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节庆活动中的环境建构与幼儿成长
2012-02-10 | 阅:  转:  |  分享 
  
节庆活动中的环境建构与幼儿成长



引子:《幼儿园节庆活动的创新性实践研究》是我园的一项“十五”市级立项课题,课题定位在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生命的成长历程与体验,并以此架构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体系。“节庆活动”的环境首先应当营造一种节庆的氛围,从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等全方位地进行互动。在实施该课题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觉到环境创设以及它为开展活动所提供的效益。

教师为幼儿预设的环境

创设富有情感性的环境,激发孩子参与的欲望

儿童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的、生活性的、情景性的环境,能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在为儿童创设的活动环境中,尽可能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尽可能将材料设置在背景之中,以使物化环境蕴含着情感内涵。使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回忆愉悦情绪,再现有意义生活,并使认知活动充满着人文色彩。

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日,我们把“幼儿园的生日”和孩子的生日一样来庆祝,孩子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融入到集体中来了。我们在大门口用汽球做了拱形门,大厅是中班的孩子用风车编排的一颗“爱心”,上面填满了孩子对幼儿园生日的美好祝福;大班的孩子画起了长卷画悬挂在大门口,接下来,全体师生员工都围坐在大蛋糕旁,共同唱起了生日歌,孩子们多高兴啊,不仅从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从活动中学习剪、折、画、说等各种技能。象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情感化的环境激励着幼儿内在积极性,孩子们宽松而又愉悦的活动着,从中获得对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并使得自身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㈡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环境,激发儿童的学习意图

儿童是带着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的发展是基于原有的水平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愿望,因而,活动环境的创设,不应仅顺应儿童原有经验和水平,还应关注其潜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将兴趣与具有挑战性的意义活动共同蕴涵在儿童的学习之中,更能激励儿童有创意的建构实践。

于是,根据儿童的经验背景,在我们设计的《环保节》、《亲亲一家人》的节庆活动中我们创设了诸多的问题情景,怎样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配一天的食品、如何用一定数额的钱币购买更多实用和需要的物品,我们将孩子带进了超市,让孩子们感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质并进行选用和整合,如何进行同伴的协商共同确定目标进行合作活动,如何与不太熟悉的营业员进行交流、去到超市的路上如何乘坐公共汽车等,凡此种种的挑战环境,萌发儿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的建立学习意图,展开有创意的建构实践。通过实践,孩子们懂得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第一次尝试没有成人的呵护独立行动,而且还要为家人选择一件实用的商品,对于成人来说着实是件简单的事而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种挑战。但孩子们活动过程中的兴味、他们所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也是成人所无法比拟的。

㈢创设具有感染性的环境,激发孩子自主性发展

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习得知识与经验的。教师创设的如“中秋节”的环境、“火火的新年”的环境热闹而又开放,大大地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孩子们走进月饼盒展览会,认识上面的文字、图案,学习制作各类标记,唱起了“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歌曲,同时还主动邀请家长来参观幼儿园的环境,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富有感染性的环境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着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着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

教师在环境的建构中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倾听者、观察者、促进者的角色,在与孩子的交互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创设更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环境。

二、幼儿参与下的环境建设

在以往的实践中环境建设往往只作为教师的任务,由教师设计、布置,幼儿则处于被动地接受影响的地位。生态学家巴克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总是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而环境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线索,但我们还应提出,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改变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会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如此形成人和环境之间不断提升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环境建设的意义不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

从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发现,幼儿参与环境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设计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创设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有教育意义。如大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准备创设节庆活动《特别的我》的主题环境。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下,决定通过画和剪贴、记录的形式以分工合作的方法来完成,主题的内容也是由孩子们自己确定的,自己会做什么,还当场进行表演。于是,这幅大型的主题画,就有我会跳、我会唱、我会讲故事、我到过的地方、我和别人不一样……,当整个主题创设完成的时候,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不但被这种特有的艺术美所深深吸引,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还知道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又如中班的孩子“走进秋天”节庆活动,在参与设计自然角的环境时,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说白白的萝卜象个小猪,红红的苹果象小娃娃的脸,胡萝卜上的线痕象老公公脸上的皱纹……根据幼儿的想象,老师把这些蔬菜、水果进行了艺术加工。可爱的蔬菜、小动物和水果宝宝让孩子们产生了亲切感,很快和它们成了朋友,逐步地孩子们也参与到制作中来了。

2.提供材料与作品

幼儿提供材料与作品,是他们参与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过程。例如,在幼儿参观惠山泥人厂后,中班的孩子在教室设置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收集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用牙膏盒做成了高楼、汽车,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果壳拼贴出漂亮的图案,并且用从泥人厂带回的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形象,用这些作品来装扮自己的教室,孩子们可真开心,面对收集寻找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则更有兴趣了,幼儿在这个积极投入、参与的过程中,其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孩子们还将这些作品进行了“爱心义卖”,引来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孩子们将义卖的钱款全部捐给了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着一颗颗“童真与爱心”。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助人的乐趣、生命的成长。

3.利用环境进行主动活动

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参与环境设计、制作的教育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也得到了能力上的培养。而幼儿对自己的布置的环境也有一种特殊的钟爱和亲切感,这样会激发幼儿更充分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所以教室环境的建设为幼儿通过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教室环境的再建设提供了依据。我们在每一个节庆主题活动过程中,都把孩子的作品、孩子的话语、孩子收集来的材料等以墙饰或区角的形式呈现,在幼儿参与环境建构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幼儿参与环境建设,能使教室环境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能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兴趣与注意,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同时能够使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环境来说话,来得到巩固与提高,从而使环境与幼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形成幼儿和谐的生活空间,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大门、走廊、活动室、户外场地,一切房间、空间的安排布置;教师、园长及一切经常与孩子接触的人员,他们的态度、行为、一日活动安排,成人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这一系列经常性因素都是幼儿园节庆活动的环境,这些因素产生的刺激能引起幼儿积极地、有价值的反应,能培养和巩固他们的情感、行为、知识、技能、习惯、个性等。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下进行感知并建构。环境是儿童意义建构的条件和资源,是有力的支持和影响,我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已充分关注儿童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联系,思考教育的整合效应。



献花(0)
+1
(本文系john_zjh首藏)