)人在困境中,不放弃奋进求生,便是对社会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3)亲情与爱情可以涤荡精神的贫穷,促使你寻觅人生新的起点。(4)小说的主人公珍惜“奋进求生”的权利,珍重亲情与爱情。(抓住一个要点写清楚即可。)
20.(3分)
答案要点:(1)刻画人物寻觅走出困境的急切心理。(2)接连询问的背后是接连的失望。(3)反映出进城务工族求职的艰难。(说清其中一点,可得2分;说清其中两点,可得3分。)
21.(6分)提示:本题答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作答角度不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举例:(1)以理智对待又一次碰壁;困顿中的“他”依然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2)编造美丽的谎言,只是为安慰惦念着自己的妈妈。我们无权指摘忠实亲情的“说谎者”。(3)是憧憬,不是臆造。但愿秀秀见到“他”时,电话中的承诺能都实现。
12.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依次偷下去;(1分)你(诚实人)天天晚上待在家里,就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2分)
13.(1)诚实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让人偷他家的东西。“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2)富起来的人学诚实的人去桥上,是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处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愉悦。(“表意”各1分,结合小说分析1分)
14.(1)如执着,恪守道德准则,不同流合污,知情达理等。写出其中1个给1分。(2)对比手法。(1分)要点: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角度1分,结合文本作分析1分。若答其他表现手法,酌情给分)
15.示例: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1分)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2分)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1分)
16.要点:选择认同的一种说法,说出认同的理由,要求紧扣文本自圆其说。(如自己另提其他说法,酌情给分)
【台州市2009年高三模拟考试卷答案】12.在文章中暗指那个诚实人,(1分)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1分)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1分)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1分)
13.起承上启下作用。(1分)呼应上文诚实人想努力适应人们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方式,给贼留下行窃的机会,但人格的尊严和正义道德不允许他去偷盗,所以去“看河水打桥下流过”;(1分)引出下文富人为了不让自己变穷,雇人行窃,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的情节。(1分)(简要地分析即可得分。)
14.贫富差距会让穷人铤而走险,而警察局和监狱保护着富人的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富人掠夺和欺骗穷人的工具,(2分)这句话揭示了文明社会在华丽外衣之下掩饰着的卑鄙和龌龊,罪恶与冷酷。(2分)
15.小说运用夸张和隐喻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靠偷别人和被别人偷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一个诚实的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幸福”的规则。(2分)此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仿佛一个个运行的符号,有象征意味。(1分)情节荒诞、可笑、离奇,主题深刻、冷峻。(1分)
16.(1)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2)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3)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4)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复归。(答出任何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中学语文报》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答案】12.意大利/《牲畜林》/“延迟”(“摇摆”“一波三折”)/象征(影射)13.①人人都是幸福的,因为行窃和被窃平衡循环,已经没有了不幸的人;②没有了富人和穷人,因为大家的生存状态都一样,“所以日子倒也平稳”;③脆弱不堪,因为一个诚实的人的出现,就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混乱。14.是“别有用心”。用“诚实人”来称呼,目的是淡化其姓名,突出其特征,且使之更富(某类人的)代表性。15.羊以白色为多,“黑羊”有特别、另类之意,还有害群之马的意思。文中,它借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有种黑色幽默的意味,突出故事的荒诞性:诚实之实不行窃的生存方式,与偷盗国的游戏规则发生冲突,而且导致国家“混乱”、穷人富人出现、警察局监狱产生,成了“害群之马”。16.同意。《黑羊》看似荒诞,实则蕴含了一个横贯于人类的“偷盗链现象”:生活在一个错误逻辑构建的环境中,正确的就是错误的;如果不向错误妥协,你就成为“不安定因素”,势必“饿死”。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贪官占主流的官场,清官就在为“黑羊”拿红包成气候的医务界,坚守医德的就成了“黑羊”……(谈“不同意”,能有据有理,也酌情给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